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挑战与战略选择
王帆 (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显著,无论是新理念的提出、战略布局的实施、诸多新型合作平台的发展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积极有为、创新进取、合作共赢的实践深入人心,中国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得到有力提升,国人为之一振,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广泛赞誉。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冷静清醒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面临各种艰困险阻与挑战,必须以更加高远的境界、更加拼搏的勇气、更坚韧的战略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不断润物无声、化危为安、化险为夷,走向中国复兴的通途。
第一,如何破解现有体制的束缚。现有体制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之处,对于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也存在不公平之处。中国需要与多数国家一道不断变革与完善现有国际体制,增强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与传统守成大国和既得利益集团出现竞争、冲突和较量,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现有体制的大框架下,不断探索和创设新的发展与合作空间,与其他国家一道推进更加公正公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二,如何有效化解误解与敌意。中国越接近舞台中央,面临的竞争与阻力就越大。中国的复兴和发展进程将可能长期面临各种各样的疑虑、排挤和打压,甚至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中对中国的遏制与敌意。中国将长期面临增信释疑的艰巨工作,必须在与他国交往的过程中从机制上解决好避免或减少战略误判的问题。战略误判的风险既存在于大国与小国之间,也存在于大国之间,误判的发展往往与危机的突变相联系。中国也面临一些国家基于现实主义权力政治逻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敌意问题,这一问题的降解难度很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关键是让这种敌意不至于引发更大的危机。
第三,如何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应该说中国影响力的范围在不断扩大,除了在传统国际机制包括联合国框架的五常影响力之外,中国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中发挥着更大作用。中国正积极强化和提升已有平台,搭建各种新平台,通过大量的多边平台对国际社会的安全、发展做出贡献。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不断释放正能量,提供新动力,但是也会出现影响力发展的瓶颈和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国未来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需继续通过合理、渐进、有效的方式展开。
第四,如何提出超越欧美发达国家的更高更先进的规则和标准。中国的发展受到发展阶段性的限制,提出更好更具有引领性的规则和标准,需要有对发展变化趋势和方向的准确把握,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关键是能够针对紧迫的关乎大多数国家发展和切身利益的解决方案,具有正义性、合理性、可行性。
第五,如何承担更大责任。面对不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面对责任赤字、治理赤字、逆全球化动向、贸易保护意义以及人类共同的安全问题,中国必须承担更大责任。但如何承担更大责任、承担哪些责任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课题。在承担责任的问题上,中国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滥权,也不能滥责。要保持警觉,抵制过当诱惑,避免落入责任陷阱。
所有这些都涉及战略资源调配与转化、战略能力提升和发展、战略实施落实到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和平发展,而在现阶段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安全与发展。有和平不一定有安全。和平是针对战争而言,而安全则包括和平时期在内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因素。安全无法获得,发展就难以得到保障。正如习主席所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两者缺一不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在总体复兴战略指导下进入了关键阶段。国际格局处于转型期,中国外交也处于新的转型期,处于量变积累即将进入质变的阶段,处于关键性的提升期,也是由区域向全球范围拓展的初期,但总体态势仍是转型而不是转折。中国在这一特殊转型期的战略选择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势。“势”这一概念基于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和战略思维。未来的中国要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为。不仅要顺势,而且要谋势造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动进取谋势塑局的特点十分突出。中国谋势的境界和方式棋高一招。“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命运共同体的稳步扎实推进将有助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
第二,强调引领和创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全球化陷于新一轮调整,全球治理困难重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复杂叠加。现有的国际体制、旧有的发展模式和治理理念面临更新与变革。大量世界性的难题和挑战需要改革与创新来加以应对与破解。习主席在达沃斯论坛等国际平台的系列讲话,强调信心、创新与合作,扩大了国际影响,提升了世界意义,引领了国际经济的方向。中国在一系列的主客场外交活动以及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中不断提出新方案新议题,体现新能力,这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活力所在和影响力源泉。
第三,立足于群体性发展。不搞一枝独秀,一骑独尘。只有避免孤独发展,才能造就可持续的长久繁荣。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是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由过去的请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目的是要推动国际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带动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发展,实现发展中国家由独立自主向着联合自强的方向转变。
第四,在国家间关系中解决好自我与他者关系。一是互利共赢。要破解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的国家是利己和自行其是的定论。中国的发展目标不是独占,而是共赢多赢,与多数国家一道共同致富。互利共赢实际上关系到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议题。要突出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协调好共赢中的让利以及赢多赢少的新课题。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和对外援助中要解决好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问题。要能够规划好处于优势地位时的分享和共享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消除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舆论根源。二是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是中国传统外交的法宝,在新时期仍然有其重要的生命力。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内涵与鲜明特征之一,失去了这一点,中国特色就少了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大国,但不同于其他大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这一定位决定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性质和属性是不同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大国外交这一国家定位不能忘、不能丢。历史上其他大国都没有处理好大小国家关系,要么是大国沙文主义,要么是霸权主义。中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一定要有鲜明的不同,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不能滋生暴发户心态、不能耍大牌、嫌贫爱富,对于小国的态度是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败的关键所在。过去的中国大而弱,这个问题不那么突出,现在大而强的中国更加需要保持谦虚有度、平等公道、匡扶正义的形象。在国家间不因其小而轻视它,也不因其大而敌视它。无论大小贫富都能够不卑不亢,一视同仁。要扶弱合强,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要变以往大国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扶小合大、协调发展。
第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发展共识,共促合作大局。不搞拉帮结派,不划分势力范围。本着良好的意愿,全方位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以和合为贵,不使矛盾外溢、不因危机失控。发挥好大国协调、战略伙伴、结伴而不结盟的作用。
第六,把握对外依存与战略自主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完全独立地判断世界事务和是非曲直的国家,也是与世界密不可分的国家。中国还将面向世界继续开放、发展海外市场、投资国际社会,这又需要避免受到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系统性风险的干扰,解决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协同问题。从战略态势上讲,中国不仅要坚持战略自主性,更要发挥好战略主动性。我们的布局要更加宏大,举措更加得力。
第七,树立正确的大国心态。中国作为大国,是人类和平和世界发展的建设性力量,一定要有所作为,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说,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说,中国再强大一些,世界和平更有保障一些,强调中国是世界上一支和平的力量。未来的中国将成为推动世界公平发展的支撑性力量。中国更强大一些,人类的安全与繁荣就更有保障一些。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有胸怀、有担当、有境界、重大局形成了中国标志。中国的大国心态将更加理性、更有气度、更有远见。仅计较小利的国家不是大国,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整体利益的国家不是大国。遵约守信、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中国将自豪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八,中国要在国际安全领域发挥独特作用。过去几十年,中国对于国际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在国际安全领域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中国是所有联合国成员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缴纳维和经费最多的国家。在未来国际危机和周边热点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将不仅扮演协调者,还要推进问题和危机的解决。既有中国协调,也有中国方案,既体现责任,也推进落实。在危机解决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安全机制、危机管控预防和人类共同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中贡献更多中国思想和中国元素,体现出更强的中国责任。
第九,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充满自信。中国有长期的历史积淀,漫长的历史纵深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出现了解释困境,需要审视和批判性看待。东方的理念和东方的思维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东方理念的创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随着国力的增强,将拥有更多可调动的战略资源,合理恰当运用中国的战略资源推动国际格局的转变十分重要。要突出战略制衡能力,强化主动进取,预防冒进与战略透支的可能风险,实现全方位布局。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崛起,也是一个非西方国家的大国崛起,无论国际社会是否关注到这一点,中国自己都不得不慎重对待。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要冲击既有的国际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给国际体系带来巨大的震撼。中国正处于力量发展的壮大期,进入发展期的提升阶段,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战略。实力的壮大要求能力的提升,要求把实力转化为战略实施能力。只有从战略上运筹这些能力才能有效地把握好发展机遇,实现新阶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