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海
红色故事的传播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张明海
讲好革命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手段,井冈山斗争时期记载和流传的丰富的革命故事,诠释着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红色故事传播路径对于当前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井冈山精神;红色故事;理想信念
2017年7月13日至19日,参加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班的学习和实地考查,通过专题学习、现场考察体验、观看音像资料、访谈革命先烈后代等形式,深入了解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加深了对优良革命传统的感受,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实质。特别是学习过程中,每聆听一个鲜活而又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自己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井冈山斗争孕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讲好井冈山道路选择与斗争历史的革命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唤起信仰力量的重要手段。
著名民俗学家卡伦·戴茨曾说:“在部落时代,讲故事的人对于记录与传承历史起着关键作用。讲述人的责任就是保留部落发展的生动故事,那是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与灵魂。这些传说确立了部落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前景。讲述人的历史使命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理解继承本部落赖以生存的传统的重要性。”[2]故事化叙事作为人类保存信息的一种方式,可以以一种便于理解和传播的方式将知觉信息、行为、事件组织化、结构化、符号化。特别是在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时代,文化的传承正越来越以一种“故事”的方式被讲述,而这些故事往往承载着知识、信仰、习惯、风俗、行为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元素。言下之意,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谁就能赢得更多受众、产生更大影响、获得更高话语地位。
事实上,讲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留下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大批可歌可泣的故事,无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崇高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涵。广泛传播这些革命文化故事,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在当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要学会叙事或学会讲故事。以讲故事这种隐喻说理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信仰的力量,可以减少“宣传”的痕迹,增强教育的贴近性,可以让人们感到弘扬革命精神不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简便易学、随时可行的。
忆往昔,岁月峥嵘。在物资条件极其匮乏的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主席曾将新领的棉衣赠予贫苦农民御寒,而自己只穿两层单衣;朱德总司令与战士们一同挑粮上井冈,“朱德的扁担”至今被人铭记;此外,还有当时在小井医院传颂着的“张师长献盐”的动人故事,等等。正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滋养了井冈山厚重的文化内涵,成为承载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载体。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3]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的论述,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刻、最为全面、最为精准、最具时代意义的高度概括和最新阐述。[4]
井冈山的革命故事无不诠释着这一精神内涵。例如:理想信念方面,“毛泽东人生中的的第一次遇险”、“黄公略大义灭亲为革命”、“马义夫——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黄继光’”、“刘仁堪鲜血铸就革命誓言”、“秋溪建党”等故事,讲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指战员及革命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为革命而献身的感人事迹;艰苦奋斗方面,“朱德挑粮上井冈”、“聂槐妆冒死送盐”、“小红军彭儒三探毛委员”、“张师长献盐”等故事,讲述了红军指战员及革命群众为了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动人事迹;实事求是方面,“文家市退兵”、“龙源口大捷”、“大柏地战斗”等故事,讲述了红军指战员及革命群众从实际出发,开展经济、政治、军事、政权和党的建设工作方面的典型事例;群众路线方面,“毛委员教我们发动群众”、“黄洋界保卫战”、“‘老表’热泪送红军”等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关心群众生活、讲究工作方法、重视调查、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事例。总之,一个个生动的革命历史小故事,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正史的宏观叙述,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而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又深入诠释了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故事是最好的载体。井冈山革命老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但是,没有挖掘,再丰厚再伟大的精神财富也难以传承。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鲜活的故事,只有让红色文化故事化,才能实现可知、可看、可感,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喜的是,在新时期,井冈山人一直十分重视革命英雄故事的搜集、传播,使红色基因实现了代代相传。
首先,用音乐舞蹈艺术再现革命故事。例如,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井冈山大学联合编创,由井冈山大学音乐专业学生、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同台出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艺术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据悉,该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自2006年3月公演以来,已演出200余场,观众20余万人次。还有,演绎红色经典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演出分为序和五个乐章,演出首先在红军后代井冈儿女的叙述中展开,在进程中体现人物细节,以人性化的叙事结构给人以亲近感和头尾呼应的完美感。系列演出史诗般地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人置身于80年前井冈山斗争的真实情境,带给观众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其次,革命烈士后代讲述革命故事。在井冈山,有一群特殊的人——红军后代,他们不辞劳苦、身体力行的在各种场合讲述或演绎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江满风的歌声、袁建芳对爷爷袁文才的回忆、蔡军对曾祖母曾志老人生平事迹的回忆,等等。他们讲述的故事最大特点在于用真实的声音再现革命先辈们生前的点点滴滴,讲述中善于以小见大,富有启发性。此外,自2006年以来,革命烈士后代永新籍将军何继明,每年义务到三湾村宣讲革命故事和“三湾改编”历史,并精选“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秋溪建党等10个永新红色经典故事编印成册,以讲读形式再现父辈或祖辈故事,把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严格的家风家教等传递给当代人。
再次,通过革命器物让人回忆故事。井冈山的革命器物展示非常丰富,不仅革命景区自然资源优美,而且革命器物留存也非常之多,一些革命战争现场、博物馆器物文化等,往往能让人们忆起井冈山斗争时期波浪壮阔的革命画面。例如:三湾改编纪念馆和旧址群、龙江书院、茅坪八角楼、象山庵、茨坪毛泽东旧居、荆竹山雷打石、大井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和小井红军烈士墓、黄洋界哨口、红军挑粮小道、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等。人们在游览这些革命历史留存的时候,都会被每一个英雄身上所蕴含着的红色气质所打动和感染,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当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必须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话语转换,才能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首先,要理念故事化,能够将抽象理念融入具体实践故事之中。“意义不跟实践结合,意义也就没有任何作用”,只有价值理念与当时的革命实践和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相结合,才能增加革命理想信念的现实气息、生活气息和群众气息。其次,要故事理念化,在记录革命先烈事迹的小故事中提炼核心精神,确立主导价值,并通过提炼升华,使革命故事的细小叙事彰显宏大的价值主题。再次,在讲故事的方法上要创新。比如,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画面;发挥学生的自主讲故事能力,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之后在课堂上讲述红色故事;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采集红色文化故事,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等等。
[1]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让井冈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梁水源,伊芙琳·克拉克.美国企业文化的新载体[J].企业管理,2008,(6).
[3]“平语”近人——习近平谈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30/c_129103280.htm.
[4]林道喜.试析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的最新阐述[J].党史文苑,2017,(2).
张明海(1976—),男,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传播。(湖南长沙 410114)
2017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17YBA006);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模式创新研究”(13CKS042);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16B017);2016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素养教育嵌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CNJG1644)
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