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力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质量。" 寻求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实践,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多角度思考;辩斗;探索寓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34-01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提倡多角度阅读、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两小儿辩日》这则寓言,简洁短小却寓意深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透过简单的文字故事,发散思维,探索蕴含其中的深刻寓意,应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课文标题中的"辩"字入手,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辩"字作为思维立足点,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本课的一个设计突破。
1.多角度思考,感受“辩斗”
钱梦龙先生说过:"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并解读文本的。"钱老师的这句话强调出要找到文本阅读的切入口,形成一个阅读教学点,辐射全文。学生通过学习这个阅读教学点,拓展思维,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笔者教学《两小儿辩日》,从"辩"字切入,两小儿围绕太阳争辩什么--太阳离地远近的问题。课文中用哪个词语描述两小儿的争辩--“辩斗”。“辩斗”有争辩之意,但与争辩又略有不同,“辩斗”中的"斗"字,更进一步强调出争辩的激烈程度。那么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两小儿争辩的激烈呢?由此确立了本文的阅读教学点,也找寻到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文本,感受“辩斗”。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文中哪些方面看出两小儿争辩的激烈?
生1:一小儿认为早上的太阳距离人近,中午距离人远,另一小儿认为早上的太阳距离人远,中午距离人近,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体现争辩的激烈。
生2:两小儿通过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一个小孩说早上的太阳"大如车盖",写出早上太阳形状很大。中午的太阳"如盘盂",写出太阳到了中午形状变小,结合"近者大远者小"的依据,得出太阳早上离人近的观点。另一小孩说早上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沧沧凉凉",中午是"如探汤",结合"近者热远者小"的依据,得出太阳中午离人近的观点。
师:好的。两小儿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各自的观点。大家还能从哪里感受“辩斗”?
生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都采用反问句式,强调他们各自的观点。
师:你们的发现都有理有据,还有更多的发现吗?
生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句中的"以"有认为的意思,表现出小孩表达观点时的自信、坚定。
师:在这句话中,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小孩的自信、坚定?
(停顿半分钟)
师: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5:这句话中的"也"字,好像也有一定的作用……
师:好的,你为我们找到一条很好的线索。请大家不妨把这句中的"也"字去掉读一读,再添上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6:该句中"也"字,是一个表肯定语气的助词,加上"也"字,能感觉到小孩辩论时坚定的语气。
师:通过删减"也"字,我们进行了朗读比较,感受到两小儿表明各自观点时强烈的肯定语气。 同学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两小儿的观点本身,从比喻的修辞,从辩斗中采用的句式,从表明观点的语气等,感受两小儿的激烈争辩。还有哪里也能体现他们的“辩斗”?
生7:"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到东方游历,路见两小儿争辩,便停下来询问缘由,这就暗示了两小儿争辩的激烈。
生8:"孔子不能决也"一句,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兩小儿孰是孰非,可以看出他们争辩激烈,胜负难分。
师:很好,你们读得非常细心,此处正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用孔子的表现烘托出两小儿争辩的激烈。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我们的思维,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与创造。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围绕"文中哪些方面看出两小儿争辩的激烈"这个问题,品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个语句时,虽找到一丝阅读灵感,但却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教师大胆耐心地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品味思考。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他们捕捉到了这个"也"字,虽未能及时理解到位,但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删减"也"字的比较阅读活动,学生对于此处"也"字表肯定语气的用法,能够理解到位且记忆深刻。此外,围绕"辩"字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结合太阳离人远近的自然现象进行探讨学习:事实上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面的距离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受到参照物和光线的因素影响。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两小儿的观点虽不准确,但在他们的辩斗中,学生充分把握两小儿善于观察、思考,大胆质疑,有强烈的探知欲的人物形象。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深层的文本理解与感悟。
2.多角度思考,探索寓意
围绕“辩斗”,学生进行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阅读实践。为了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末的一个"笑"字,再次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进而探索故事背后的寓意哲理。
课堂实录片段(二):endprint
师:"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中的"笑"字,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1:两小孩笑孔子:"谁说你智慧多啊!"
生2:孩子们笑话孔子智慧不多。
生3:写出小孩对大学问家孔子的嘲笑。
(屏显)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师:上述材料中可见孔子是一个极富智慧的人,可两小儿笑孔子智慧并不多,这个"笑"字该如何理解?
生4:小孩争辩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孔子也判定不了时的得意、喜悦。
师:有没有这种心理啊?
生(齐):嗯嗯!
师:对于"笑"字,还有其他理解吗?
生5:这个"笑"也侧面衬托出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师:正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这则寓言,给你带来了什么?
生6:告诉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我们的学海是无涯的。
生7: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
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实践与训练,品味“辩斗”、"笑"两词,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并且顺理成章地探索出寓言背后的丰厚寓意,例如:
(1)人物角度:
孔子人物形象:结合孔子的身份,对辩斗的关注、对问题的态度等,告诉我们虚心好学,实事求是,学无止境。
两小儿人物角度:结合两小儿对自然的观察、看问题的方式、陈述观点的姿态等,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等。
(2)故事情节角度:
在两小儿争辩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情节中,从争辩的原因中,启示我们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争辩的过程中,启示我们不能片面看待问题。从争辩的结果中,启示我们学无止境等。
(3)自然现象角度:
从奇妙的自然现象中,让我们感受自然的神奇,宇宙的奥妙等。
(4)……
教学本文,学生能够积极地从多种角度思考,包括故事的起因、經过、结果,情节、人物,以及相关自然现象等,这其中包括故事的内容,如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孔子的行为等;还包括故事的表达,如对比的方法、比喻的修辞、反问的句式、加强语气的词语等。不仅深透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获得了丰富的人生启迪;而且学习了课文的语言表达,丰富了文言知识。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转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事物或现象,从而获得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努力寻找两个,甚至更多的答案。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阅读实践,学生在文本的情与境,言与意之间穿梭品味。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本文教学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研究与思索。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 钱梦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叶圣陶教育文集》 叶圣陶 人民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