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

2017-11-20 22:40刘镭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集体性意蕴视野

刘镭

摘要: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过程,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本文的效应史。

关键词:接受;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04-01

1.期待视野的定义

正如前文所说,期待视野就是阅读期待,作为接受美学中的核心观念,期待视野有着自己的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或者阅读过程中,讀者过去阅读中的艺术经验、读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受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理想等综合性心理定势,它是读者据以理解文学本文意文的心理图式,又可以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这个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生命经验视野""文体期待视野"和"主题期待视野",它由诸多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形成,并非纯粹主观心理的产物。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它"通过预告、公开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收。它唤起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对'中间与终结'的期待"。 比如,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的理解,既与早期对屈原以及其他爱国作家的阅读经验相关,也与当时的时代氛围相关,观众(读者)会对屈原的行为、命运产生期待,并在期待的实现与修改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愉悦。

2.期待视野的层次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2.1 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比如在进行小说的阅读时,读者自然会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丰满度有所期待;阅读一首诗歌,读者则会期待节奏、韵律以及某种抒情意境的出现;阅读散文则倾向于对其营造的意境与环境产生期待。

2.2 形象期待。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例如,当我们看到"她头上扎着头巾,明明故意地让一两绺头发从头巾里面溜出来,披在额头。……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这样的形象时,会期待着从作品中看到一个身世悲惨,却又不甘屈服的女子的命运;当人们在作品中看到"青松""寒梅""自莲""岩石"之类形象时,会期待着作者对那种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的赞美;当我们看到"阴沉的云""凄厉的风""雨巷""孤雁"之类形象时,会期待着作品展现出一个哀怨的故事,或熔铸一个抑郁的抒情意境。有时候,当人们只是看到诸如"贾政""朱老忠""坐山雕""蝴蝶迷"这样一类有一定寓意的人物名字时,也会产生与之相关的人物性格和行为特征的预测。所有这些,即谓形象期待。

2.3 意蕴期待。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实践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等等。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类型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又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前者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期待视野;后者则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相比而言,个人性期待视野往往是简略狭窄的,集体性期待视野是宏阔深广的;个人性期待视野中往往不无个人性的偏爱与兴趣,而集体性期待视野则是有着某种广泛的社会共通性的。事实上,在那些真正伟大的学者和批评家眼中,无论是对作品类型或数量的把握,还是对艺术旨趣的了解,无论是对现实感受的程度,还是对社会历史的洞察,都要远远超出某一普通读者,因此而形成的期待视野,是既具个人性,又有包容性与超越性的。刘勰所说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蝼,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即可视为专门化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具有广博内涵的集体性期待视野发挥作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尧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 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体性意蕴视野
表演式落实、集体性沉默 “失真干部”的六种表现
居· 视野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