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化朽为奇 韦静和他的黄杨木雕

2017-11-19 02:55韦静
中国林业产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黄杨木雕协会会员

韦静

在西昌市高枧乡张林村的“ 常乐堂” 里,陈列着清丽、高雅,庄重、古朴的黄杨木雕和崖柏木雕,这是韦静辛勤创作的艺术品。

现年仅有28岁的韦静是凉山州冕宁县人,在温州学艺、创业期间,曾被评为温州市十佳青年雕刻家、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民间艺术家,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温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对自己的力作,韦静很有信心,因为他相信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作品的投入。

他乡务工 拜师学艺

生活在凉山一个偏远山村的韦静,初中毕业以后,怀着对父母的想念到了在浙江打工的父母身边务工。韦静父母所在的浙江是我国的木雕大省,有关雕刻方面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一天温州电视台一则有关黄杨木雕刻的报道吸引住了他:只见电视中以树身、树瘤等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正以“藏魂在天然,纳灵于神工”的风姿异花独秀,它们的生机勃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小就喜欢摆弄木头的韦静,他心中突然有了一定要找到雕刻出这些作品的大师方江鸿的冲动。

于是,韦静疯一般地在浙江温州满大街地找方江鸿大师。饿了,买个馒头充饥,渴了,就喝口清水。漫无目的寻找数天后,一个三轮车师傅告诉韦静他认识一位雕刻黄杨木的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没想到真的就是方江鸿大师。

“见到方大师,说出了想拜师学艺的想法。方老师一声不吭地看了看我。然后让我到他那坐上一个月看看。那一个月,什么都不用干,就天天看木头。因为师傅认为看木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看得出能否静得下心来坚持这项枯燥的工作。我从小就喜欢木头,师傅的雕刻又出神入化,所以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师傅收徒 潜心数载

“能沉下心来从事木雕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个月满之后,师傅正式收我为徒,带我买了雕刻用的刀,之后就让我在屋子中闭关三年。这三年每天干的事情就是磨刀捏泥塑、学人体各部位的比例、修饰和练刀工。”“黄杨木雕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因此三年时间里,我天天面对的就是泥塑、木头,各种工具,枯燥乏味;尤其难捱的是没任何收入的我经济很困难,靠打工维持生活的父母本来就拮据,为了圆我的梦想,他们每个月都挪点生活费给我,这让我觉得压力很大,以至于一段时间甚至出现精神上的障碍。”但很喜欢这种文化的韦静没有轻言放弃,在医院治疗的同时,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克服焦躁和忧虑,在木雕这个行业一沉就是整整3年。

韦静经历的一切,师傅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终于,师傅外出的时候,带上徒弟韦静了。“木雕这东西师傅只能教基本的技术,真正的创作完全是个人之后的领悟。”跟着师傅外出能接触很多知名的大师和见识不同的作品,韦静有幸结识了中国木雕大师王笃纯、王笃芳、高公博等并得到他们悉心指导,通过自身的刻苦钻研和虚心学习使得技艺有了很大进步,作品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让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受姐姐带小孩启发而创作的作品《摇篮曲》,2012年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百花奖》的铜牌。

受到激励的韦静随后创作的《闹市一角》获得了中国天工艺苑《百花杯》优秀作品奖,同年他还被评为温州市十佳青年雕刻家、最受大学生爱戴民间艺术家,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温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怀揣技艺 返乡传承

2012年,返乡的韦静发现自己擅长的黄杨木雕工艺在家乡还是空白,家乡不缺材料,为什么不把这门技术带回来发展?于是他选择了留下来,在西昌开了一家专门从事木雕创造研究的“常乐堂”。 绿荫掩映的“常乐堂”里,摆放着或凸凹疤节,或扭曲迂回,或残缺洞窟的木雕,韦静在创作中巧借自然,妙施雕琢,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技法营造神奇的艺术境界,它们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完美的结合。这些奇巧结合的作品,越发显示出雅而不俗的特色,而且每一件作品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造型。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艺’。我只是想在家乡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我国收藏市场中著名的四大名雕之一——黄杨木雕的雕刻技艺发扬、传承。这样做的意义绝不仅在于盈利‘发家’,更重要的是在家乡传承这项民间文化。”

“现在既然回来了,在浙江获得的各种奖励都成为了历史。喧嚣已过,从头再来,其他不多想了,静下心来做些拿得出手的好作品才是硬道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让韦静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战胜艰辛,变废为宝,化朽为奇!

猜你喜欢
黄杨木雕协会会员
杨小泉艺术作品欣赏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服务条例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服务条例
董冰作品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木雕鱼
黄杨木雕创作特点浅析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