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 王亚伟 钟海振
【摘要】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对症治疗方法,试验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22%较对照组的82.7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瑞舒伐他汀;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0..02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 [1]。此病是糖尿病的关键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上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贫血和肾功能障碍等,常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2]。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血脂,增强肾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上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药物有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3]。据报道 [4],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血脂调节效果较好。基于此,我院针对瑞舒伐他汀治疗方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排除原发性肾病。试验组:男 31 例,女28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0.2±4.3)岁;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0.3±4.4)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对症治疗,给予患者降糖降脂等治疗,补充维生素,同时监测血糖和血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给予
10 mg瑞舒伐他汀,每日服用一次;静脉滴注20 ug前列地尔,1次/d。两组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统计学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22%较对照组的82.7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系统性疾病。此病是糖尿病的关键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上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贫血和肾功能障碍等,常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由于血糖脂高,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基础。此外,又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肥胖程度以及代谢等相关[5]。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過控制血糖、血脂,增强肾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临床治疗一般选用对症治疗,控制血压血脂非常重要,但疗效一般。临床上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药物有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据报道[6],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血脂调节效果较好。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还原酶抑制剂,可以直接作用于肾部,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吸收和分解代谢,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还可减少高敏C反应蛋白,降低了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于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降脂、抑制炎性反应作用显著[7]。前列地尔能够改善血流的通透性,优化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指标,保护肾脏[8]。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对血脂的调节效果较好,尿蛋白排泄率降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 艳,顾海东.瑞舒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4):478-480.
[2] 刘小平,李晓东.瑞舒伐他汀纠正早期糖尿病肾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6):420-422.
[3] 周红坚,周雪坚,雷娇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性杂志,2013,33(1):208-209.
[4] 刘向东.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肾损伤的疗效[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1):58-56.
[5] 李建英,杨春水,杨志刚,等.糖尿病肾病患者多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 : 1571-1573.
[6] 李海洋,郭玉远,黄海建.瑞舒伐他汀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4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116-117.
[7] 鞠富霞.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23-225.
[8] 王 波,王海英,甘慧玲,等.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等影响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2(6):694-696.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