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英国文学教授弗兰克·克默德说:床头的钟,发出的响声是“滴—滴”,我们的大脑,却坚定地认为听到的声音是“滴—答”,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对开头、更对结尾上瘾。我们除了看到时间的流逝之外,还把滴和答之间的间隔……填上一个具有意义的过程。”作家陆春祥即是如此,唐宋元明清上千年的历史滴答,都浓缩在他的笔下。
他的新书叫《笔记的笔记》,书如其名,是他在阅读前人笔记后,记下的笔记。集结在一起,就有了这本随笔集。
陆春祥是作家,也是一位资深报人。他1961年出生,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毕业后,在浙江桐庐当过中学教师、县委宣传部的干事,然后进入当地报社。从桐庐到杭州,从《杭州日报》的评论员一直做到华媒控股的监事会主席。
作为作家的他,擅写杂文,以陆布衣为笔名,已经出版过《新世说》《新子不语》《病了的字母》《乐腔》《焰段》等数本杂文随笔集。其中,《病了的字母》获得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杂文奖,著名学者葛剑雄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让观点和思想插上艺术的翅膀,它们的影响自然更大,生命力自然更强……《病了的字母》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探索。”
《笔记的笔记》与之前的杂文相比,显得更艺术和更个性化。这些年,陆春祥阅读了《西京杂记》《搜神记》《博物志》《北梦琐言》《涑水记闻》《万历野获编》《归田琐记》等汉魏以来的文人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迎面撞击”。刘义庆、李德裕、司马光、陆游、邵伯温、赵翼……近百位历史人物的影子,映在文字上,轮番向陆春祥走来。从这些影子身上,陆春祥看到了汉魏六朝人的洒脱隐逸、唐人的恣意任性、宋人的浅吟低唱、元人的自得其乐、明人的圆转自如、清人的老练深沉。
与板着面孔的正史相比,笔记不装又有细节,趣味横生。笔记中的苏轼真实到可爱。在《苏轼计划用钱》里,陆春祥记录苏轼每月初取4500钱,分成30包,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下一包,就将画叉藏了。如果当天的钱没用完,就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用来招待客人。《苏轼考试也作弊》《苏轼也喜欢拍马》里,则把这位大文豪拉下神坛,记录了他的桩桩糗事。
除了人物軼事,《笔记的笔记》内容驳杂,涉及典章、物产、王朝兴废、制度沿革等。陆春祥用一种现代人的视角,以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文笔,解读古人古事,娓娓道来,或令人捧腹,或发人深省。
笔记野而散,说实话并不好读,太小、太细、太碎、太烦。陆春祥自嘲是“蚂蚁啃骨头,老牛拖慢车”,慢悠悠地读,绝不敢求快。读时要心无旁骛,安静自在,因此总选在清晨。日积月累,终于把“一地碎银,积碎为整”,先是2013年出版了《字字锦》,2015年又出版了《笔记中的动物》,都极受欢迎,和这本《笔记的笔记》一起,成为陆春祥近年的“笔记新说”系列。
在这个热时代里,《笔记的笔记》填满了洞见和发现,一个个冷知识的背后,都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