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伟
博鳌亚洲论坛自创建以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前,在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博鳌亚洲论坛亦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进行必要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完善,精心构建和打造“2.0”升级版,从而不断提升论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多极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以达沃斯论坛为代表的诸多非政府会议组织,它们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浪潮加速的进程中,博鳌亚洲论坛应运而生,并在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获得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亚洲各国普遍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亚洲国家尤其需要加强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建立一个亚洲人讨论亚洲问题的对话场所。在此背景下,1998年9月,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和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等政要,在马尼拉倡议成立一个类似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亚洲论坛”,以期推进基于对话和理解的相互合作。“亚洲论坛”的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相关各国的高度认同。此后,他们分别致信中国领导人及海南省领导,建议将亚洲论坛永久会址设在海南博鳌,并希望得到中国政府和海南省政府的支持。中方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并尽力提供各项支持与协助。2001年2月26日至27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会议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宣言》、《博鳌亚洲论坛章程指导原则》等纲领性文件。至此,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正式宣告成立。
作为一个非政府、非营利、定期、定址的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为主旨,既立足亚洲,促进和深化本地区内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又面向世界,推动和增强亚洲各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对话与联系。论坛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年会,得到了亚洲各国普遍支持,赢得了世界广泛关注。它不仅建立起跨越政、商、学、媒各界的联系机制,更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就地区与全球事务进行对话交流的高层次平台。在此过程中,博鳌亚洲论坛在客观上承载了公共外交的角色与使命,并成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和成功典范。2014年4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和琼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协议,决定联合共建“博鳌公共外交基地”。作为中国首个公共外交基地,它将依托博鳌亚洲论坛这一载体,进一步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开辟新的试验田。展望未来,论坛将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与政治的进一步整合,推动亚洲以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并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和谐共生的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应该看到,博鳌亚洲论坛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体制与机制创新、资金与智力支持、发展动力与方向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政治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国际和地区形势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化进程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在此情势下,博鳌亚洲论坛亦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完善,精心构建和打造“2.0”升级版,深层次、全方位助推论坛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的背景和初衷,主要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出亚洲的声音,构建亚洲人讨论亚洲事务的平台和场所。但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猛推进,亚洲议题日益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与配重,并与世界其他地区产生深度关联与互动。换句话说,亚洲的全球化以及全球化的亚洲是博鳌亚洲论坛的新底色,当前就亚洲谈亚洲或者脱离全球化谈亚洲,越来越不切实际甚至成为自言自语。从长远来看,“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名称,在空间范围上有必要逐渐从亚洲拓展到亚太乃至全球,以使其更具生命力与影响力、延展性与包容性。就目前而言,可继续沿用“博鳌论坛”这一简称,事实上,博鳌亚洲论坛的官方网址(http://www.boaoforum.org/)就是这一名称。但未来有必要考虑引入论坛的“双名称制”,即“博鳌论坛”是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名称”,这样便于延续以往的媒体传播效果以及受众已经形成的视听习惯;与此同时,可逐渐赋予博鳌亚洲论坛特定的“正式名称”,这一名称要凸显论坛的精准定位与核心功能,契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与趋势,彰显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理念和主张,同时具有更为广阔的地域涵盖范围和议题设置空间。从国际经验借鉴来看,无论是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还是香格里拉对话(亚洲安全峰会)等,都具有正式与非正式双重名称的特性。
博鳌亚洲论坛自创建以来,其运行主要还是依托政府的力量,在体制机制上都显得较为封闭和单一,未能给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有效参与的空间与通道,这与论坛最初成立时的宗旨有所偏差,并不利于博鳌亚洲论坛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博鳌亚洲论坛应充分发挥政界、商界和学界三驾马车的作用,使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等充分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和压力,也可以注入更多的资金、智慧与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澄清国际上对中国主导和掌控论坛而产生的种种猜疑。除此之外,博鳌亚洲论坛可否借鉴“丝路基金”的方式,建立面向亚太区域的专项基金,聚焦扶贫、教育、环保、公共外交、反恐合作、海上救援等热门议题,通过机制化的方式和切实的项目合作,将论坛的功能拓展到实务合作或事务性领域。此外,博鳌亚洲论坛能否采取异地办会、多地办会、海外办会、申请办会、竞争办会等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并在年会之外根据需要举办特定的主题会议、专题会议,以及针对重大和突发事件的临时会议等。还可考虑借鉴其他国际会议组织的做法,举行富有特色的区域性、专题性高峰会等。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会议论坛组织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强大的智库网络和智慧供给系统。目前,博鳌亚洲论坛组织架构中设有“研究培训院”,虽已建立起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支持网络,但这方面依然具备深入挖掘的潜力,需要在资金支持、人员配备、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建设,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为此,研究院要遵循开放、透明、包容的原则,可考虑面向全球招聘负责人,设立专项的研究基金,公开招标研究课题,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协同研究等。还可依托自身的平台优势,与高校、智库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纵横交错的工作体系和业务网络,通过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智慧,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国际智库网络。另一方面,要保持论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还必须对全球各个领域具有敏锐的把握能力,要通过设立全球议程中心以及对会员资源的充分调动,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信息搜集,让那些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且最具话题性的内容,成为年会的主题和论坛的议题。要运用各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如开放性研究团队的智力支持、面向全球构建的信息交流和智慧筛选网络、面向社会各个层面的公开征集、长期运作的工作小组的持续关注和遴选等,最终形成富有吸引力和前瞻性的主题设置与议题安排。在此基础上,论坛还要加大出版富有影响力的年度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高质量、高效率地制作并推送中英文电子周报、电子杂志等,为会员和相关合作伙伴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与资料,最终服务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惯例来看,会议论坛组织的资金来源往往具有多样性,如会员缴纳的会费(主要以大型企业会员为主),战略合作伙伴的年度资金支持(赞助费、资助费等),年会及各种会议的参会费、来宾收费等。上述资金由基金会统一管理并进行统筹安排,虽然也可以有适度的商业投资或资金运作,但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以确保论坛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论坛每一次会议实际上都是成功的商业运作,而其收入主要用于论坛自身的发展并改善服务等。反观博鳌亚洲论坛,由于没有公开报道及相关数据,其每年花费的资金总额及其来源都不甚明了。但从有限渠道了解的信息可以推测,政府的资金支出恐怕是重要来源,且各项花销和费用应该不菲。另外,在博鳌亚洲论坛的组织架构中,也明显缺少类似“基金会”这样的资金筹集与运作机构。显而易见,作为一个会议论坛组织,如果缺乏稳定和持续的社会资金来源,单纯依赖中央政府的投入和地方政府的承担,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有鉴于此,加强资金支持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资金筹集与运作机构,逐渐减少政府性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应成为论坛自身建设和理事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之初,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参与和推动,就不可能形成现在的发展规模和成就。但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的迅猛崛起,论坛也常被外界看作是中国的发声筒和发言台,这种负面认知理念的形成以及固化,会使论坛的非政府、非官方色彩有所淡化,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目前情势看,中国的角色发挥与论坛的发展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联动效应和棘手的两难选择。举例而言,每年召开的论坛年会,如果没有中国高层领导人到会,论坛对参会人员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不断通过中国高层领导人到会来增加论坛的影响力,显然又会给外界造成中国主导和掌控的心理错觉。从未来考虑,中国完全可以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博鳌亚洲论坛。虽然中短期来看,中国仍然需要这个平台来发出声音,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的伸张是一个持之以恒、富有耐心并充盈智慧的过程,仅靠主导或掌控发声的平台来传播自己的话语,并不必然形成并建构出自己的话语权,须知话语和话语权是有天壤之别的。因此,中国有必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逐渐减少官方色彩,适度淡化中国身影,避免过于显露台前而成为众矢之的。要有足够的心胸、气度和自信,善于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做到以退为进、收放自如。只有这样,博鳌亚洲论坛才能成长为具有世界性吸引力的会议组织,这既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向国际社会贡献的公共产品,更是话语权的生动体现和影响力的现实写照。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发展与变化,博鳌亚洲论坛除了深入讨论富有前瞻性的热点议题外,还可以考虑适当拓宽自身的宗旨与功能,尝试有选择地参与区域性和全球性事务,以便为论坛影响力的提升注入丰富的活力并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例如,有没有可能为亚太地区的冲突争端当事方,提供一个公开会面、交流对话的中立平台?能否作为顾问或代表,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多边治理机制,如联合国气候框架谈判、WTO贸易争端机制多边谈判、全球反恐合作与恐怖主义治理等;可否以会议论坛组织的名义,参加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高端峰会,如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东亚峰会、亚洲安全峰会等。就未来而言,在冲突比较频发的亚太地区,尚存在着诸多的争端事项和热点问题,博鳌亚洲论坛是否可以作为第三方参与调停或者展开斡旋?事实上,参与调停地区冲突,围绕争端展开斡旋,并不意味着干涉别国内政,而是提升“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之举,国际会议组织作为第三方参与上述事项的案例并不鲜见。以达沃斯论坛为例,就曾多次促成政治领导人进行交流对话或弥合分歧,推动了国际争端的缓和与解决。除此之外,达沃斯论坛作为主办方、正式代表或顾问,也经常性地参与全球多边治理机制以及各种高端峰会之中。
总而言之,博鳌亚洲论坛作为新生的国际会议组织,虽然距离世界一流还存在着若干差距,但借助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浪潮的东风,已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不俗的表现,并为后续深层次、全方位提升奠定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逆向全球化、经济本土化、政治保守化、文化排它化、价值多元化等暗潮涌动,博鳌亚洲论坛应该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勇于突破自我,不断开拓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保持与时俱进,为变动中的国际与地区局势注入更多确定性,同时为新时期的全球化增添新希望和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