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平
架子队与农民工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农民工”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中国特有的。农民和工人本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农民就是务农人,工人就是做工人。当农民和工人合二为一之后,你就弄不清他倒底是农民,还是工人?
吴佩印就是这样的一个农民工。他的确切身份是中国铁建第十八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分部安全总监,即使他已经被公司正式聘用为合同工,他已经进入到第二项目分部领导班子成员之列,但是他说,他觉得他的骨子里仍然还是一个农民工。
下面,我不得不用大段的非文学语言来叙述一下吴佩印这样体制外的农民工进入体制内的背景。
中国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遍布全国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络快速建设,铁路建设的投资连年大幅增长。资料表明,“十五”期间,国家铁路基本建设投资2700亿元,平均每年500亿元左右。到了“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設跨跃式发展,规划投资2.95万亿,实际投入4.2万亿,其中基建投资超额比例接近90%,年均投资超过“十五”期间十倍多。“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与投资经历了大起大落的V型反转走势。至“十二五”末期,铁路建设投资再回历史高点,连年投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年均通车里程达到八千多公里。
新建铁路项目井喷式地快速上马,一时间令工程施工单位应接不暇,一个铁路工程局此前每年平均承包铁路工程量只有区区数亿元,一下子迅速猛增到每年承包数十亿、数百亿元的铁路工程。大量的铁路建设工程承揽下来,自己的施工力量却又一时跟不上,于是,一个叫做“架子队”现象的产物在铁路工程及至整个建筑行业出现了。
说到架子队现象,还得先说说它的前身。
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都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镇,参加城市建设。而城市处处都是大工地,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叫做“包工头”的新“职业”应运而生。包工头并没有工程投标的资质,却能从工程单位那里分包到一些工程。包工头也没有公司单位,却能将进城来正着急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召集到他的旗下,将自己分包到的工程活儿派给他们干。包工头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在劳动力供需双方之间起到了重要的关联作用。
但是,工程转包、分包的弊病接着就显现出来了,一些素质不高、不懂技术的包工头偷工减料、违规操作、事故迭出,豆腐渣工程频繁曝光,还有包工头克扣农民工的问题也屡屡发生。2005年,国家建设部下发《建设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对施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进行转型改革,规定工程总承包企业不得将工程违反规定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包工头”个人。《建筑法》更是明确规定,违法转包、分包工程的将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
在施工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当时的国家铁道部创新了架子队这个铁路建设市场劳务用工模式的改革新尝试,专门出台了文件,积极倡导架子队的管理模式。所谓架子队,就是工程作业队的基本框架是管理监控层加上作业层的组成模式,也就是说,工程作业队由施工企业搭建一个负责施工管理的管理层“架子”,劳务企业提供负责施工作业的劳务人员,其中大部分都是与劳务企业签订有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这样就从法律形式上把包工头彻底排除在了现场作业序列之外。
于是,世纪之初,在中国铁路工程建筑领域出现了一个独有的“一队两制”的“架子队”现象:在同一个施工作业队,发挥施工管理作用的“骨架”是工程承包企业的人,实际发力现场作业的“肌肉”是劳务企业的;“骨架”人员都是体制内员工,包括队长、工程师、技术员、安全员、质检员、实验员、材料员、领工员、工班长等,而“肌肉”力量都是都体制外的农民工,包括开挖工、爆破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电焊工、架子工、模板工、起重工、普通工、安装工、钳工、电工等。体制内员工和体制外劳务工最大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上的不同,最根本的还是身份上的不同,前者是工人,后者是农民工。
吴佩印这个农民工就是这样进入到中铁十八局隧道公司施工作业架子队的,参加过多个铁路、公路建设项目,一开始从架子队的开挖工、架子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等工种干起,从架子队的“肌肉”一步步干到架子队的“骨架”,当过架子队管理层的工班长、领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直到被公司正式聘为合同工,成为体制内员工,已经担任中铁十八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分部的安全总监。但是,吴佩印还是忘不了他当农民工的这段珍贵的人生经历,忘不了还是农民工的这些工友。他常说:“是农民工的这段经历锻炼了我,是中铁十八局对农民工的重视培养了我。我是从农民工里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为农民工骄傲,为农民工自豪。什么时候我都忘不了——我是农民工!”
拉林铁路呼唤大工匠
拉林铁路是指建设中的拉萨至林芝铁路。拉林铁路既是青藏铁路的延长段,也是新建川藏铁路藏区的起始段。全线正线长435.48公里,90%以上路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当年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而拉林铁路在三大难题之上,又增加一条地质灾害频仍、种类繁多的新难题。可以这么说,铁路隧道施工曾经遇到的地质灾害,在拉林铁路都有。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一位参与拉林铁路勘察设计的工程师形象地比喻说,如果说青藏高原像一个倒扣着锅的话,青藏铁路是在锅底一样的高原平缓地段修建,而拉林铁路乃至整个川藏铁路都是在从锅沿到锅底一样的青藏高原地壳隆升地段修建。这里正处于高烈度地震带和地质断裂带,面临着更多的地质灾害,硬岩岩爆、软岩变形、超高地热、高地应力、冰碛层、风积沙、泥石流、坍塌滑坡、危岩落石等十分普遍。因此,有人戏称这条铁路是天然的“地质灾害博物馆”。
中铁十八局中标的是拉林铁路第9标段39.26公里线路,其中隧道就有35.8公里,占了第9标段的九成还多,拉林铁路最长的达嘎拉隧道17.3公里,就在中铁十八局的标段内。endprint
难呐!瓷器活儿需要金钢钻,拉林铁路呼唤大工匠。
这时,中铁十八局指挥部第二项目分部经理张秋莹把目光盯在了吴佩印身上。
张秋莹是一位“老功臣”了,他参建过的铁路、公路、水电建设项目无数、获奖无数,可是他还是自谦自己不过是个“老工程”而已。这次领导派他上高原之前,张秋莹做足了功课。高原的艰险他早有耳闻,拉林铁路的艰难他也有预知,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基层项目部的优秀指挥长,他不但要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决定,还要勇于冲锋在前。尽管他战略上藐视雪域高原和拉林铁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但他战术是却非常重视如何打好这一硬仗。张秋莹选精兵强将,配最新设备,查地质资料,学高原知识,公司领导也给予张秋莹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发扬中铁十八局的前身铁道兵第八师能打硬仗、勇于胜利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坚决打赢拉林铁路这一仗。
张秋莹和项目部书记彭玉军一起点兵点将,项目分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都到位了,工程部长、安质部长等重要岗位人员都配齐了,施工作业队管理层、技术层的“架子”都搭好了,施工作业人员也都上来了。然而,这时安全总监的位置还空缺着。因为张秋莹把目光盯在了曾经是农民工出身的吴佩印身上。
吴佩印是个80后小伙,家在宁夏南部贫困山区西海固的一个小山村。得益于教育扶贫的资助,吴佩印没有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坚持读完初中、高中,又考入宁夏交通技术学院公路与桥梁专业学习,2005年毕业后到中铁十八局隧道公司,被架子队聘为施工作业人员,从此吴佩印跟着架子队走南闯北东征西战,开始了他的筑路生涯。现在已经被公司正式聘为合同工了。
张秋莹是看着吴佩印锻炼成长起来的。他看中这小伙子能吃苦,隧道里工作服一穿、胶靴一蹬,扑在掌子面上开挖、爆破、出碴、喷锚、衬砌、捣固,他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一身泥、一身水的,你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个大学生。
张秋莹还看中这小伙子勤学习,他在架子队里不是那种让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老实人”,而干什么都爱问个为什么?领工员派完活他爱问爱琢磨为什么要这样干?干完活技术主管验收他爱问爱琢磨这样干了怎么样?工作之余他还在上长安大学的本科函授,继续充电学习。在施工作业中遇到问题,工友们总爱先问问他。往往不等技术主管到现场,他就已经解决了。
最让张秋莹看中的还是这小伙子的认真劲。给他派活,只要是他认为错了的,命令他干,他也坚决顶着不干,他还能给你讲出道理来。可是如果是他错了,你能说服他,他拼命也要干得直到让你叫好才行。因此,只要他施工作业干出来的活儿,验工员很放心,几乎可以“免检”合格。
有人说吴佩印有些固执,认死理儿。可张秋莹却说他这是负责任,有担当。吴佩印就是这样从架子队的“肌肉”干成“骨架”,从受指派干活的施工人员干到带班管理的头儿。因此,张秋莹决定上拉林铁路,让吴佩印把二项目分部安全总监的担子挑起来。
这一决定一下子在架子队里“炸了窝”:
曾经的农民工竟然当上了项目部安全总监!
曾经的农民工竟然进了项目部领导班子!
曾经的农民工竟然成了管农民工的了!
曾经的农民工……
张秋莹的决定在项目部领导班子里也引起了非议:吴佩印毕竟还是公司聘用的农民工,我们自己体制内的职工、大学生那么多,提拔怎么也轮不到他呀!
可是,张秋莹坚持不这么看,在班子会上,他尽力说服大家:“吴佩印有技术、负责任、敢担当,除了没有一个体制内固定工的身份之外,他什么都不差!我们不要纠结他曾经是农民工,他有技术、有能力,更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大工匠,这正是我们修建拉林铁路攻难克险最需要的。”
其实,张秋莹对“农民工”这个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新名词很有看法。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谁能说说,农民工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因此,在张秋莹眼里,就没有农民工这个词。只要是在他项目部施工作业的架子队,不管是“骨架”,还是“肌肉”,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他都一视同仁。所谓的“农民工”,都是中铁十八局的新型工人。他说,扒拉扒拉我们这些老工人的今身前世,不出三代,全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要说这就是农民工,我们全都是农民工!那么,中国还有产业工人吗?
最终,张秋莹还是力排众议,说服了大家。施工企业,安全为天。项目部安全总监不管钱管物,却专门给人“找岔挑刺过不去”,扮演的是拉得下脸、下得了手的“黑脸包公”的角色。张秋莹不怀疑吴佩印的技术、能力,但是,他还是有点担心吴佩印不够大胆、自信。因此,在吴佩印走马上任之前,张秋莹指挥长把公司任吴佩印为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分部安全总监的人事命令交给吴佩印,用他那天津人特有的幽默感故意很轻松地跟吴佩印说:“小吴,给你个事儿干干,成吗?”
吴佩印从张秋莹手里拉过人事命令一看,吃了一惊:“项目安全总监?我能行吗?”
“你是技术不行,还是能力不够?”张秋莹有意激将他。
“我管得了农民工,还能去管体制内的员工吗?”安全总监这个岗位只对施工安全负责,对项目指挥长负责,施工中只要是违规的安全隐患,他都要管,包括架子队管理层、项目部工程部、安质部等部门的那些体制内的部长们。吴佩印因此心里还是有些直打鼓。
“给你了项目安全总监的尚方宝剑,你就大胆管你该管的事。你管它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是中铁十八局拉林铁路第二项目分部的。”
就这样,有第二项目分部领导班子的信任,有項目分部张秋莹指挥长的支持,吴佩印这个从农民工里成长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走上了中铁十八局拉林铁路指挥部第二项目分部安全总监的重要岗位。
较真倔强的大工匠
说到安全总监吴佩印,他还是以较真倔强出了名。
上任中铁十八局拉林铁路第二项目分部安全总监岗位的第二天,在项目部就看不到吴佩印的影子了。endprint
不知道的说:“这叫什么?一当官就拽起来了?深居简出了?”
知道的说:“看到他去达嗄拉隧道工地了,说是要现场安全包保,住在工地不回来了!”
达嘎拉隧道全长17.3公里,是拉林铁路最长的隧道,也是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隧道之一。2015年10月10号下午,达嘎拉隧道拉响了拉林铁路建设第一炮之后,立刻就见识了各种地质灾害,隧道施工先后通过了沙层、土夹石、富水土夹石、富水砂夹石、富水炭质千枚岩、富水千枚岩等地质灾害地段。2016年2月20日,达嘎拉隧道一号横洞开工不久就遇到突泥突水,隧道里就像挖开了泉眼似地,每小时突水流量近200立方米。铁路总公司拉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接到达嘎拉隧道突水报告之后,副总指挥长王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赶到现场,看到掌子面突水裹挟着泥沙石块不断涌流而出,隧道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下令立刻停工封堵掌子面,防止更大灾害。
工程技术人员从掌子面撤出了,施工作业队也从掌子面撤出了,掌子面也暂时封堵上了。待总指和中铁十八局指挥部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察看离开后,住在工地的吴佩印叫上施工队长又回到隧道,悄悄挖开封堵的掌子面,盯着突水处继续观察着、琢磨着。吴佩印发现掌子面的突水处呈星点状,虽然突水量大,但都是从围岩的缝隙涌出的,突水口并不大,也不集中,而且突水点周边的岩石在较短时间内还是可以支撑住掌子面,如果少量地掘进之后,立刻打拱架作支撑,还不至于坍塌。这样虽然慢一点,但总比停工强。
吴佩印把他的想法向项目分部作了汇报,得到项目分部经理张秋莹的全力支持,吴佩印和工程技术人员又进一步细化了达嘎拉隧道一号横洞施工方案,重新开始一点点地掘进。一天掘进进度仅30到50厘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号横洞才向前掘进了430米,这个进度只是一般隧道施工一个多月的掘进进度。
达嘎拉隧道一号横洞掘进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前进,总算掘过了突泥突水层,围岩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局指挥部工程负责人到现场检查后,要求恢复原施工方案,加快掘进,赶上耽误的施工进度。但是,倔强的吴佩印这时不听从局指挥部的命令,因为他现场发现掌子面偶而还是会有岩石掉块,于是,他还坚持他细化后的施工方案,隧道每掘进一米,都要先停下来打好拱架支护再掘进。这样虽然进度慢一点,但是安全有了保证。
局指挥部工程负责人与吴佩印在现场争执起来了,一个是上级指挥部,下了命令要吴佩印服从执行。一个是“县官不如现管”,现场还是吴佩印说了算!于是,局指挥部工程负责人到第二项目分部经理张秋莹那里告了吴佩印的状,说他不服从局指挥部的管理,擅自作主更改施工方案。
张秋莹向吴佩印了解现场情况,要吴佩印听局指挥部的意见。吴佩印竟然跟提携他的项目分部经理张秋莹也顶起牛来,就是不听。
张秋莹质问吴佩印:“局指挥部也不是瞎指挥,他们也是到现场作了调查研究的。现在一号横洞围岩状况好转了,就应该采取原来的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这难道有错吗?”
吴佩印说:“他们到现场一、两个小时,我天天24小时都在现场。他们来的时候,掌子面围岩的确还稳定。可是他们走后,掌子面也的确还在往下掉块(岩石)。他们看到的是局部、一时,我看到的是全面、全时。这就说明围岩的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不稳定才是长久的、绝对的。为了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为了不因隧道坍塌而影响掘进,我的意见每次爆破之后,还是堅持先支护。既然您让我对施工的安全负责,我就要负责到底。除非……”
“除非什么?”
“……您把我安全总监给撤了。”
“你!”
张秋莹气得直摔电话。但是,吴佩印在现场倔强起来,连指挥长的话也不听,他也没辙。还是那句老话“县官不如现管”,除非他真把吴佩印的安全总监给撤了。其实,还是因为张秋莹心里明白,事后也充分证明,吴佩印是对的。再提起这件事,吴佩印笑着说:“不是我脾气倔,而是我实事求是嘛。您想想,整个青藏高原都还在继续抬升隆起,这高原里的大山围岩还能稳定不变吗?”
由于吴佩印坚持支护在前,安全为先的原则,尽管达嘎拉隧道一号横洞围岩极其不稳定,坍塌的隐患始终存在,但隧道施工以来,没有发生一件人身安全事故,也没有发生对施工造成更大影响的严重坍塌事故。
有责任担当的大工匠
吴佩印办事不但认真,有股子工匠的倔强劲,而且他有技术、有能力,因此现场敢负责、有担当。施工现场有他在,大家感到干活儿也踏实。
施工作业从来都是按图施工,这是规矩、规范。可是有的情况下,到了吴佩印这里,一切也都有可能改变。
全长2638米的祝拉岗隧道横洞在掘进到接近正洞时,围岩状况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稳性变差,爆破排险时,掌子面的岩石稍一触动,就大面积地坍塌下来,情形十分危险。隧道工区长和施工作业队长向吴佩印报告,吴佩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排险,危石排除了,打上锚杆,挂上网,然后喷射混凝土固化掌子面,但是根据围岩变化,隧道坍塌的事故隐患还依然存在。于是,吴佩印下令再强化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立架支护。
施工作业队长当即表示不同意。因为设计上没有立架支护这笔费用。工人也怕麻烦,因为立架支护,又多了一道工序。
吴佩印说:“先不考虑设计,先把问题解决了再说。”
作业队长说:“那怎么行?我们是按图施工,没有错。”
吴佩印解释说:“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施工安全的问题。设计是理论设计,问题是出在现场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设计要服从实际。眼下正是施工的黄金季,变更设计需要等待层层上报、研究、审批,我们工期不等人,还是先干再说”
“我们也知道工期耽误不起,可是立架支护的费用?”
“你说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重要,还是经济效益重要?”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安全重要。”这道理谁都懂,安全上出了事,什么经济效益都赔进去了。endprint
“那就先干再说,先确保施工人员不出事,立架支护的费用我帮你们解决。有问题你们尽管找我。”
这就是吴佩印的责任担当。他说只要是他认定是对的,他就坚持到底,从不让步。桥梁施工的缆索吊不能载人,吴佩印看到有人违反规定乘坐了,他立刻叫停缆索吊,看到从缆索吊下来的竟然是个老熟人。知道自己错了,赶紧跟吴佩印嘻嘻哈哈地赔笑脸,指望他高抬贵手别较真了,可吴佩印黑着个脸,一点儿也不给熟人留情面,当下给予乘坐者罚款一万元的处理。气得当事人直骂他不够意思,算什么朋友?而旁人却直给吴总监伸大拇指,赞他铁面无私敢作敢当是个爷们!
有次吴佩印检查到达嘎拉隧道一号横洞洞口挡墙施工,他拿根钢筋从石缝往里插,凭他工匠的经验手感,他判断挡墙砂浆不饱满,这样的挡墙不但起不到挡墙的作用,还容易垮塌,造成事故。于是他立刻黑着个脸,叫来施工负责人要求拆掉重砌。施工负责人不服气,说:“我们就是按标准做的。”吴佩印二话没说,一脚就踢倒不合格的挡墙,质问施工负责人:“你的标准就是这样?”施工负责人无话可说,赶紧带人返工重砌。
达嘎拉隧道一号横洞施工到与正洞的交叉处,该进行正洞的隧道底板施工了。所谓隧道底板,就是隧道底部的钢筋混凝土衬砌,铁道钢轨就是铺在成型的隧道底板之上。因此隧道底板的施工要求非常高,钢筋混凝土浇注在隧道底部的基岩上,基岩表面必须清理干净,不能有虚碴,不能带泥水。由于这是一个工序转换,吴佩印要求升级报验。在作业队自验合格之后,吴佩印还不放心,带着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再次进行升级检验。
到了隧道底板施工现场,他看到底板钢筋已经绑扎好,他测量了钢筋横竖间距,没有问题;钢筋绑扎厚度,符合要求;他又脱掉手套,将手伸到钢筋下面的隧道基岩上逐段逐段去摸;光滑……干净……平整……OK,不好,这里有泥水……这里有残碴!
他叫来作业队长,让他脱下手套自己伸手去摸摸钢筋下面的基岩,让队长自己说钢筋下面摸到了什么?
队长不好意思地承认:“是有点残碴、泥水,不过只是一点点……”
不等队长说完,吴佩印已经下达“返工”的命令。
“返工?”队长急了,现场工人也不愿意了。“那我们不是白干了吗?”
吴佩印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的确,不合格的活干得再多,也都是白干!如果将来火车因为你今天的不合格而引起事故,造成更大损失,那就不是白干的问题了,而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严重犯罪!”
看到施工人员还在一旁迟疑,吴佩印干脆从身边的工人手里夺过一把钳子,“啪啪啪”地接连剪断十几根绑扎好的钢筋,然后再把钳子往工人手里扔过去,厉声厉色地大叫一声:“返工!”
这声音震得隧洞里嗡嗡回响,这命令不容有任何反驳余地。施工作业队长只得带着大家返工重新清理隧道底板基岩。事后,吴佩印还是给队长耐心地讲返工的道理:“天路是造福藏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百年天路、千年天路啊,我们一定要把质量始终放在第一位。打隧道底板,如果基岩上残留石碴、泥水清理不彻底,那么混凝土浇注之后,底板和基岩之间就会虚接,有缝隙,钢轨铺在这样的底板上就不踏实,久而久之,整个隧道底板都会与基岩脱离,严重了会造成列车在隧道内颠覆事故,车毁人亡啊!”
“想想也是后怕!”队长这下可对吴佩印真的心服口服了。
黑脸的工匠也温柔
也许是因为在黄土高原上长大,从小受高原上强烈紫外线的照射,吴佩印的肤色本来就显得有点黑,加之他安全总监的角色在施工现场他也总是唱黑脸。因此,有人背后称他是黑脸的吴总监。
在导师带徒中,吴佩印带着两个2016年刚毕业的大学生黄韦华和张见,说吴佩印其实很温柔。
导师带徒是中铁十八局的一个光荣传统,新员工入职,都要与指定的老职工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在工作中由老职工带领新员工学习培训,不光是传授铁路施工技术,更重要的是培育和传承中铁十八局“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当项目部指挥长张秋莹告诉吴佩印与新员工签订导师带徒协议时,他又不自信了:“要我带徒?我自己还是个农民工身份呢,行吗?”
“你又不自信了。”张秋莹跟吴佩印一点也不客气,他提携了他,也经常关注他、敲打他,“你是怎么做的,也教他们怎么做。你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也教他們怎么尽快地成长起来。在拉林铁路培养更多的大工匠。”
黄韦华和张见刚刚大学毕业,就签约到中铁十八局隧道公司,来到拉林铁路项目。第一次上高原,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人们都说青藏高原是人生必须去一次的地方,雪域高原那纯净的蓝天、白云、圣湖、草地,是净化人们心灵的地方。紧张的是,这可是青藏高原!一到高原,还没上工地干活,他们就感到头重脚轻,胸闷气短,不想吃饭,浑身疲倦,呼吸不畅,这是典型的轻度高原反应,这以后可怎么过啊?
这时,吴佩印作为带他们的导师、师傅来到他们身边,一见面就亲热地问长问短,问他们在高原有什么反应?告诉他们刚到高原,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不要紧张,不要怕,一般两、三天适应之后,上述症状就会好转或消失。在高原应当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干什么动作都要慢一点。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多饮水,晚上早休息,多睡眠。吴佩印的话,打消了他们在高原的顾虑,很快适应了高原生活。
接下来,吴佩印不厌其烦,言传身教,带他们熟悉工地工作情况,介绍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小黄和小张刚刚接触铁路施工实际,开始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吴佩印带着施工图到现场,对应着实际位置教他们识图,以图纸数据来学习检验施工实际,掌握技术规范标准要求。很快,小黄和小张在吴佩印的带领下,能够上岗担负技术管理工作了。一听到有人说吴佩印厉害,管人管事太不讲情面,小黄和小张就直替吴佩印辩解说话:“我们觉得吴总监一点也不厉害,也没有安全总监的领导架子,对我们挺好的,就像大哥哥一样。”endprint
有关系好的哥们儿私下里问吴佩印:“你干得再好,不也是农民工身份吗?何必办事那么认真呢?”
吴佩印说:“有句老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是祸害。项目部领导把我放在安全总监这个位子上了,我就要负安全总监的责任。谁在这个位子,都得这样。哪天我不当这个安全总监了,新来的安全总监严格管我,我也照样服从。”
“你不这么拼命,行么?”
“我以农民工的身份干安全总监,职工找我要位子、要票子、要房子,我都给不了,我只能给他们做样子!我先做出个样子给他们看,他们才能服我。其实也不是服我,而是服从铁路安全施工作业的规章、规范、标准、流程,这些都做到了,施工安全就有保证,我也就尽职尽责了。你说,我不这样干,行么?”
说到农民工的身份,吴佩印讲了这么一件事。那是他在达嘎拉隧道施工现场检查,凭经验,他一眼就看出掌子面的炮眼间距过大。他拿过钢卷尺一量,果然,要求炮眼间距在40至45厘米之间,实际炮眼间距达到50至55厘米,超过了10厘米。炮间距大了,炮眼相对就少打、少装填炸药,达不到爆破要求。他立刻纠正架子队农民工违反操作规程的错误,要求他们重新补打炮眼再爆破。农民工不服,跟吴佩印当场顶起牛来,扯着嗓子大声叫他:“吴老大,你是中铁十八局的职工,我们是农民工,就是来打工的。过得去就行了,你不能按照你中铁十八局职工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吴佩印回答的声音比农民工的声音还要大:“告诉你,我也是农民工!”
架子队的农民工被吴佩印的气势震到了。双方就这样静默着对峙了一、两分钟,吴佩印先缓和了口气,跟大家说:“现在我们干得是中铁十八局筑路工人的活儿,我们就是中铁十八局的筑路工人!就要对得起中铁十八局筑路人这个称号!这个称号是有历史、有故事的!”
接着,吴佩印给大家讲中铁十八局的前身是铁道兵第八师光辉的战斗历程,讲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了京津城际、京沪、武广、石武高铁,成昆、襄渝、京九、青藏等一百多项国家大型重点铁路工程以及水利水电、市政建设、海外工程等光辉业绩,讲中铁十八局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铁建的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有些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更多的也是他从老职工那里听来的。这些故事就是这样在中铁十八局一代代传下来的。
“面对今天的行为,说轻了,是一种工作失误;说重了,是偷工减料。这绝不是中铁十八局应有的作为,更是拉林铁路绝对不允许的!”说到这里,吴佩印再次加重了语气。
架子队队长赶紧承认错误:“是我们失误,是我们失误!”立刻安排按要求补打了炮眼。
青藏高原因为冬天严寒,拉林铁路桥梁、路基等露天作业全部停了下来,隧道施工却依然在紧张地进行中。2016年春节,是拉林铁路全线开工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吴佩印主动要求留在工地和施工人员一道坚持施工,并且把他爱人也接来高原和职工一道在拉林铁路工地过春节。
大年三十那天,吴佩印和职工一道进到达嘎拉隧道继续施工。掌子面爆破声响,职工高兴地说,我们这是提前放过年的爆竹了,而且比谁放得都更响,威力更大。该出碴了,职工高兴地说,这是准备过年的大扫除。直等到一个工序完成,他们回到工区,吴佩印的爱人和休息的职工一道早包好饺子等着他们呢!
吃过年夜饭,喝了庆功酒,看完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们烧开了锅开始煮饺子,老家的习俗,大年初一吃饺子,吃得越早越好!
一边吃着饺子,吴佩印问他爱人交待她办的事办好了吗?她爱人点点头,转身回宿舍又赶到饭厅,将手里的提包交给吴佩印。吴佩印打开一看,里面一个个信封都是封好了的。他满意地笑了,回过头对大家说:“现在我宣布一个好消息,公司领导关心大家在工地上的春节过得好不好?”
“好!”大家高聲叫着。
“公司领导让我代表他们给大伙儿拜年啦!”
“谢谢领导!”“我们也给公司领导拜年啦!”
“公司领导关心大家,拜年也不能干拜呀!拜年是有红包的。每人500块,在这儿人人有份!”
大家欢呼起来,饭厅顿时要掀翻了屋顶。
原来,领导早想到了过年了要给大家发红包的事,也预留了两万元现金。可是,事到临头,吴佩印才发现,只留下给体制内职工的红包钱,还差农民工的红包钱。既然都是留在工地过春节加班施工,红包就应当人人有份,体制内、体制外一视同仁。他赶快向公司领导请示,公司领导同意他的意见,可是钱却来不及转过来了。于是,吴佩印拿着自己的银行卡,让爱人白天赶在银行下班前取出现金来,回到宿舍用信封分好、包好,不耽误拜年时发给大家。
薄皮大馅的羊肉萝卜饺子也吃饱了,大年初一的好运红包也揣进兜里了,早班的工人稍稍休息片刻,吴佩印又该带着他们去上班了。
带着年夜的喜悦,带着十二分的满足,吴佩印他们迎着高原冬季凛冽的晨风,又钻进拉林铁路最长最长的达嘎拉隧道里开始新一年的施工了。
这就是农民工里成长起来的拉林铁路工匠吴佩印的故事,这仅仅是一个开头,还远没有结束……
责任编辑/卢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