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的体现。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各地区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日益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制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还实施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17年已完成5.7亿千瓦;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达到1800多万辆。同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11万多个村庄完成了整治,将近2亿农村人口从中受益。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针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状况,党中央专门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绘制出改革路线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对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监管执法得到有效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完成修订和制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尤其是新《环境保护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后,一些新规定、新机制在推动企业守法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改善。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7.2%。地表水国控断面I类至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特征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之相对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就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断促进文明协同发展的社会整体进步过程。其中物质文明是根本,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文明是条件,生态文明是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有助于更加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既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有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社会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进步,是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紫光阁 第11期 45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的伟大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建设美丽中国,既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与美丽世界建设具有内在关联性——美丽中国建设既是美丽世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极大地促进美丽世界建设。这也体现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公众广泛参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破除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建立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两大体系。要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公众监督不仅能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行为。只有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在内的主体多元化合作和监管模式转变,才能真正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还应尽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发挥市场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企业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对于当下环境污染的企业,虽然向外转移工业产能可以减轻环境压力,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这样做极具风险。一些国家把污染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主要搞知识经济、金融创新等,结果导致国家产业空心化和金融危机,回过头来想重新搞实体经济则困难重重。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不能做放弃实体产业而保护环境的选择,只能通过把实体产业绿色化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也就是对现有经济体系进行大规模的绿色化改造。为此,我国确定了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继续保持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但我们也不能继续采取放松环境标准的办法来留住产业,不能害怕因为提高环境保护标准而把企业“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企业离不离开本地,并非取决于环保标准的高低,而主要取决于能否提供配套的制度条件。
落实政府绿色职责,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长久的制度保障。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保护生态环境,政府特别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顶层设计。一是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国土、耕地、水资源等领域的规章制度。三是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变“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局面。四是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