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绿色现代化

2017-11-21 13:25胡鞍钢鄢一龙
当代贵州 2017年33期
关键词:盈余消耗现代化

文_胡鞍钢 鄢一龙

创新绿色现代化

文_胡鞍钢 鄢一龙

中国必须创新绿色现代化之路,实现生态资产不断增值、生态盈余不断扩大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现代化道路。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从总量上看,已探明煤炭储量、水能资源、石油以及天然气总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农业资源也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巨国的分母效应,中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使得中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特别是森林、耕地、石油、天然气、对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42%、11%、3%,而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工业化与城镇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1949年的5.4亿人,1981年增加到10亿,2010年达到13.4亿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主要工业产品(除发电量等少量工业产品外)产量已位于世界首位,工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位。根据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透视的报告,2010年美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的19.4%,中国为19.8%。

1978年以来,中国迁移进城市的农村人口将近4亿,至2030年还将有约2至3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届时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效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煤炭消费、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石油消耗和进口第二大国。

从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看,都是重农政策和鼓励开荒政策,面对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在解决这一矛盾时大多采取鼓励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的办法,来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这是中国演变为少林国家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

建国以来,我们在农田基建、兴修水利、改土治水、植树造林、建设草原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经过建国以来30多年的绿化,与建国之初相比,我国的森林面积有所扩大,1973—1976年的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表明,森林面积由0.83亿公顷上升到1.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大建设、经济起飞阶段,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挑战,生态赤字迅速扩大。中国的环境污染也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大规模生态环境投资建设阶段,也进入生态环境盈余期。这一时期,投资规模达到了2.16万亿元,占同期GDP比例1.41%。“十二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提高至3.4万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1.4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标志着中国在全世界率先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进一步实现生态盈余,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措施:继续将污染物减排作为环境保护的抓手;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强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

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而且中国不具备西方国家通过大量消耗资源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国情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可概括为“五高”:人均资源消耗高、人均污染高、人均排放高、人均消费高、生活质量高。这是不可持续的“黑色发展之路”。

中国必须创新绿色现代化之路,要实现人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低、人均污染排放量低、人均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生活质量高、人力资本水平高。到2030年之前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煤炭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消耗的全面脱钩。同时实现生态资产不断增值、生态盈余不断扩大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现代化道路。

(胡鞍钢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鄢一龙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盈余消耗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学会爱自己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If We Burne d All the Fossil Fuel in the World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