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原臣》)
如果在君主还没有说话或者现出表情之前,就已经明白了君主的意思,能够这样侍奉君主的人,可以叫作“臣”吗?答案是:不能。如果能够牺牲自己的性命来侍奉君主,这样的人可以叫作“臣”吗?答案是:不能。可是,在对方还没有说话或者现出表情之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是儿女侍奉父亲的态度;能够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是无私的最高程度,就连这样都还算不上是“臣”,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做“臣”的道理呢?据我看,因为天下之大,并非一个人所能统治,而由群臣分别治理,因此人臣之所以出仕为官,为的是天下,而不是君主一人;为的是民众,而不是君主一家。为天下万民起见,如果是做不合理的事情,即使君主用明确的语言和表情强迫我,我也不敢听从,更何况还没有现出辞色。如果是做不合理的事情,即使让我在朝堂之上做官,我也不敢答应,更何况是献出自己的性命。如果不这样想,而是为了君主一人一家起见,那么君主有些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私欲,我也要先去揣摩逢迎,那是宦官和宫女的心理;君主为了自己私利死掉,我也要跟着死掉,那是君主宠爱亲近之人的态度,都不是“臣”应该做的事情。算不算得上真正的“臣”,其区别就在这里。
…………
天下的治乱,不在于某个君主的兴亡,而在于民众安乐与否。所以夏桀、商纣虽然灭亡,那却是天下安定的开始;秦始皇、蒙古的兴起,却会导致天下大乱;至于晋、齐、宋、梁这些短命王朝的兴亡,根本就影响不到天下的治乱。做人臣的如果不把人民的灾难困苦当成一回事,即使能够辅佐君主取得天下,或者跟随君主一同牺牲,也是对为臣之道的背离。治理天下就像拖拽大木料一样,前后呼应,共同努力。君主和臣下就是共同拖拽木料的人,如果有人手里没有绳索,脚也不踏稳土地,只顾在别的认真干活的人面前嬉戏玩笑,那些跟着拉木料的人还觉得这样挺好,那么拉木头的工作也就荒废了。
…………
有人说,臣与子不是并称为“臣子”吗?我说,不是这回事。父亲与儿子本来同出一气,儿子的身体本是从父亲那里分来,所以孝顺的儿子虽然和父亲是两个人,但是每天接近父亲的气,久而久之就可声气相通;不孝的儿子,从父亲那里分出身体以后,与父亲越来越疏远,久而久之,气质就不相似了。君主和臣下的名分,是为了天下才产生的,如果我没有治理天下的责任,那么对我来说,君主就如同陌路之人。出仕做官,如果不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仆人婢女;如果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老师朋友,这样的才能叫作“臣”。具体叫作什么,是根据自我期许不断变化的,而父子之间的名义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