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产电影的都市文化呈现

2017-11-16 06:02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42
电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都市文化

李 敬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42)

当现代社会兴起之际,都市文化必然成为主导,电影也势必经历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再疆域化裂变,展现出“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期令人瞩目的现代化图景。在祛除意识形态统治、回避宏大叙事规训的背景中,不同美学主旨和影像创作主体都会试图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下重新做出策略性的调整,共同营造都市空间中的文化想象。现代社会里,都市空间几乎完全挤占了大众所有的日常生活领域,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的自我生存价值,其思维和口味也制约并同化着电影表达的文化取向和选择路径。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城市化”已然成为社会结构的核心主题。物质水平发达、世俗意识浓厚的现代都市文化景观,日益被强化为电影表达和展现的空间中心。国产电影开始了新的定位,致力于文化身份转型,都市文化呈现与表达也试图成为中国内部的“我者”,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与世界主流电影的同质化。从早期的《北京,你早》(1990),到《全城热恋》(2010),再到晚近的《北京爱情故事》(2014),无一不是这一历史现象的文本例证的明显呈现。中国电影从试图再现其都市文化的附属身份伊始,就已经成为值得关注且饶有趣味的现象。

一、视觉文化

电影本身具有强烈的产业特性,当前,观者作为消费者的愿望被重新发现,电影的身份归属也从艺术品置换而为消费领域存在物,从而为都市大众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认同机制。这一时代征象,反映在当代国产都市题材电影的影像风格上,就是视觉造型感性主义的强化和现代性审美色彩的形式感的凸显。当代国产电影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一代”的亲历见证。

首先,国产电影隐现在影像造型背后的是感性文化立场的强化。都市题材的电影,有着普遍化的形式主义趋向,在艺术风格和审美格调上,展示出与以往国产电影差异性的、独特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它们或乐于表现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如《疯狂的赛车》(2009)等;或认可商业化和好莱坞主流,走向商业路线,如《杜拉拉升职记》(2010)等;或以“非虚构的录影”方式对变动期的中国都市与市民群生像立此存照,如《浮城谜事》(2012)等;或追求小众化,走向深奥晦涩的精英主义、个人化、极端的形式实验,如《闯入者》(2015)等。但这些类型电影反映在影像风格和视觉造型上,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渗透着一股强烈的主体情绪和主观精神,即李欧梵所指称的“感性文化立场”。贾樟柯的系列电影,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他的作品,诸如《小山回家》(1995)、《小武》(1998)、《二十四城记》(2008)等,以一种近乎纪实性的“感性中心”风格呈现当代中国城乡转型时期城市生存个体的生活状态,以最为平实朴素又含蓄抒情、表意、投射主体情感的“视觉塑造转移”方式记录这个时代城市突变的影像,反映出当下的氛围,唤醒对变动城市中个体生命的悲悯和关注。这其实是一种根源自现代化都市大众深切的危机感和焦灼感的体现,几乎在所有当代国产都市题材影像中都不约而同地展示。

其次,国产电影在视觉上渗透着现代性审美维度。当代电影在努力融入扩大化的现代视听媒体的潮流,利用当代影像美学观念中的所谓摄影机镜头摄制的客体,满足都市大众潜意识的酷炫化再现原物的需要的同时,试图借助于零乱破碎感的“现代性图式”把握、界定那些演变迅猛的都市文化状况,并且探寻它们表层之下的意义所在,凸显现代性的审美维度。王家卫的电影可以说是现代性语境中都市文化影像的独特景观。《花样年华》(2000)“复制”了一个想象中的旧上海及其都市群体,通过极为风格化和“现代性古典”的影像设置方式深入到现代都市“男/女”的内心世界:焦虑、彷徨、敏感、自闭而又渴求与他者的交流与沟通;《重庆森林》(1994)以极致风格化的后现代影像描绘了一个都市群体的精神生活,在光怪陆离的画面和碎片变形的空间展示中透露着都市文化笼罩下人们陷入精神迷茫的困境。可以说,当代国产都市电影都呈现为一种典型化的现代审美式的意义生成模式。

二、世俗文化

都市文化意味着文化叙事的重复与转化。当代中国的全面都市化引发着空间版图的不断重构,也意味着语境的不断变异,而国产片在距离化地呈现这一“社会关系和社会事件的情境化和当地化”时,其叙事也以“复杂的相关性”为征象,构成足以定义迅猛发展和逐渐缜密化的相互依赖和交互关系的陈述网络,对都市文化中存在的共同因素再现或表现为“良性普世主义”特征。同时,运用深层模式化的叙事母题和叙事原型来解构前所未有的意识流动性和思维定式,透视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的转型与契合状况,成为身份定位、自我认识和观念建构的重要介入因素和具体实践的一环。这是当代国产电影在展现都市文化时最显著的特征。

第一,叙事内在角度反复出现身份寻求、认同、确认的母题,成为无意识的叙事核心构件。都市化进程本身是全球化和文化殖民的“他性”改写和同一化,都市性格日益呈现无名性和去地域特质,生存其中的大众的文化和心理体验也被重新定义,呈现为“单向度的人”状态,漂浮无止,成为任意附着和随意阐释的符号,获取自身身份的反思、重构和肯定定位,也成为都市文化的书写主题。张一白的《夜·上海》(2007)讲述的是繁华都市下一个女出租车司机的情感纠葛和生存困惑,在叙事的进程中画面叙述和画外叙述不断地凸显严重的分裂和矛盾,及主角林夕作为一名都市普通大众所难以规避的身份归属的不确定性;娄烨的《周末情人》(1995)更是将这种身份寻找的母题表现得更为显在。片中那些都市霓虹闪烁下、灯红酒绿中的年轻人,似乎总是漂泊在路上,居无定所,生存困窘,精神惶惑,而且总是处在一种若有所思的状态,似乎在寻找什么。某种程度上,这些都市类型电影可视为在旧有的中国社会格局失落之后,处在都市文化和生活情境下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漂流记,那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被贯穿在身份寻找的叙事之中。

第二,世俗神话成为基本原型,充当了都市文化叙事“想象真实性”的凭借。这种世俗神话叙事原型的出现,援引罗兰·巴特的说法,其实是大众集体无意识的具体闪现,是普遍意义的重要生成载体,因电影本身具有最强大的制造世俗神话和梦幻想象的能力特性,故而其实质是当代中国都市人群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这些群体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呈现。当代中国电影在涉及都市文化的书写时,充斥着这样的叙事原型与模式。《赚他一千万》(1992)中,出身贫寒、家境窘困的男主角一直梦想着能不劳而获发大财,最终真的如愿以偿,得到万里之外的亲戚的千万遗产,同时也赢得了心中属意的佳人的垂青和爱情,进入了朝夕企慕的上流社会,从而一举改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生存处境;《杜拉拉升职记》(2010)讲述的是竞争激烈的都市中一个出身低微的外企公司小职员,经过一次次的充满噱头又残酷真实的历练,终于以其干练、善良成长为人人羡慕的HR经理,并且收获了纯真的爱情。通过对这些反复出现的叙事原型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是用影像的方式为都市生存的个体生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构建起一种完美的想象性关系,替代性地为在当代中国世俗都市中遭遇种种困境的观者获得想象性的心理满足。

三、现实拷问

学者陶东风曾指出,在本土文化语境中,伴随着都市化行程,中国社会文化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生活革命”,并且激发着新的批判空间和重构途径的生成。因此,对于当代国产都市文化类型电影来说,其镜头触角的指向,不仅仅是在机械地再现或记录着现代中国的城市生活,也在意图重塑和介入以都市为坐标系的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空间。反映在影像的话语归旨上,就是现实拷问的话语折射和主体重塑的隐喻抒臆,都市和电影互为镜像,形成相应的深层结构和感应所指。

一方面,历史、影像、现实成为某种对立指向,现实的拷问成为都市文化展示中最强烈的文本折射话语表现。当代国产电影大都有意识地驱逐“都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图开掘平凡生活背后的深层隐喻系统。《北京杂种》(1993)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群生活在现代北京的当代青年生态景况,诸如高楼下躁动的摇滚乐声、满坑满谷的广场人群、鳞次栉比的招牌等,表面上画面盈溢着现代都市的繁荣昌盛之感。但其深层的话语表现所向却是都市人如影随形的疏离感、孤立感、自我分离及焦灼的集体意识表达和审视。顾长卫的《立春》(2008)借助貌不出众的农村艺术家王彩玲,对于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的渴求及其终生为之奋斗和挣扎为主题,运用写实化的手法和残酷的情节叙事展开,对掌控着都市生活方式、资料和空间话语权的“精英”的批判,同时在对普通人的命运际遇、精神状态、生存体验的深切关注中做出了严肃而深广的拷问。这样的话语表达归旨使得当代国产都市文化题材电影完成了其审美嬗变和内涵扩展,更加直接、深切、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影像与当代中国现实的二元关系。

另一方面,在深度的镜像抒臆上,通过符号、隐喻和话语最终传达出重塑“都市人格主体性”的意识。人道主义镜像归旨,对于当代国产电影来说,绝非西方电影都市题材常见的形式主义艺术实验,而是真正化为都市大众给予观照城市日常生活新视域的中介,并有意识地将此当代文化内核和中国的本土化审美经验与现实想象接合,打造出有生命、有深度的艺术范式和文化形态。《开往春天的地铁》(2002)、《苏州河》(2000)、《不见不散》(1998)诸片是这种镜像主旨的经典体现。这些电影,都直面现代化都市中芸芸众生的自我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崩溃状态,和一种泛化的丧失根基的飘荡无依的时代情绪感受,以及信仰消失和普遍怀疑的集体幻象,比如建斌在失业后局促于地铁的惶惑无依;天真烂漫的少女牡丹面对绑架对象产生的情感纠结和精神撕裂等,都市生活的本真面目暴露无遗。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影片又都不约而同地超越这种都市文化呈现的模式化处理方式,注重传达以新的趣味和新的情感体验来重塑都市生活人格,阐发都市日常生活琐碎中的意义,建构审美主体全新的生存体验,并将之深深嵌入对都市文化价值体系的新表达中,以多面向、深层次地发掘激发当代国产电影所担负的文化功能。

麦克卢汉曾指出,所有的媒介都是生活的延伸和意义的想象。当代国产电影在表现都市文化状态时,不仅是在视听声画和影像风格上再现,实际也在意义阐述上不断做出延伸。国产电影把体量最大化的城市影像受众纳入其传播表现和接受的范围,创造出一个具备一定独立性的真实和想象交织的电影空间,并不断地深入都市生活的肌理内部,开掘生活内蕴,扩展视听符号所指,最终实现对都市文化的批判、建构,乃至超越。当代国产都市文化主题的电影直接参与了大众热情和情绪的解放和宣泄,成为大众文化、都市文化的宣言和心声,其更多的意义尚待我们继续梳理。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都市文化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谁远谁近?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烈日灼心——又一部替观众担心过度的国产电影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