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守望与行吟

2017-11-17 15:51高彩梅
西部散文选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胡杨老屋散文

高彩梅

当今众多散文家纷纷标新立异,集中写“新散文”“新潮散文”“大散文”“文化散文”,曹文清的散文创作,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散文对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深层寓意,探寻凝沉地感悟,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思考,张扬着西部不屈的血性和精神风格,是内蒙古当代散文不可多得收获,宛如鹰击长空亮出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第一次知道曹文清先生是一次颁奖会上,他因公务忙,颁奖仪式一完,他匆匆离开;第二次是《西部散文》杂志社的挂牌活动。他是应邀出席贵宾,也因公务繁忙匆匆离开。真正了解曹文清先生是从他的文字开始。《文苑西部散文》2014年7期刊发了他的《曹文清散文特辑》我有幸拜读。我被这位儒雅、博学、才华横溢的先生的文字深深俘获了。

我先读的是《父亲》这篇文章,虽然它不排在第一篇的,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父亲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读着读着我的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一位性情耿直,情感极热情的陕北老人,浮现在我眼前。曹先生的“父亲”,(其实是他的舅舅):当年父亲的父亲去世早,父亲帮助自己的母亲带“11岁和6岁的两个弟弟和1个4岁的妹妹”当两弟弟成家立业了,父亲40多岁了,成了村子里的老光棍,“我”是那个“曾4岁的妹妹”的孩子。(曾有个亲哥哥过继给父亲,6岁不幸得了急性脑膜炎夭折了)从中看到父亲的兄妹那份特殊的情感和奉献。“父亲”虽然离开“我”15个年头了,但时常在梦中见到他,父爱深深。父亲是个特别吃苦能干的庄稼汉。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中见其伟大。集中体现在他对兄弟姊妹的关怀上。体现在对“我”的精心呵护上,更多体现在他对家乡人帮助的热心肠上。父亲犹如“大树”“老家雀”“山”给与“我”绵绵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我才真正明白,是这样的一位父亲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儿子,曹先生的仕途也不错,曾任鄂尔多斯市粮食局局长、党组书记。最近又听说荣升。我真心的祝福他。应该说,写作对他来说,是一份圣洁的宗教。他完全可以沉醉在办公室这一行政角色里,天天酒宴,夜夜笙歌。但文学这片精神的天空,淬去他的浮躁与世俗,沥尽了浮华与浅薄,使他走向崇高与博大。从政写作1991年以来,曹先生先后在《内蒙古日报》、《草原》、《鄂尔多斯日报》、《文苑西部散文》等刊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曹先生来自乡村,虽然已经在城市生活多年,不能忘却的仍然是乡村,他用他清新而略带感伤的笔触,抒写乡村过年的情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写乡下的年事里,既有浓浓的年味,又有绵密滋味的“文化”。他执着注目乡村,深情地关注乡村,从做“杀年猪”“年茶饭”到“置办年货”“年夜饭”“守岁”“跳火塔”,割不断的乡根,诉不完的年事,挥不去的乡思,他说,如今的年事虽还是年事,但已大不是先前的年事了。年年有年,年过至今,没有了享受和期盼,除了满大街的红,惹人恼的爆竹声和让人烦的大礼包,有好些东西脱掉了传统的背景和气氛,一切变得肤浅干涩,缺乏年事固有的色彩和韵味,总觉年事年味已显得那么无趣寡淡。他写《年事》就是要告诉每个人,家是你的出发地,要常思何处是归程,要常回家看看;就是要把小时候内心最大愿望“饱餐一顿”这种精神渴望和美好理想,变成最丰富、最厚重、最浓烈的情谊;就是要把孝爱转化为给父母盛一碗热饭、奉上一杯香茶,安抚父母逐渐老去而寂寞的心;就是要从今日过节扔弃浪费满盘满碟的饭菜中体会苦难的味道,使人们在享受苦难的同时,更知道心疼和节俭。细细品读,我们能从年事中找回失去的那种朴素的生活味道。《年事》里充盈着对乡村过年的赞美,写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浑然天成,十分感人。尤其“我猛然间意识到我已有二十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昔日的年事在我眼前闪烁飘动,在长满故事的老宅幻化成父亲与我苦难生活的剪影,我过多地体会到的是父亲与我融融的亲情、浓浓的厚爱、深深的依恋……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眷顾,写下父亲与我在年事中的点点滴滴,我从心里一遍遍默念哀悼这个一生中最疼爱我的人。回望年事,我坚守传统文化留下的美德。”对人性与感情淡漠的当今,多么需要感恩啊!“我”对父亲的礼赞和感恩,无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从立意上看,曹文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表现在怀旧情感。常言道,忆苦思甜。我小时候曾吃过“棉蓬”这救命的野草。读了曹先生的《又是棉蓬红了时》心中涌起了一股股的温情,多么吸引心灵的文字啊!他坦率与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尽情抒发,他描摹的“棉蓬”竟红彤彤一片,灼灼流光,气势夺人,充沛审美之力。只有作家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散文,“秋季,棉蓬熟了,枝叶变红,放眼望去,红彤彤一片,被棉蓬染红了的沙野真是一道壮美的风景,尤其是太阳西沉,将要降到地平线下,金黄的太阳、赤红的晚霞与棉蓬的紅色交相辉映,整个沙野泛出迷人的光晕,构成了一幅别样的油画。这是棉蓬一生中最丰饶的一刻,是生命的极致美,美得让人心醉。”读之,就好像我也置身红色的“棉蓬”似得,我被这充满诗的色彩,诗的意境沉醉了。而“那时,人们的生活普遍困苦,物质极度匮乏,几乎能吃的野菜、树叶都尽数纳入饥肠。就在人们无比绝望的时候,有一种野草———棉蓬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最不起眼而又颇受欢迎的果腹野粮。当大地红起来的时候,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搂棉蓬。”又被曹先生对农村的生命充满同情与忧虑,而忧虑起来,也读出乡村人在困难时,生存状态与性格。“棉蓬用它造物主的宽爱与力量书写了一部民族的苦难史,也把守望与美好恩泽给了人们”这种感受绝对不会只有作家才会产生,那些长久靠农村生活,生存的陕北毛乌素沙漠陕北人,感受会更深。散文《守望老屋》除了写出怀旧情感,还写出了忧患意识。曹文清这样写道:“家乡地下水位下降得厉害,除了干旱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干旱后,家乡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打井修地,发展饲料田,井越打越多,水位越来越低,许多树木都枯死了。是啊!他们还有什么办法呢?十年九旱的地缘条件造就了他们,他们忍辱负重从无言,从不甘堕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艰难困境中繁衍生息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大多出去了,种地的多是妇女老人,村里寂静了许多。我心里过多的是自责,我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后来听说旗政府里给乡村村民享受四项配套补贴政策(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要把他们移到旗里居住,现在的房子要拆掉换城里的住房。听到这些,“我”是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家乡人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父辈们可以进城享受新生活。难过的是“我”的老屋也将被拆掉。“我”深深眷恋深深思念的老屋哟!“父亲守望老屋,是守望我长大和长大后的明天,而我守望老屋就是守望父亲那种用信念和毅力战胜、超越一切苦痛的情愫,守望我的根和脉。老屋是一部凝固的音乐,旋律就是忘不了的乡音,改不了的饮食习惯,割不断的乡情,变不了的那个真实的我。老屋就是那颗‘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红豆,在记忆里疯长。眷恋中我会把它永远珍藏,永远守望!”从本质上,他的散文有一种乡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完美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的散文流露的忧虑,这也是他的散文中蕴含着底蕴和审美价值所在。

从艺术上看,曹文清的散文朴实,清新,自然。《陶醉》中,曹文清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刻体验,善于用拟人的手法,象征艺术形式的渲染,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抒情力量。如将桃花比作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妇,当往日的风韵,变黄变干,从丰满变得单薄,从靓丽变得黯然。“香魂一缕随风散……”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为之“桃醉”的“桃花源”,“桃花源”究竟在哪里?”“我”以为开心微笑是最好的解释。开心微笑地面对每一个人和每一天,努力地付出,像桃花那样,将灿烂和爱付诸人间,化解的是更多的冷漠,带来的是更多的温暖。我们不妨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一切美好的东西,并“桃醉”其中。这样,人人皆开心,处处是桃源。很好把握“才学”“识趣”笔墨渲染,读之有一种缱绻于怀的陶醉。“生,千年不死的绿意。死,千年不倒的精神。倒,千年不朽的骨骼。”《胡杨》让我们以胡杨千年之梦想、之希望、之精神实现生命的蜕变,做人做官更应该生如胡杨千年不死!死如胡杨千年不倒!倒如胡杨千年不朽!胡杨激励人们发人深思,给人遐想,余味无穷。《绿洲白杨》“一排排、一行行、整齐有序,远处看,刚劲挺拔,神采奕奕,像守卫边疆的战士;近处看,枝条健硕,生机勃勃,又像高耸入云的巨人。这就是新疆白杨,让我一次次地睁大疲惫的眼睛,又让我一次次兴奋激动不已,并为之忘情审视。我拿什么表达对绿洲白杨的一份敬意与礼赞呢?还是做一棵白杨树吧,以今日轰轰烈烈‘死,迎接明天壮丽辉煌的‘生。树是这样,人亦如此!”可以看出,他吸取与继承了朱自清与杨朔散文的构思、立意与技法。

值得指出,当代中国文学,早已对道德上的淳朴和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漠然置之,目下拜金主义的浪潮中,有些人又不能自拔陷入追逐物质,轻蔑精神,灵魂萎顿,而今又读到曹文清先生这辑散文中《向善良致敬》《回望昨天》《感悟》等篇什,让我精神振奋,胸襟明净。这些积极向上的励志文章也写得特别优美,颇具情趣和意蕴,内涵有了突破和创新,他提出了生活态度和生命向度追求。我们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美,更高水平的作品来。

选自2015年8月17日《鄂尔多斯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胡杨老屋散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美到极致的胡杨
胡杨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
不倒的老屋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家风伴我成长
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