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明
摘要 介绍了毛竹覆盖竹林的选择条件、竹林结构调整、覆盖水肥管理、覆盖方法、竹笋采挖等主要技术措施,对毛竹覆盖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毛竹笋用林;覆盖技术;效益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9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166-02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位居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8′~119°04′、北纬30°34′~31°19′。宣州区是安徽省竹业重点县之一,全区竹林面积15 659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7.4%,其中毛竹12 284.1 hm2。2000年以来,通过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竹林丰产增效、毛竹科技示范园等工程建设,竹林面积快速增加,毛竹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竹林效益稳步提高,竹业已成为林业的重点产业。
为提升毛竹经济效益,宣州区林业局于2014年开始推广毛竹笋早出覆盖技术,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林农采用毛竹笋早出覆盖技术经营笋用林。从实施情况看,成功的毛竹覆盖示范基地产值可达18万元/hm2,对推动全区毛竹产业升级、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该项技术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总结毛竹覆盖技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技术推广和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1 主要技术措施
1.1 覆盖竹林的选择
1.1.1 立地条件。要求地势平缓、坡度在15°以下,坡向为阳坡,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度在60 cm以上。
1.1.2 水源条件。选择水源充足的毛竹林。毛竹笋芽分化期水分消耗量大,如遇15 d以上晴旱无雨,应浇水,以保证毛竹的正常生长需要。
1.1.3 交通条件。覆盖竹林要求交通便利,管理方便,车辆能行驶到林边,便于运输覆盖材料和竹产品,同时要有场所供材料堆放。
1.1.4 毛竹林条件。毛竹覆盖一般要求在高产的花年毛竹笋用林中进行,竹林长势良好无衰败,立竹密度达2 250~2 700株/hm2,无病虫危害。对于毛竹材用林,覆盖前需进行2~3年改造,调整成笋用林后再进行覆盖。
1.1.5 经营户条件。经营户应具备熟悉毛竹经营管理技术,毛竹面积有一定规模,至少要有轮作的竹林面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1.2 毛竹材用林改造调整
1.2.1 铣山清杂。铣山时间在夏季(5—8月)进行,全面清除竹林中杂灌草、老竹、弱竹、病竹。
1.2.2 深翻松土,清除“三头”。深翻松土是竹林经营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能加深土壤的有效空间,改善林地水分、肥力、湿度和通气条件,促进新鞭生长,增加幼壮鞭的长度和粗度,促进形成良好的地下鞭根结构,从而提高发笋能力;结合垦覆除去老竹蔸、树桩、石块和老竹鞭,释放林地有效空间,利于行鞭出笋长竹。翻挖松土时,要求深度在30 cm以上,同时施有机肥或竹笋专用肥[1-2]。
1.2.3 钩梢。毛竹笋用林一般提倡钩梢。钩梢可减轻风雪危害,去除顶端优势,刺激竹鞭而多发鞭梢,促进笋芽分化提高竹笋产量。钩梢的强度要适度,需确保钩梢后每株毛竹有15盘以上的竹枝,保证充足的叶面积指数,使竹林生长旺盛且稳产高产。
1.2.4 竹林结构调整。春笋大年竹山留养壮笋成竹,做到留匀、留大、空地早留。可留养600~750株/hm2,春笋小年竹山尽量留笋成竹,以利于培育花年竹林。通过2~3年调整使竹林达到笋用林覆盖要求:立竹密度2 700株/hm2左右,郁闭度0.7左右,毛竹胸径为7~8 cm,分布均匀,立竹结构保留三度竹,每度的比例为1∶1∶1。
1.3 覆盖前竹林管理
1.3.1 土壤管理。毛竹覆盖当年要垦复2次,以促进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解,为鞭根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垦复时间:第1次在春笋笋期结束至入梅前,第2次在秋分(9月)前后,与施肥同时进行。垦复深度一般在30 cm左右。垦复时,应挖除老鞭、死鞭、霉鞭和细弱的浅鞭。壮鞭深度保持在土壤中10~20 cm,产笋量高,一般每深5 cm笋重0.25 kg[3-4]。
1.3.2 施肥管理。一是笋穴肥。在挖春笋时,在笋穴内施复合肥每穴约25 g。注意不要使肥料直接接触竹鞭,避免灼伤竹鞭。二是行鞭肥。在春笋结束后到入梅前,此时处于幼竹(换叶)期,也是肥料最大效率期,结合林地垦复,沟施或撒施腐熟的畜肥,翻埋入土中,施肥30 t/hm2、复合肥750 kg/hm2。三是孕笋肥。夏末秋初(9月)处于笋芽分化期,结合林地垦复施复合肥750 kg/hm2。四是增温肥。覆盖时,待林地浇透水后,施未经腐熟的畜肥(鸡粪)37.5~45.0 t/hm2和复合肥750 kg/hm2。
1.3.3 水分管理。在梅季或秋雨季节,若雨水过多,林地易积水,要事先开好排水沟进行排水,以免引起烂鞭。8—9月,是竹鞭笋芽分化时期,也是水分管理關键期,此时降水量较少,林地水分蒸发量大,若久晴无雨,土壤干燥,笋芽膨大受抑,应浇水灌溉,浇水量以浇透为宜。覆盖前还需进行1次浇水。
1.3.4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竹山道路建设,改善竹山灌溉设施,建设必备的生产设施,降低生产成本。
1.4 覆盖
1.4.1 覆盖材料与时间。覆盖材料采用砻糠、竹叶和稻草,厩肥选择未经腐熟的鸡粪。为降低成本,应提早采购,并保持材料的干燥。覆盖适宜时间在农历10月初,旬平均气温降到10 ℃以下进行。
1.4.2 覆盖方法及覆盖物移除。覆盖分4层实施,第1层稻草隔土,第2层采用畜肥鸡粪,第3层竹叶(稻草),第4层砻糠。一般宜在晴天进行覆盖,最好为雨后的晴天。林地先浇透水,竹林土壤湿度保持在80%以上,施复合肥750 kg/hm2。然后铺上干燥的稻草,均匀铺摊,厚度为5 cm,接着施新鲜未经腐熟的鸡粪,厚度在5 cm,上面再铺稻草15~20 cm。为加快下层覆盖物发酵增温,在竹叶、稻草上适当浇水,以用手挤压稻草不出水但手上有水印为准。最后在上层铺上砻糠并扫平,厚度在20 cm。这样在冬天可以使竹林土壤温度保持在16 ℃以上[5]。endprint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上升、林地内只有零星竹笋出土时,应及时移去覆盖物。覆盖物上层分砻糠可收取存放好,待下次覆盖时再用。已腐烂的竹叶、稻草,结合林地垦复时翻入土中。
1.4.3 连续覆盖。采取连续覆盖3年、休养复壮3年的方法,连续覆盖期间不留养母竹,在休养之年再留养母竹。
1.5 竹笋采收
一般覆盖后60 d开始出笋。采用谷壳为上层覆盖材料,有笋时就会发现裂缝与顶起现象,很容易找到竹笋,然后即可进行挖掘。挖笋时要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将土回盖原处,再将覆盖物盖好,继续保温增温。林地进行覆盖后,容易导致竹鞭上浮,应及时进行断鞭。
鞭笋产期长、效益好,是提高覆盖竹林效益的辅助增效方法。鞭笋产期适逢市场鲜笋供应缺少的时期,可调节鲜笋供应旺淡季不均匀的矛盾。鞭笋采收时间在6—10月,采用隔天采挖法。采收时沿土壤表面裂隙采挖,采挖长度25 cm为宜。采收原则:立竹空处不挖,稀处少挖,密处多挖;鞭梢顺坡生长者不挖,横坡生长者可挖;浅鞭挖深鞭留,细鞭挖粗鞭留;6月以埋为主、挖为辅,7—8月则以挖为主、留为辅。
2 效益分析
2016—2017年全区共实施毛竹覆盖面积5.67 hm2,涉及6个乡镇8个示范户。覆盖效益和成本情况见表1、2。
从表1可以看出,2016—2017年宣州区毛竹覆盖平均春笋产量为25 220.46 kg/hm2,平均产值15.84万元/hm2。毛竹覆盖成本投入较高(表2),需用稻草90 t/hm2、砻糠75 t/hm2、有机肥75 t/hm2、复合肥1.5 t/hm2,按当地市场价格计算材料成本需8.4万元/hm2;加上平均用工10个,计1.50万元/hm2,覆盖成本共需9.9万元/hm2。扣除成本后,纯收入约为6万元/hm2。另外鞭笋尚在采收期,暂未纳入统计,按产鞭笋3 t/hm2、平均价格8元/kg计算,鞭笋收入2.4万元/hm2。2项合计平均产值18.24万元/hm2、纯收益8.34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8,经济效益显著。
3 问题与建议
(1)毛竹覆盖要求在丰产笋用林中进行,对立地条件要求高,限制了毛竹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宣州区毛竹林绝大多数是材用林,大小年明显,完全满足覆盖条件的竹林很少。应加快毛竹笋用林发展,培育毛竹覆盖的后备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对于立地条件符合、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材用林要采取大小年改制技术转变为花年竹林,并加快林分结构调整、加强土壤管理措施以达到覆盖要求。
(2)投入大,成本高,大面积覆盖难实现。为此,建议继续对毛竹覆盖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积极争取项目扶持,鼓励有实力的公司和大户参与投资,保证毛竹覆盖资金来源。
(3)覆盖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工序环节多,林農对技术的掌握尚不熟练,影响了实施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按技术规程操作、竹林结构不合理、覆盖厚度不够、出笋时间推迟等现象。应加强毛竹覆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工作,严格按照技术指导规程操作,让林农熟练运用毛竹覆盖技术,避免盲目发展。
(4)连续覆盖对竹林结构影响较大,覆盖后竹鞭明显上浮,丰产林分结构维护困难。对于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覆盖年份应在出笋小年的秋冬季,出笋大年也覆盖就失去了生产意义。花年竹林的理想结构应为林分中大小年母竹各占50%,且分布均匀,实际生产中这种理想结构很难达到。从理论上分析,花年竹林覆盖只能发挥竹林生产力的50%,且需要连年投入管理,而竹林覆盖投入大,投资效率却只有50%,造成投资50%浪费,事倍功半。这说明连续覆盖方法值得商榷。从宣州区实际来看,毛竹林大多数按大小年经营,应积极探索隔年覆盖法,即小年秋冬季覆盖、大年留养新竹进行自然培育,以实现覆盖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
4 参考文献
[1] 冯博杰,王宗星,高智慧,等.毛竹笋用林覆盖技术及推广效益浅析[J].浙江林业科技,2015(3):37-40.
[2] 唐隆校,周智峰,潘建华.林地覆盖对毛竹鞭笋生长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05(7):82-83.
[3] 陈双林.毛竹林地覆盖竹笋早出技术应用的问题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5):800
[4] 李文春.毛竹林覆盖稻草丰产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12):42-43.
[5] 杨明,艾文胜,孟勇,等.毛竹林覆盖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2(5):39-42.
[6] 邓春根.毛竹笋用林覆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9):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