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萍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不但要研究怎么教,更要关注怎么学,学情分析由此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前学情,以学定教;还要关注中学情,顺学而导;更要评测后学情,据学评教。读懂学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改善教学行为。
关键词:分析;改善;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了解学情并分析学情是“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前提,以此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根据教学节奏,学情可以分为前学情、中学情和后学情。只有认真读懂这三种学情,方能以学促教。
一、了解“前学情”,以学定教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前学情”,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1.掌握“逻辑起点”,唤醒学生思维
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迁移。所以,我们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准确判定学生的逻辑起点,从而开展教学。
如,教学“分数乘整数”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14个3是多少?借机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接着抛出“做1朵彩花要用十分之三米,做3朵彩花要多少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写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师生一起深入探讨:3/10×3表示什么意思?又是怎么计算的?讨论后揭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只有当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时,学生的思维才会真正被唤醒,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初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2.联系“现实起点”,激活学生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不同学习资源的影响下,自身具有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的“逻辑起点”,还需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
如,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后,设计了“摸牌游戏”,通过学生摸数、摆数来比较大小。游戏中,教师再适时地追问“你准备放在哪里?为什么放在十分位上?你们认输吗?你们摸到9的话准备放哪里?现在还有必要摸吗?……”如此设计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从而内化知识。
二、关注中学情,顺学而导
中学情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是教师预设之中的情况,也可能是始料未及的新情况。因此当面对随机出现的中学情,教师应从容以对,机智地予以解决。
1.关注课堂对话
雅思贝尔斯指出: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关注生成,尤其是课堂对话。课堂对话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带来的生成是即时的,教师可以根据即时的回答,读懂学生的中学情,读懂学生思考的痕迹,对自己的预设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到顺学而导。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以“给你三个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主线,全班开始探寻“不能”的原因。在学生逐一演示并说明自己的发现,教师辅助小结:像4+3=7,4+3<9这两种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两种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那你能改变小棒的长度让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让4 cm这条线段变长一点。”“多长呢?”“5 cm。5+3就比7 cm长了。”“6 cm也可以,6+3也比7 cm长了。”“只要比4 cm长就可以了。”……“你觉得他说的对吗?”“不行,如果10 cm就不行了,因为10=3+7了。”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从“围不成”到“围成”再到“围不成”,学生其实进一步地理解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顿悟、提升,可以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归纳“能”之规律,加深感悟。
2.关注课堂巡视
课堂巡视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为常见,那教师就要走到学生中去,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巡视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就可以进行点拨与辅导。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要准确地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关的教学举措。如,教学“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其中一组居然能用尺子比出大小,教师就追问“你们是怎么比的?”“先量出长和宽,再求出周长”“周长大,面积就大吗?”学生一听马上就陷入思考,“老师,我有新的想法,我可以在图形上画方格比较,会发现正方形有16个方格,长方形有15个方格……”事实上,有效的课堂巡视,能够帮助教师“走进”学生,获取学生学习时的第一手“资料”。
三、反思后学情,据学评教
后学情是诊断教学、评价教学的依据。“反思催生智慧”,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经历了课堂学习后进行回顾、总结,同时自身也要对教学实施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如何,如何进行有效弥补,如何展开下个内容的学习……将课后反思与作业批改、问卷调查、课后访谈等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获取后学情。当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思考时应该多动笔记录,写一本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
从学生层面进行反思,不仅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已有的经验、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从学生作业中反思,能判断学生的学习所得,错题则能作为二次教学的学习资源,借此我们可以找准下次上课的学习起点,从而优化课后调控。
總之,读懂学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从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达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