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新
【三寸之舌】
成语“三寸不烂之舌”或“三寸之舌”,用来形容人能言善辩。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据《史记》记载,平原君赵胜对毛遂说服楚王合盟救赵之举异常赞赏,夸奖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张良、毛遂俱以三寸之舌建功立业,足见其舌的“能量”之大,非同一般。但是,就其组织结构和功能而言,他们的三寸之舌,却与常人毫无二致。
三寸不烂之舌的不同区域对酸、甜、苦、咸的敏感程度不同。实验研究证实,甜味主要是食物中的糖类所产生的,舌尖对甜味反应最为迅速;苦味主要是一些有机物产生的,舌根对苦味反应最为灵敏;咸味主要是由食盐产生的,舌缘对咸味反应最为准确;酸味主要是由有机酸产生的,舌侧和舌中对酸味反应最为灵敏。辣味是热觉、痛楚和基本味觉的混合感觉。
祖国医学认为舌主味觉,心的络脉联系于舌,故有“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的理论。观察舌和舌苔是祖国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已有很多关于舌诊的记载。中医认为,心、肝、脾、胃的经脉皆通于舌。因此,小小的三寸之舌可视为五脏六腑的一面镜子,可以了解肌体正气的虚实,辨别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扁鹊,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可能。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像他那样倒还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啊。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翕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蒙你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不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了。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太子就康复如初了。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啊,太子患的是‘尸厥症,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治理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办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应当由近及远,按计划分步骤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筑得既高又坚实;其次应加强战备,充实武库,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因为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受外邪侵袭,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草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疗时就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如:同为外感风寒,则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黄帝内经》专设《异法方宜论》一篇,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易患的病种,以及病变和治法特点等。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出现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煎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病症虽同,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军,领兵救援韩国。魏军大将庞涓听说齐国出兵援韩,便迅速把魏军撤回。田忌问军师孙膑应该怎么进攻,孙膑说:“魏军一向以悍勇自吹,轻视齐国,以为齐兵怯懦。善于作战的人都是顺应情势而采取有利于自己的办法消灭敌人的。我们可以派齐军进入魏国境内,第一天留下十万军士做饭的炉灶,第二天把炉灶减少到一半,第三天只留下三万军士做饭用的炉灶,让魏军误以为我们的士兵一天比一天少,造成他们的轻敌,然后设法攻击他们。”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被齐军一举歼灭。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病位等因素施治。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的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醫徐灵胎认为“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