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阳+王福明+刘鑫
摘 要: 文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提出的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阐释了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深化城乡统筹、借力精准扶贫、推动共享经济与全域旅游发展积极融合等路径,希冀借助于全域旅游的理念实现促进中国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全域旅游;旅游+;第三产业;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4.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娄阳,王福明,刘鑫.全域旅游: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J].克拉玛依学刊,2017(4)17-21.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1-6五大发展理念,而“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与模式,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2016年2月,全国首批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正式对外公布。之后不久,在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时表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邓小平同志的黄山谈话开启了景点旅游的黄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宁夏谈话亦将昭示全域旅游的新黄金时代。[3]1伴随着全民旅游、自助游和个人游的蓬勃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将成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4]的重要理论支撑、战略引导和实践指南。
一、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与提出背景
1.全域旅游提出的客观背景
从旅游业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新阶段,[5]111-115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传统旅游模式的弊端频现,如小长假各大景区人满为患,观光演变成了看“人”,游览体验差,相关矛盾被触发;而旅游淡季,很多景区游客罕至,部分景区甚至关门停业,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和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现代旅游者的兴趣不仅局限于单纯的观光,还开始追求综合化的旅游体验。由于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以及交通等外部条件的改善,旅游活动愈发广泛和综合,旅游需求内容更加多样。
从旅游地发展来看,伴随着国务院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大众休闲时代迎来了新的曙光,旅游市场的拓展面临巨大契机。如何满足游客多元的旅游需求,增加旅游地吸引力,提升旅游資源开发效益,成为旅游地相关职能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愈发完善,第三产业GDP比重已经超越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带动能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可期的行业,引领作用已然凸显,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代表。
从国家政策来看,200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2014年8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明确要求旅游业发展要坚持深化改革,走科学、创新发展之路。
综合来看,国家力图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发展理论指导,而全域旅游的提出恰逢其时。
2.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
“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萌芽于2008年浙江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战略,在《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得以体现。之后浙江省率先启动了全城旅游试点,力图指导旅游业突破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以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开创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6]12-13
2010年前后,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理念,以求转变旅游发展理念,促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7]
2015年8月,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在黄山举办,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了 “在2 000多个县中,每年以10%的规模来创建,未来确保6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工作目标。“全域旅游”从此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的目光,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
3.全域旅游概念解析
从传统来看,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强调培育“中心地”和“增长极”,着力打造区域旅游中心,期待实现“先富带后富”的愿景;但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景点旅游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而随着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旅游”理念构想的实现愈发现实。
(1)全域旅游概述。厉新建等人最早对全域旅游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所谓“全域旅游”实质上就是“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强调居民与游客的共融;[8]130-134谷俊芳认为全域旅游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整体发展观念,区域各方面的发展应该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必须具备社会、人口和资源三个基础条件。[9]52-64
概括来讲,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4]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10]endprint
(2)全域旅游概念解析。全域旅游是相对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提出的新理念,是旅游发展客观趋势的内在要求,是当下乃至未来旅游发展总体战略的一次科学革新。
全部门统筹规划:全域旅游的发展内涵要求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11]42,这就要求要从整体上进行旅游规划,对全区域旅游相关要素统一协调,破除体制壁垒,融合景区内外,整体上规划建设目的地形象,实现“处处环境优良、人人热情文明”,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
全资源协调配置:传统上,我们在旅游资源的认识上局限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随着旅游体验活动的不断拓展,旅游地社会本身也已经成为旅游资源,这就要求不仅仅在景点景区上要实现高效配置,更应该注重各类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全方位改善旅游地体验环境。
全业态共同参与:现代旅游的发展已经逐步打破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传统六要素体系,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变得多样,医疗养生旅游、农业体验旅游、工业怀旧旅游、科普探秘旅游、探奇冒险旅游等新形式不断出现。全域旅游顺应了这一潮流,要求实现旅游与其他各行各业的积极融合,实现全业态共同参与,催生新的旅游体验与产品,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
全时空持续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内涵要求必须消除传统旅游淡、旺季“两重天”和“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弊端,实现无论淡、旺季还是早中晚均能始终如一地为游客提供高标准、高品位的服务和旅游产品,打造“36524”服务(详见下图),做到365天24小时的全服务覆盖,争取实现“10100”(等候不超过10分钟,走路不超过100米)目标,做到全空间覆盖。两者合一,做到全时空持续服务。
全民共享共建:旅游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全体旅游从业者,也同样离不开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全域旅游理念要求在三者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桥梁,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旅游地居民的言行举止、民风民情以及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旅游者作为外来人员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维护旅游地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在二者之间居于纽带地位,必须肩负协调各方的责任。
二、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
1.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发展理念和战略的创新,是引领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旅游梦”的指路明灯,它强调景区内外的全区域协调,要求坚持绿色旅游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迫切需要打破小區域阻碍,坚持开放沟通,最终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双赢,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乱象丛生,旅游环境问题频发,与人民大众期待存在很大差距,可升级空间巨大。全域旅游理念强调要求全面优化旅游环境,改善和解决旅游产业面临的各类问题,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实现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现代旅游发展的期待,谱写好“中国梦”的旅游篇章。
3.全面提升我国旅游业竞争力
中国的旅游发展一度依靠“二老”(老天爷留下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资源,渠道单一,潜力有限。现代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地观光游览,更加注重深入体验,而“全域旅游”概念恰恰顺应了这一潮流,有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整体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形象,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三、全域旅游的实现路径
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后,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或思路,但基于全域旅游实践目前尚属于探索阶段的事实,仍需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
1.大力推进“旅游+”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力推进‘旅游+,通过‘旅游+产生适应全域旅游特征的旅游形态,+出新的全域旅游模式。”[12]
自“互联网+”提出以后,跨界融合的理念迅速成为时代话题,获得了广泛讨论和认可,而“旅游+”正是这一时代发展主题在旅游产业的具体实践和应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蕴含了巨大的发展动能,而适时提出的“全域旅游”作为全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在本质上要求以“旅游+”方法实现。
旅游业拥有“搭建平台、构建渠道、促进共享、提升价值、提升效率”等综合功能[12],利用“旅游+”模式,充分发挥旅游业功能是促进全域旅游推进的法宝。加大旅游业与农业、工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部门的融合力度,培育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养旅游、康闲旅游、文体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催生新的增长点,拓展旅游活动空间,推动构建完善的旅游体系,促进全域旅游的创新发展。
推动“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创新,构建旅游大数据库,完善互联网旅游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完美有机融合,提供货真价实的旅游信息,提升旅游服务的效率。
2.深化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城乡统筹需要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城乡统筹和旅游发展均是由许多要素通过彼此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两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意义重大。[13]23-29
城乡统筹发展是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也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基础保障,全域旅游发展要打破城市一家独大的格局,实现旅游发展的城乡联动。通过城乡统筹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转变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方式,大力引进先进成熟的企业运营,开展培训教育推广,发挥旅游业在吸纳就业、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全域旅游理念的推广与落实。
3.借力精准扶贫,推进“旅游扶贫”
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实施为广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带来了曙光,而旅游扶贫无疑是一条现实之路,同时精准扶贫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各地区应该围绕全域旅游理念、要求,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抓好“旅游扶贫”,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高质量开发,鼓励群众开展特色鲜明的农家乐、家庭旅馆以及乡村主题客栈,开发适当的户外露营等休闲旅游产品,实现乡村美景与全域旅游的有机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全域旅游总布局。
4.全域旅游与共享经济深度融合
近年来,共享经济成为“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中不可忽视的新动能,而旅游共享经济是其理念在旅游业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率和效益提升的重要形式。[14]34-35旅游共享经济的去中心、跨文化、强渗透、可持续等特点与全域旅游理念高度契合,促进旅游共享经济与全域旅游的结合,将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
旅游共享经济借助网络平台减少了旅游服务供需信息传递、搜索和交易的中间环节,将旅游地的碎片化闲置资源整合后供旅游者选择和消费,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大规模业余化生产和服务的高效率、多样化供给。而旅游者更加重视与旅游地社区居民(自由从业人员)的交往,在交通、住宿、导游陪同甚至是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环节与社區居民全面接触,获得比传统旅游者更加深入的体验。最后,旅游共享经济能够有效解决旅游地住宅、汽车等闲置资源的浪费问题,降低新建旅游饭店、购置旅游车船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旅游者单位能源消耗,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14]34-35由此可见,旅游共享经济理念和特征与全域旅游内在要求高度一致,推广旅游共享经济模式将成为全域旅游重要的实现路径。
四、结语
“全域旅游”理论是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到大众旅游阶段、旅游者体验需求不断深化、旅游地发展迎来巨大契机、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地位上升以及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经过萌芽、试验而一步步演化提出的,是主动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新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全域旅游”主张实现全部门统筹规划、全资源协调配置、全业态共同参与、全时空持续服务、全民共享共建,对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等具有显著意义。目前来看,大力推进“旅游+”、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创新旅游扶贫以及推动旅游共享经济与“全域旅游”广泛结合,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相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等应积极响应“全域旅游”理念,多角度促进“全域旅游”这场旅游变革的全面优化,促进其改革目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J].理论与改革,2016(1).
[2]咸辉.坚定不移朝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子走下去[N].中
国旅游报,2016-09-07(1).
[3]邓爱民,桂橙林,张馨方等.全域旅游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4]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7).
[5]鲁小波,陈晓颖,马斌斌.人类发展史视域下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及发展阶段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2).
[6]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管理研究,2016(4).
[7]佚名.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EB/OL].http://www.dlpdi.com/chengguo/city/ 2012-08-10/71.html.
[8]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9]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 研究参考,2013(29).
[10]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4).
[11]李金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J].紫光阁,2016(3).
[12]石培华.“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6-05-11(3).
[13]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8).
[14]李庆雷,娄阳.旅游共享经济的十个特征[J].党政视野,20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