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古典诗歌的特征及其英译的修辞手法

2017-11-17 11:08蒋樱
科技视界 2017年19期
关键词:修辞英译诗歌

蒋樱

【摘 要】汉语古典诗歌文体以传情为目的,诗人通过诗歌作品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在对诗歌进行英译时,首先要熟悉诗歌的基本特征,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诗歌;特征;英译;修辞

0 引言

汉语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它是以传达情感为主要目的,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表现手法,饱含诗人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要做好诗歌的英译,应该正确、充分地理解古诗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诗人的写作风格,诗歌的写作背景。此外,还必须了解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样才能使翻译出来的作品被读者所接受,否则不仅不能使读者正确、充分地理解诗歌,还会使译出来的作品丧失了诗歌应有的美感。

1 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感情强烈丰富

英国19世纪初的批评家威廉.赫士列特说:“恐怖是诗,希望是诗,爱是诗,恨是诗;轻视,忌妒,懊悔,爱慕,奇迹,怜悯,绝望或疯狂全是诗。”可见诗是诗人感情的倾泻,感情是诗歌的表现对象。

1.2 想像丰富

诗歌是诗人情感地释放。诗人总是喻情于景、喻情于物,超越时空之间、物我之间的界限,赋予那些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物体以生命的情感,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以此来表达强烈的感情。作为译者应充分领会原诗的意境,抓住原诗的丰富想象,才能在译作中把这些现象挖掘出来呈现给译语的读者获得和原作的读者同样的感受。

1.3 语言凝练,含义丰富

汉语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诗人尽可能以最少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诗歌中的词句往往有着丰富的含义。在翻译诗歌时,对诗歌丰富含义的理解尤其重要。同时在翻译诗歌时,为了再现是个含义丰富、语言精炼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力求用语简洁、尽量省去一切虚文浮词,使用简短的句子表达丰富的含义,避免使用一些冗长、复杂的句式,使读者一接触到句子就领会其意,做到用最少的文笔表达最丰富的含义。

1.4 韵律优美,富于音乐性

诗歌的语言具有节奏、韵律,富于音乐性。诗歌的节奏是为诗的内容决定的。节奏不仅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还有利于诗歌内容,诗人情感的表达。因此,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歌的修辞手法

汉语古典诗歌词藻丰富,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以悠扬深远,委婉曲折的美的感受。

这有赖于诗人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刻画。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里所说的“立”,就是指诗歌的语言应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诗人常用比喻、夸张等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多姿多彩的景物形象。对于诗歌中修辞的翻译可采取如下方法:

2.1 比喻塑造形象

汉语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新鲜生动、活泼逼真的比喻句。尤其在诗歌文学中,比喻更加成为描绘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最富感染力的语言艺术。翻译比喻要尽量以直译为主,把原作中的形象再现给译文作者,使得译文读者体会同样的美的感受。

请看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词名。“赋得”是一种诗体。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日渐消瘦的思妇形象。头两句写丈夫离家远行久而未归,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其清辉。“此句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来刻画女主人的内心苦苦思念丈夫的心情。她日夜思念丈夫,面容都憔悴了。就像那月亮,由满月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比喻形象生动,想象独特,给人新颖的美的感受。译文如下:

Since you, sir, went away,

I have not returned to tend my fading loom.

For thinking of you,

I am like the moon at the full,

That nightly wanes and loses its bright splendor.

译文将“思君如满月“译为”I am like the moon at the full”(我就像圆月一样)。”That nightly wanes”(夜夜亏缺)和原文一样,表面讲的是月亮渐亏,实际指女主人由于思念丈夫,心情苦闷,脸庞日渐消瘦了。译文对诗中的比喻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忠实地再现原诗人所要体现的含义,使得译文读者也感受到了原诗歌的语言魅力。

2.2 拟人塑造形象

诗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可以将作者对山水风景的独特感受有效的表达出来,在塑造景物形象时往往能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請看杜甫的《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的美妙形象,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儿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译文如下:

A good rain falling just when it should in springtime;

Riding on the wind it fills a whole night,

Soaking the land with its goodness;endprint

Clouds hang heavily over country paths;

A lone light shines from a passing boat;

Morning and I see a damp redness on the branches,

Laden down with flowers.

“知时节”被转化为when it should in spring time(春天这个该来的季节),“潜入夜”被转化为it fills a whole night (雨整整下了一夜),虽然拟人的意味被淡化,但是形象的主体没有改变,春雨的含蓄、无私的形象仍然得到很好的再现。

2.3 意译夸张

与英语相比,汉语用夸张手法塑造形象的现象更为常见,而且很多形象无法在英语中找到,所以翻译这类形象时,若直译会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产生歧义,可以考虑适当修改,翻译出夸张背后的内涵意译即可。请看辛弃疾的《贺新郎》的上阕: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是一个罢官归来、寂寞愤慨的自我形象。作者用“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一源自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的夸张,表达其虚度年华,壮志未酬,对人间的一切只能付之一笑的孤寂和愤懑之情。夸张的运用,形象生动,而语言又像脱口而出,天然质朴,使感情表现得十分强烈。请看译文:

That I should have aged so!

And my fellow, alas! How many still remain?

Life spent with naught to show,

But hair turned silvery in vain.

Yet with a smile I part

With all that is mundance,

Whereof nothing gladdens the heart.

Charming are mountains green.

I would expect the feeling to be

Mutual,for we are somewhat alike,in mood and mien.

译文前几句得意思是:唉,我年岁已高,年轻時的朋友如今还剩几个?头发变白了也是徒然,人生却还是一无所获。对世间万物,我还是一笑了之吧。

2.4 借代塑造的形象

所谓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它是古诗词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借代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简洁精炼,还可以避免行文的雷同。借代修辞对塑造人物形象非常重要,但由于古诗词中的借代大多数较含蓄、深奥,直译成英语可能会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不知所云,故以意译为主。请看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几句诗: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写了贵妃的娇艳妩媚,诗人用了借代的手法,将本来为宫女所用的化妆品“粉黛”用来指代宫女。译文如下:

Yet with such beauty bestowed by fate,

How could she remain unknown?

One day she was chosen

To attend the emperor.

Glancing back and smiling,

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rless.

译文和原诗有所不同,译文将原诗中的“粉黛”译为“powdered ladies”(施粉黛的女子),这样地译法诗一方面为了避免译文读者产生误解,另一方面也较好地再现了原诗中地美丽形象。

3 结语

进行汉语古典诗歌英译应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遵循诗歌特有的文体特征,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熟练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诗歌译文语言更加准确精炼,各种人物形象变得栩栩如生,也能使读者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为之感染,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辞英译诗歌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