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11-21 15:41靳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现状农村对策

靳荣

摘要 本文介绍了酒泉市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了发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等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对策,以期提高农村地区气象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对策;甘肃酒泉;农村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228-02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已成为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薄弱,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加之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快,原有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智能化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1]。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加强,但还是很难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开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1 酒泉市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酒泉市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晚霜冻、大风、冰雹、6—7月的降水。

1.1 早、晚霜冻

河西地区的霜冻有2种,分别为早霜冻和晚霜冻。早霜冻发生规律与日期为纬度、海拔高的地区先于纬度、海拔低的地区,高山、高原地区先于平原、平川盆地,沙漠、戈壁下垫面先于土壤、草原下垫面;晚霜冻发生规律与结束日期与早霜冻相反。

玉门以东地区早霜冻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前期,瓜州、敦煌早霜冻一般出现在10月上旬中期。酒泉市晚霜冻结束日期最早的是敦煌(4月下旬中后期),其他地区为5月上、中旬。

1.2 大风、沙尘暴

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是冷空气入侵甘肃省的必经之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下垫面,酒泉市是甘肃省大风、沙尘天气的高发地域。其中,年大风日数最多的是马鬃山地区,达45.3 d;其次是瓜州县,为42.2 d。而沙尘暴日数最多的是鼎新站,达18.0 d;最少的是马鬃山地区,仅1.3 d(图1)。就时间分布而言,3—6月是酒泉市大风、沙尘天气的高发期,其出现概率占年均日数的53%~61%;9—11月出现概率最小,只有6%~8%。马鬃山区由于沙尘源较少,因而为酒泉市大风日数最多而沙尘日数最少的地区;而敦煌和金塔地区具有丰富的沙尘源,当出现≥8级大风时,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概率分别达79.3%和71.5%,≥10级大风及特强沙尘暴过程均出现在4—5月(图2~3)。

1.3 冰雹

冰雹降自强对流单体的特定部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分散性。由2001—2013年酒泉市各观测站5—9月观测资料和冰雹灾情记录可知,近13年间酒泉市共发生18次冰雹天气,其中肃北冰雹发生次数最多,共14次,这与肃北的地形有很大关系;玉门出现2次冰雹天气,金塔和敦煌各出现1次冰雹天气,肃州区和瓜州无冰雹出现。冰雹主要发生在5—6月,5月冰雹发生次数最多,达13次,约占冰雹总数的73%。

1.4 降水稀少不均

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较少,特别是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除肃北县以外,其他各县市(区)年降水量不足100 mm,日最大降水量均<50 mm,有的地区往往连续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没有降水(敦煌历史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231 d,出现在2013年9月18日至2014年5月7日)。酒泉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且变率大,属于典型的内陆荒漠干旱气候区。河西走廊中西部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夏季(6—8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50%~60%,而暴雨的出现时段也发生在夏季(按照河西走廊暴雨标准≥30 mm统计)。通过统计各站自建站以来的暴雨日数可知,酒泉市多年暴雨平均日数为0.1(敦煌)~0.8 d(肃北),除肃北等浅山区以外,其他地域暴雨分布特征为“西少东多”:肃北地区暴雨日数最多,达33 d;其次是酒泉,为10 d。

2 酒泉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2.1 開展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酒泉市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频发,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暴雪等天气对农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酒泉市气象局十分重视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与服务,尽可能准确、及时地将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给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时利用电视、媒体等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将气象信息传递给农民,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2.2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酒泉市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生产的农作物种子籽粒饱满、千粒重和发芽率较高,能为农作物种子生产提供良好的气候条件。此外,酒泉市气象局组织专家制作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逐步建立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2.3 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酒泉市肃州区发展的非耕地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支柱产业。自2009年在非耕地开始建设园区以来,累计面积已达453.33 hm2,并且规模在不断扩大。设施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需要气象服务为其保驾护航,酒泉市气象局及时掌握大棚内外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和灾害性气象预警,积极为设施农业提供必要的气象保障,助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此外,酒泉市气象局根据农村的种植结构特点,在特色作物的关键生育期,制作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组织气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精细化服务。endprint

3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服务产品无法满足农村需要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基层气象台站缺乏优秀人才,制作的气象服务产品单一,对现代农业的生产缺乏指导性,几乎没有针对性。在产前、产中、产后没有精细化的服务产品,不能很好地为人们提供生产建议[2]。

3.2 农民缺乏气象科普知识

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因素的限制,气象部门只对气象信息员进行了培训。因此,大多数农民对气象科普知识掌握较少,无法深入解读比较单一的气象信息,很容易造成在自然灾害面前无从下手[3]。

3.3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尚未建成

目前,气象监测网络站点、观测项目较少,技术人员的业务和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此外,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气象服务产品的发送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缺乏有效的方法使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每个农民群众。若“最后一公里”的传输问题无法解决,气象灾害预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3.4 防雷设施不足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加之农民生活、生产多在田间地头,空旷的田间未设置安全避雷场所,农民在耕作时使用的大多是金属工具,遇到雷雨天气防范不当则会造成雷击事故。大部分自建房没有防雷设施,电视的天线架设于屋顶,遇到雷雨天气,天线将会把雷电引入屋内,造成电气设备的损坏,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4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对策

4.1 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

酒泉市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农业基础薄弱,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弱,亟须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准确预警预报信息,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拓宽气象服务产品的发送渠道,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4]。

4.2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干旱是制约酒泉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应当充分利用、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提高作业水平,扩大作业规模,不断提高农村防灾抗灾能力。

4.3 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农民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气象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基层气象适用技術培训,加大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气象网站以及农村大喇叭等宣传手段,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崇尚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李永兵,黄小妹.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18):228.

[2] 康鹤,刘孔,周翠芳,等.宁夏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调查及建议[J].现代农业,2015(5):98-100.

[3] 李永果,侯红运,盛波.济宁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50.

[4] 许梦宇,张翠翠,张泽铭.济宁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105-14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农村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