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前供需结构性改革思路
——基于供需转换与经济持续均衡增长视角

2017-11-21 21:32纪明许春慧
社会观察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供需工业化

文/纪明 许春慧

论中国当前供需结构性改革思路
——基于供需转换与经济持续均衡增长视角

文/纪明 许春慧

供需转换与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关系及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一般规则

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持续均衡增长问题,不仅要关注静态供需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还必须考虑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供需总量及结构变化。

从静态角度进行供需总量考察,经济增长(或总产出)的决定存在“短边规则”,供需总量均衡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关键,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总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总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从静态角度进行供需结构考察,经济持续均衡增长需要供需结构的内部均衡及供需间的结构均衡。从总需求内部结构来看,分析问题的逻辑从人类的基本生存开始,人类生存需要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即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扩张带动投资需求扩张,投资需求一旦形成,一方面需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满足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旦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出现不足或过剩,可以用出口需求与进口需求进行弥补。从总供给内部结构来看,消费性产品供给与投资性产品供给间存在均衡,当生产能力一定时,消费性产品供给过少,生产性产品供给过多,人类的基本生存无法保障;消费性产品供给过多,生产性产品供给不足,经济会陷入低水平贫困的恶性循环而无法实现持续增长。其次,考察供需结构间均衡,消费性产品供给扩张需要满足消费需求扩张,由于投资需求具有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性质”:在开始的时候是需求,一旦形成生产能力后形成供给,因而,投资需求扩张应满足消费性产品供给扩张与投资性产品扩张。

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静态视角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重点是“补短板”和平衡结构:首先,以供需总量均衡为目标,根据供给与需求的具体情况,需求不足则采取需求管理政策,供给不足则采取供给管理政策;其次,以供需结构均衡为目标具体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体系及实施路径。

从动态角度考察,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阶段,从总量上来看,总供给增长一般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增长,制约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供给方面的供给不足。而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内部结构来看,在供给结构方面,消费性产品的供给是主导,生产性产品的供给次之;而在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起主导作用,投资需求次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费性产品的供给不足。这一阶段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供给侧的供给不足,特别是消费性产品的供给不足是常态。在供给约束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大于生产性产品的供给,总产出不是决定于投资需求,而是决定于生产性产品的供给,这一阶段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基本模式是“总供给扩张(主要是消费性产品供给扩张)-消费需求扩张-投资需求和进口需求扩张-生产能力扩张(生产性产品供给扩张)-产出增加”的供给主导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总量上来看,经历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资本积累,生产能力持续扩大,产品供给能力和速度均得到大幅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相应会比第一阶段有所提高,制约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也将由第一阶段的供给不足逐渐转变为需求不足。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内部结构来看,在供给结构方面,由于技术水平提高和工业生产特点,消费性产品的供给能力和生产性产品的供给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在需求结构中,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特别是工业类生产性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导致投资需求快速增长,由于消费受制于人的天然属性,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一般会慢于投资需求,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而出现部分产品的产能过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费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过剩生产能力。这一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需求侧,其基本模式是“投资需求扩张-生产能力(供给)扩张-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扩张-产出增加”的需求驱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从总量上来看: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的资本积累,生产能力持续扩大使产品供给量达到较高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升级转换,反映生活质量与生活品质的服务类消费性产品,如住房、教育、旅游、医疗等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上升,消费需求总量上升及结构升级相应带动投资需求总量上升及结构升级。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内部结构来看,在供给结构方面,某些工业类生产性产品的供给过剩现象可能会出现,相应地,工业类生产性产品的供给应向消费类生产性产品的生产供给转换,由于服务业生产效率低于工业,这一转换在某种程度上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而在需求结构中,工业的投资需求下降和服务业对资本投入要求相对较低,这将会使投资需求增长趋缓并趋于稳定,消费需求也将由第二阶段的工业消费品主导逐渐向服务类产品主导转换并趋于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需求和进口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的不足及过剩。因而,这一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已不是供需总量问题,而在于供给侧的结构转换和需求侧的消费结构升级,基本模式是“供给结构转换-供给升级-消费需求升级-投资需求升级-生产能力扩张-产出增加”的供需双因素驱动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动态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相机决择。在经济发展工业化初期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重点在供给侧,兼顾需求侧政策设计。首先,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影响消费性产品供给扩张的因素是供给侧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重点和政策体系设计的优先选择;此外,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走出贫困,生产性产品的供给政策设计也非常关键,否则,经济发展可能会一直处于低水平贫困的恶性循环。其次,在需求侧的政策设计方面,要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当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刺激投资需求加强资本积累的政策设计成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因而,投资需求需要在消费性产品的供给和生产性产品的供给中寻求均衡配置,进而达到“既要保生存、又要保发展”的目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进口化解供给不足的对外贸易政策设计非常必要。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重点应在需求侧,兼顾供给侧政策设计。首先,积极扩大总需求消化生产日益扩大的供给能力成为需求侧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重点,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张的因素是政策设计的关键和政策体系设计的优先选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出口化解因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对外贸易政策设计也非常关键,否则,经济发展可能会陷入产能过剩的危机。其次,在供给侧的政策设计方面,当满足基本消费性产品和生产性产品供给后,提升消费性产品层次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提升生产性产品供给层次形成新的供给热点的政策设计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经济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滞不前。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不是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重点应兼顾供给侧结构性政策设计和需求侧结构性政策设计。首先,在供给侧宏观经济政策设计方面,促使生产性产品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供给热点和提升消费性产品供给层次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是这一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其次,在需求侧宏观经济政策设计方面,影响消费需求扩大及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是宏观经济需求侧政策需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而在投资需求方面,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扩大投资需求,依据高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投资效率是政策设计的关键。相应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鼓励进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设计非常必要。

中国经济发展的供需转换及宏观经济运行新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供需关系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密切吻合,经历了1978-1992年工业化初期的供给不足阶段、1993-2000年工业化中期的供需关系转换阶段和2001-2014年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供给过剩逐渐显现阶段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宏观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是增长速度放缓与要素价格上涨并存。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03-2007年间,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增长GDP年增长率均超过10%且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上升。但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除2010年以来,各年经济增长速度均低于10%,特别是自2012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至8%以下且持续了3年。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相并存的是2008年以来的要素价格上涨,制造业工资水平、资本要素价格明显上升。二是消费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78-2009年间,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在2001-2009年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某些负面效应,如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但自2009年以来,传统的“投资—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悄然发生转换,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下降转变为上升,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阶段贡献率由上升转换为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2009年间49.6%提升至60.3%。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明显上升。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产业贡献由第二产业(或以工业代替)主导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中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中持续上升。分阶段考察发现:1991-2000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2.7%,2001-2013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下降为44.1%;1991-2000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9.9%,2001-2013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上升至为44.2%,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相当。四是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相并存。由于投资具有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的供给效应逐步显现,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纺织和家庭耐用电器为代表的主要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增长的主要制约。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相并存的是,部分行业供给不足现象也比较明显,如部分地区的拉闸限电致使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东部地区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以电气机械、电气设备、仪器仪表、高端文体制造产品和农副产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产品及高端消费品局部供给短缺现象明显。

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推进供需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实质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对供给与需求的转换产生重大影响。面对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结合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供需特征变化及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解决主要问题的理论剖析,中国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供需管理目标要顺应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关注的重点不应是供给与需求的总量问题,而应是寻求供给与需求的内部均衡及结构间均衡,政策不仅要重点寻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同时也应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寻求突破点。

世界多国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居民消费结构将由工业消费品主导向服务业消费品主导升级,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将由工业转变为服务业,在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大规模工业化所带动的巨大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径难以为继,而城镇化战略相应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供需管理的载体。提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能够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同时也是创造供给新热点、改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契合点。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多在80%以上,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虽然快速推进,但总体上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的城镇化率仅为54.8%,特别是诸多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多在50%以下,城镇化必然是扩张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中国当前产品供给失衡一方面表现为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部分资本密集的生产性产品供给过剩和以电气机械、电气设备、仪器仪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以家庭耐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性产品过剩和反映生活质量的高端文体制造产品供给不足。因而,当前供给侧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首先是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更大的决心坚定不移地消化和淘汰部分过剩产能,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阶段特点的高技术性含量的生产性产品供给,加强提升生活质量的消费性产品供给能力,进而扩张有效供给和改善供给结构,以更大的毅力用改革阵痛换取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空间与动力。其次,由于产品供给主要受到技术、资本存量、劳动力素质、物价等因素制约,因而,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本供给结构改善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供给基础层面,鼓励企业技术设备升级和加大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进快推进已经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和加强教育改革导向提升劳动力素质及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稳定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进而控制物价水平大幅波动。

从经济增长需求动力的性质来说,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速度提升的关键,而出口需求和进口需求只能作为消费和投资的必要补充。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结构失衡主要是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超常规发展,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因而,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来说,当前需求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首先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一方面促进农村居民城镇化,另一方面提升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两方面的综合效果进而会从数量和质量上极大地扩大与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其次,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扩大投资需求和优化投资需求结构,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医疗、卫生、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的投资,改善许多中西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最后,坚持扩大内需的新型城镇化政策还必须辅之于正确的进出口导向政策,把净出口需求作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必要补充。

(纪明系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许春慧系《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副编审;摘自《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原题为《论中国当前供需结构性改革思路——基于供需转换与经济持续均衡增长视角》)

猜你喜欢
生产性供需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0年4月28日28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20年3月 27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2018年1月29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17年12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