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霖,邹红军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配置状态及改进对策
周 霖,邹红军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本研究对我国西南、华东等五区10省市的1 497所县域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点的生均教学楼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危房存有率和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等义务教育学校硬件配置指标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果显著,但总体情况较为薄弱,区域、省份、校际间硬件配置差异显著,且存在一定资源冗余现象。改善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其均衡发展,需要遵循“公平—效率—质量”原则与“扎实摸底,建立台账,强化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深度;合理规划,精准指向,加大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投入;多方参与,及时反馈,建立全面动态的资源配置监测机制”的实践路径。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配置;均衡状态;对策建议
义务教育是国家及个人教育链重要的一环,县域义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场域的子集,对促进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补齐县域义务教育的发展短板是实现教育公平攻坚战面临的最迫切任务。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状态是县域教育资源的高度耦合、教育软件与硬件的相对丰富、发展良好的状态,而学校硬件配置作为教育资源的一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的现实与可能。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1]。今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为了“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引导各地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推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并提出了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的7项指标。7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会”上强调,自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证启动以来,在“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另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普通小学(含教学点)校舍建筑面积70 964.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 612.45万平方米,教育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率已近80%[3]。
如上所述,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现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有诸多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仍存在“区域间、省际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明显”“教育资源投入冗余现象普遍存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等问题[4]15-21。学校办学条件的硬件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配置指标切入,呈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配置现实状态,以进一步检视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态,反思其成果与不足,以为提出改进对策提供经验。
(一)研究工具与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2015年农村教育大调研相关数据以及本次调研的部分数据,这些数据含括我国东、中、西部12个省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经费、教育设施设备等方面内容,共有有效问卷7 498份。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12省中抽取东部2省(S、G)、中部3省(J、N、B)、西部5省(Z、C、L、Y、X),然后分别从该10省调查数据中抽取《学校调查表(学校基本建设部分)》和《县(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表》中“教育设施设备”部分。经由统计汇总,总体可用问卷为1 497份,部分问卷在个别题目上有效性较低,但不影响总体信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用SPSS20.0和EXCEL对选取数据做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研究内容与指标
本研究旨在呈现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配置状态,主要分析指标为生均教学楼面积、危房拥有率、生均图书册数、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一)生均教学楼面积
生均教学楼面积是指某一教育区域内每名学生可利用的教学楼面积,主要表现为每名学生可占有的教室面积以及可活动范围,教室包括普通教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等,这里主要指普通教室。生均教学楼面积是衡量学校硬件配置均衡状态与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学研究表明,活动主体所占有或可利用面积对主体行动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与边际效应均具有重要意义。生均教学楼面积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物理条件,对教学活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我国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以及2008年发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通过对于两部规定的二次计算和比较,小学阶段的生均普通教室面积一般标准为1.3—1.44 m2。本研究以小学生均普通教室面积1.3 m2为参考标准。初中阶段的生均教室面积标准为1.32—1.34 m2,本研究取初中生均普通教室面积最低值1.3 m2为参考标准。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10省份均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教学点的生均建筑面积达到了46.21 m2,这说明教学点在生均教室这一硬件配置上已有了较大程度上的资源闲置(见表1)。
表1 不同学校类型生均教学楼面积的描述性统计 m2
如表2所示,县域学校生均教学楼面积区域间、省际间差异均十分明显。从描述性统计来看,生均教学楼面积最高的为华中地区(20.15 m2),最低为华南地区(5.92 m2)。在10省中,B省生均教学楼面积达38.58 m2,其次是S省,生均教学楼面积达22.40 m2,而西部地区的Z、G、X等省份生均教学楼面积普遍偏低,最低的Z省仅为4.71 m2。这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教学活动区域仍然十分有限。
表2 生均教学楼面积的省际差异 m2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次调研所涉10省生均教学楼面积均达到国家标准,但是县域内校际间生均占地面积却有较大差距。以Z省某县为例(见图1),本研究在该县共调研8所小学,其中4所小学未达到该省规定标准。而达标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亦差异悬殊,两所学校仅仅超出标准不到1 m2,而另外两所学校生均教学楼面积超出该省标准一倍有余。该县小学生均占地面积最多的学校为36.28 m2,而最少的仅有8.6 m2,极差达到27.68 m2。因此,各省生均教学楼面积的均数不能掩盖校际之间的不均衡现象,这值得我们重视。
图1 Z省某县小学阶段生均面积校际差异
m2
(二)危房存有率
根据《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危险房屋是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尽管现今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较以往有较大改善,但个别地区仍有危房存在,且保有率较高,见图2。
图2 各地区危房存有率
从图2可知,各地区均有一定危房存在,尤以西南地区为最,危房存有率为0.29,其次是华中地区,为0.20,华南地区危房率为0.17,西北地区0.11,华东地区为0.1。
从表3可知,在参与调研的1 497所学校中,整体危房率为21%,比例较高。除S地区不存在危房以外,其余各省均有一定数量危房存在,但危房保有率相对较低。其中Y省危房存有率最高,参与本次调研的学校超过一半均存有危房。整体而言,西部地区危房保有率高于东部地区,反映了一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省教学房屋的决定作用。在学校类型上,小学危房存有率为0.157 1,初中约为0.175 3,九年一贯制学校约为0.152 2,教学点为0.180 6,各学校类型危房存有率平均值为0.162 7。由是,就目前情形观之,清除危房是我国西部地区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不仅制约着学校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着手解决危房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彻底解决危房问题仍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与努力。
表3 各省危房存有率的描述性分析 m2
(三)生均图书册数
生均图书册数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一所学校的藏书无疑体现了学校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资本。充足的可阅读图书资源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相关研究及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藏书仍然无法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如表4。
表4 各省生均图书册数标准 册
根据各省公布的义务教育生均图书标准计算,参与此次调研的各类学校生均图书均值皆已达到相应标准。小学生均图书册数为33.7册,初中43.33册,九年一贯制学校32.32册,教学点为74.25册。这可能是因为配置图书的成本较低且操作容易,因此容易实现。但是图书的质量与利用率仍然是值得调研的问题。
从地区来看,在参与调研的1 496所中小学中,生均图书册数为3.48册,西北地区生均图书册数最高,为4.77册。其次分别为华中地区(4.44册)、华东(3.31册)、西南(1.99册)、华南(1.58册)。从各省生均图书册数来看,总体平均值为3.48册,生均图书册数最高为B省,为8.24册,其次是L省和S省,分别为4.77册和4.23册。而生均图书册数最低的X省仅为1.16册,此外Z、J省生均图书册数均未达到2册。这说明虽各省在生均图书这一指标上均已达标,但区域间、省际差异巨大,后续工作需要适当均衡配置图书资源。
此外,在分析了各省学生图书需求后发现,B、N两省学生的图书需求较高,这提示我们,有必要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图书投入。
(四)生均计算机拥有量
计算机设备的保有量是反映学校教学设备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机不仅仅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更是学校教育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每百人均计算机数量作为教学设备的研究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每百人均计算机数量=(计算机总量/学生总数)×100。
从本次调研数据来看,小学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约为23.71台,初中为17.19台,九年一贯制学校约为17.86台,教学点约为25.69台,总体拥有率较低。各地区、省际计算机保有数量也较低且区域间差异明显。表5反映了各地区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表6反映了各省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表5 各地区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台
表6 各省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台
从表5可知,除华东地区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高达143.10台以外,其余各地区皆普遍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华南和华中地区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仅维持在5台左右。由表6我们可以看出,各省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差异较大(P<0.01),其中S省高达222.61台,而最低的N省仅为2.76台,是S省的1.23/100,极差达220台左右。其余省份诸如Y、Z、X、J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均在10台以下。这表明在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这一学校硬件配置指标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部分省份计算机匮乏,而部分地区则大量冗余。
从计算机需求分析来看,G、L、C等地需求较高,均值均在0.5左右。而X和N相对较低。
(一)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配置的主要结论
1.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果显著,但总体情况较为薄弱
就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配置在部分指标上取得显著成果,从生均教学楼面积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10个省份均已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教学点的生均教学楼面积已远远超出国家标准。在生均图书册数这一指标上,参与调研的样本学校小学、初中、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均已达到各省相应类型标准,并表现出相对丰富状态。但是,在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此一指标上,各区域、省份、学校均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西南、华南、华中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均在10台以下,Z、Y、X、J、N五省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亦在10台以下,这说明在这些地区,尚未满足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存量处于十分匮乏的状态。而在危房存有率这一指标上,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省份均存有一定数量的危房,且保有率相对较高。
2.不同区域、省份、校际之间学校硬件配置差异显著
从前面分析结果可知,虽然不同区域、省份、学校在生均教学楼面积这一指标上表现良好,但同时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现象。在参与本次调研的10个省份的1 497(此处有效样本为1 104)所学校中,区域间生均教学楼面积极差为14.23 m2,省际差异为33.87 m2。浙江省某小学校际极差也达到27.68 m2。生均图书册数这一指标表现出的差异为,西北和华中地区生均图书占有量较高,而占有量较低的省份如Z、J等生均图书册数仍低于2册。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也表现出巨大的区域、省际差异。在以区域为自变量的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的分析中,华东地区达到143.10台,而华南和华中地区均维持在每百人5台计算机的水平,而以省份作为分析自变量的结果显示,S省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222.61台,而N省每百人拥有计算机不足3台。
3.不同类型学校硬件配置整体无明显差异,但存在一定资源冗余
根据前面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及教学点在生均教学楼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危房存有率和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等指标上整体表现较一致。但是由于教学点相对于其他三种类型学校来说人数较少,在各类指标的均值上均表现出相对高值。如在生均教学楼面积上,教学点约为46.21 m2,超出排列第二的小学生均教学楼占有面积32.26 m2。而在生均图书册数这一指标上,教学点输出值约为74.25册,超出平均值33.76册。教学点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为25.69台,亦超出平均拥有量近3台。由此可见,教学点在多项指标上均达到指定标准且远远超出其他类型学校的平均值。这就表明,各教学点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过剩,未能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
(二)改善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县域义务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均衡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优化,向公平要质量,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转向优质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今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确保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目标实现的六项要求:1.进一步完善工程规划;2.进一步加快实施进度;3.进一步强化资金落实;4.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5.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6.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以上六项要求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此外,在改善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的实施路径上,本研究认为需要遵循“一条原则三项举措”。
一条原则。即改善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应遵循“公平—效率—质量”原则。简言之,所谓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中的公平原则,是指在硬件配置过程中遵循配置规则、程序的同一性及秉持“无偏袒性”与“无歧视性”,不能因为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的相对劣势而少配置或不配置。公平不等于平等,公平的补偿性原则应被充分考量,这是价值定位。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中的效率原则是指,在硬件配置过程中不能只见公平不见效率,没有效率的公平是没有意义的,普遍低效乃至平庸的公平有悖于发展之实质,必将极大地阻碍县域义务教育的发展,这是过程要求。而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中的质量原则是指,在教育公平由机会公平逐渐转向结果公平、均衡发展转向优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必须以提高硬件配置质量、改善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等为鹄的,这是目的追求。上述三点原则合并为一条原则即为公平、效率、质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原则。在改善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始终遵循这一原则,才能保证价值与手段、目的与过程、投入与产出的合理合一。
三项举措。在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的现实条件下,为了逐步改善其条件,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认为,下述三条路径或许可行。
1.扎实摸底,建立台账,强化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深度
认识是实践的前提,科学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客观合理的认识结果,我们总是在特定的认识下发生特定的行为活动。科学、合理、有效地规划、优化县域义务教育硬件配置,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是全面、清醒、彻底地搞清当前县域义务教育硬件等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聚类条目,及时总结。只有深度把脉其各类症候,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按需配置,按用置材。拒绝缺乏深彻调研、流于现象的拍脑袋、一刀切的规划、方案,避免县域义务教育资源的过度配置与配置不足,造成资源浪费。
2.合理规划,精准指向,加大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投入
在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资源进行深度摸底的情况下,需精准合理规划各项硬件投入指标,加大对其投入。从参与本次调研的1 497所中小学、教学点来看,目前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资源配置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在生均教学楼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等指标上已达到相应标准,但是在诸如计算机拥有量、危房存有率等指标上仍然表现出极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加大对县域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专项拨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每一笔款项用在“刀刃”上,避免经费流失、资源溢出等现象。保持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的持续、稳定的投入是解决其资源不足的根本手段,但另一方面,仅有对硬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对教师等办学软件的投入,如加大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各类骨干教师、专职教师的比例等。
3.多方参与,及时反馈,建立全面动态的资源配置监测机制
对资源的投入只是改善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如何高效地利用各类投入硬件,提高资源利用率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不是没有可利用的计算机、多媒体等的各种配置,而是缺乏会用善用的人”。“要使义务教育走出资源短缺的困境,不能光靠增加投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损失,也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失职和工作不到位。”[5]84-90因此,应由政府主导,建立社会集团、学校、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机构与监测机制,对相关学校进行跟踪测评,给予适时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双向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仍存在资源冗余的现象,诸如很多教学点的各类硬件配置均已远远超过相应标准,这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科学合理地检测、规划类似教学点的设置及其资源的配置与使用,适时撤销学生极少的教学点或平衡其与义务教育学校资源的投入配置,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走向县域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
[1]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6]40号.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Z].教督[2017]6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6-29)[2017-06-29].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4] 杨倩茹,胡志强.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
[5] 赵琦.基于DEA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以东部某市小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5(3).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StatusofHardwareConfigurationandItsImprovementMeasures——A Study Based on Schools’ Hardware Indicators
ZHOU Lin,ZOU Hong-jun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is study conducted a field investigation about compulsory education hardware configuration indicators concluding 1497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untry schools,nine-year system schools,the average studying area of students,the average number of books,the presence rate of dangerous houses,the amount of computer possession per hundred people in southwest,east and other five provinces in China.After analyzing,the results of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 in our country are significant,but the overall situation is weak.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ardware configuration between regional,provincial and inter-school,and there is some resource redundancy.To improv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promote its balanced development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Fair,Efficient,Quality” and the practice path “Finding out the foundations,creating detail record tables,enhancing the depth of study about compulso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quo in country;Planning reasonably,pointing position accurately,increasing hardware invest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 in country;Multi-participant,timely feedback,setting up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and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School Hardware Configuration;Equilibrium State;Improvement Measures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6.030
2017-09-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880008)。
周霖(1975-),男,湖南茶陵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邹红军(1993-),男,重庆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G5222.3
A
1001-6201(2017)06-0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