借助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率

2017-11-21 12:06黄婉瑜
新课程·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思维导图数学知识

黄婉瑜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工具,因其形象直观、逻辑清晰等特点,是教师科学把握学情、合理制订教学方案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清知识发展历程、沟通知识内在联系、形成流畅知识结构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合理借助思维导图,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数学知识;教学效率

一、借思维导图,探学生学情

教学时,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明确学生在学习前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感到疑惑、感到好奇、感到驚叹的地方在哪里?对学情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借助思维导图,就能有效帮助我们把握学情。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我在课前提前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圆,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向我汇总,我将它制作成思维导图,与孩子们来一场“问题式头脑大风暴”,再进行适当的分类,最后设计出学生真正需要、想研究的课题,并在后续的学习反馈中及时完善和调整。

二、借思维导图,明知识联系

数学知识不是散落的点,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何找出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教学中,老师要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晰知识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在复习六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推导过程,从而发现了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一般联系(灰色箭头),并进一步借助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更深层次的联系(黑色箭头)。即当梯形的上底等于0时,梯形变成了三角形;当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相等时,梯形变成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当上底与下底与高相等时,梯形变成了正方形。原先看似独立、枯燥的图形面积公式通过图示(如图)系统地联系了起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借思维导图,历探究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为此,当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老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知识产生的过程,回顾问题提出及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全面把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反思、提炼和总结学习过程中想到的思路、遇到的问题时,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

比如,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时,在课的最后,我结合以下思维导图逐步动态化地出示每一步探究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回想整节课的学习过程:(1)为解决连着摆三角形有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怎么探索?这些问题。(2)通过列表,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3)提出了猜想。(4)在借助算式解释猜想的过程中,从多角度观察,借助数形结合、分类、假设的方法。(5)发现并验证了摆三角形的规律。

四、借思维导图,助交流梳理

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把思维导图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和方法先进行自主整理,在课堂中针对各自整理的内容进行交流和完善,以沟通这些知识间的联系,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有效结合语言与视觉元素进行积极交流,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借思维导图,现思维过程

数学的学习往往遵循两条线:一条是知识点这个明线,另一条是看不见的思维方面的暗线。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作,将这条隐藏的暗线中人们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地表现出来。

例如,某位老师在给学生讲高斯速算的故事时,创设了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和学生一起追寻了数学家高斯的创造踪迹,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课的最后,这位老师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还原了高斯思维的历程。通过思维图,学生与高斯一起经历了运用数学化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程,从中了解了高斯精妙的运算技巧、精美的数学思维,深刻理解了数学中的思想与方法,充分领会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使碎片式的知识得以系统化、隐藏的思维得以外显、抽象的计算变得直观、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课堂教学效率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凌宇.思维的力量[J].新校长,2016(8):13.

[2]杨豫晖,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思维导图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