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妙兰
唱好昆曲确实很难,伶人和曲友久唱曲坛仍不得要领者甚有之。唱好昆曲需将多方面的技术综合运用,本期就唱曲的四大重要技法概括简介,以领曲纲。
口法:管住口
其一是口型。
功用。口是共鸣腔体的气息交换口,也是韵音准确的重要管控点,口型好坏直接影响着声音与字音的质量。同时无论是演员还是曲友,做到嘴型好看,也是美观的具体表现。
正确口型。口型主要指以嘴唇为主的外部样子,按照元音分可以有微启唇、椭圆唇、中开口、闭口四种(没有大开口)。即如江阳韵的“ang”、家麻韵的“a”等开口音,口型也是不宜很大,嘴张得很大并不能实现音高、音量、音力度、音质的到位。良好口型的产生,以闭嘴式微笑为基础,再根据字音需要不同程度地进行开启。唱曲时嘴唇上要有劲,闭嘴微笑时嘴角自然产生一点拉力,唇劲就做出来了。
口忌。口型最大的忌讳是嘴唇乱翻、口型歪扭、张嘴过大、上齿外露,这样除了不美观之外,气息容易散掉,字音容易变异,而且因为嘴型的过度牵动使得面部表情夸张。并忌随便闭口,有些如“a”“o”“ao”等音是直出无收的,不能闭口。一个字没有唱完,中间有停顿、气息交换等情况,也不能闭口,否则就是二次收韵了,如《惊梦》【山桃红】的“闺”字,从三拍“工”音提至“五”音,二次归韵者比比皆是。
其二是口勁。
唱曲讲究吐字行腔要有力,根源在于口劲。口劲要巧,不能使拙劲。除了上述的唇劲,特别重要的是牙劲,齿不能做劲。牙劲是两侧上下牙处于开启状态,并且保持强于说话、咀嚼时的力度,要有绷紧的感觉。唇、牙之劲再结合好气流之劲,唱曲所出曲字便铿锵有力了。
需要注意的是,柔情、缠绵、婉转、恍惚、迷离等曲情,需控制音量和爆发度,此时吐字依然是有力的。若遇长腔,不得整腔全用力,需有轻重之分。
气法:调好气
其一是生气。
气不是身体内部产生的,其本质来源还是空气,通过正常的呼吸进行交换。唱曲(唱戏)注重的是怎么使用好交换来的气。“丹田气”之“气”是不存在的,其本质意义是“丹田力”,使用以肚脐眼为中心的腹部托住、顶住气流,缩短气息运动的路程,使有限的气息不是用来填充腹腔、胸腔等体内空间,而是让气息为唱曲的振动与共鸣服务。原生气息量的大小,比如常谓的肺活量与唱曲气音长短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熟练地、频繁而巧妙地“小剂量”换气,是维持单曲数分钟乃至十数分钟长度从容有余的外在借助力量和方法。
其二是换气。
换气只有进出两个方向,就是通常说的“呼”和“吸”,唱曲时要徐徐地“呼”、急急地“吸”。呼气主要是在共振发声与运腔过程中进行,绝不能一下子把气泄掉,是在歌唱中逐渐损失的。吸气可以在气口“明着”进行,瞬间大量吸气,也可以在腔中“暗中”进行,即是常言的“偷气”。无论是哪一种吸气,都需要在板眼节奏中进行,喘息不得当会造成脱板、慌腔的毛病,因为昆曲不像板腔体戏曲可以在过门中从容地、尽情地吸气。
唱曲中的气口位置有一定规律可循,偷气的位置则比较灵活,有深厚唱曲功力者对此能游刃有余。这里简要再提出偷气的种类,进入体内的方式有吸、吞、纳、带、吃等,呼出的方式有呼、喷、吐、送等。而这些技术又不是单一使用的,昆曲往往在字头送出时是出气,不停顿下运腔,又将出气转为进气了。这些既是解决气息交换的方法,又是形成唱腔韵味的根源。
其三是共鸣。
共鸣是多数唱曲者难以克服的问题,只有气息正确地振动了,在准确的位置共鸣了,唱曲发出的声音才是有穿透力的、饱满的、明亮的,也可以根据需要是宽厚的、雄浑的等等(梨园行术语谓之“响堂”)。
共鸣的前提是有气流,把气流集中成旋柱状或团状(这只能意念体会),这样形成的冲击和振动是非常有效的。至于共鸣的位置,一般是在上颚处,就是口中“穹顶”位置。当然根据字音的区别,牙音可以偏向牙处、齿音偏向前齿、鼻音偏向鼻腔、喉音偏向浅喉处等等,也可以根据音域高低,低音徘徊在口腔内部,高音的共鸣位置偏向前额部,少许还需用到脑后音。
必须注意气流共振的起始位置,不宜在喉部,这会导致后续共振发音的困难,持久性、有效性、动听性都会降低。气流运动中,力量不足造成散气的话,就会出现声音不纯和有沙音、刺音、破音等问题。
字法:咬准字
唱曲好坏的一大衡量尺标是咬字,亦称吐字。字不清则意不明,如果字声不完整、字音很模糊,常被冠以“吃字”病论;字的声、韵失误即为错字;字调失误即为倒字。
咬字的一项内容是字音结构,单字是一音结构还是多音结构需有别,若是多音则“头、腹、尾”既能有清晰的分别,又能够自然圆润地连贯一体,不得出现明显的分界痕迹。咬字的两项内容是尖团字、上口字要有辨别,全普话、尖团不辨、忽有忽无、对戏时一有一无,这些都属唱曲字误,当下另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苏音”太重。咬字的三项内容是不要混韵,即归韵正确;有时受地方口音习惯影响,字音归韵会走偏,如“鸠侯韵”收到“机微韵”、“萧豪韵”收到“姑模韵”等,或者是“江阳韵”与“干寒韵”混淆不分等。咬字的四项内容是“喷口”,集中在变宫和变徵上,即拼音声母的b、p、m 和d、t、n,并有轻喷和重喷之分。
腔法:运好腔
前人总结运好唱腔的八字真诀是“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具体执行起来因各人理解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方向是确定的,这也是听起来有“韵味”的关键因素。拍曲老师会细抠运腔的技术处理,实际上也是若干细节组成,灵活度比较高,风格也有所差异。但是从理论上讲,无非是处理好以下这些关系。单字中声、韵结构的分界与融合关系;连字中前后字的和谐关系;组成唱腔的不同唱音的主次关系;技术腔格与字源腔格的匹配关系;力度与音量的组合关系等等。把这些关系体验多了、体会透了,唱起来就能行云流水。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四大技法不是独立存在和运用的,它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作用的。比如嘴型不好,气息容易散、咬字容易走偏;比如咬字、运腔都是在气息运用的基础上等。所以在拆散训练后,还是要融合在一起运用。
唱好昆曲是个长期实践与摸索的过程,首先必须要树立以上四种技法的观念,不管能不能做到、做好,意识形态上要有这些正确方法的导向。学习唱曲伊始,对于口型必须先强行定位,不能松懈;字音可以强记训练;而对于气息、运腔问题,可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都是为了要唱出“曲情”“戏情”,而不是简单地“按谱索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