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的戏园子

2017-11-16 03:37冰野
北广人物 2017年17期
关键词:徽班大栅栏

大栅栏的戏园子

品读北京

老戏园子,是中国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舞台,是戏粉们看戏听戏的场地,是角儿们和观众精神交流、改编创新的试验场。而在北京前门地区大栅栏,全长不到300米的街,除了老字号鳞次栉比之外,就是戏园子多,如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等,几乎50米左右就有一家。这还不算紧邻的粮食店街的中和戏院。如今,广德楼还在,大观楼也在,三庆园已经修复。徜徉在大栅栏一带,带着对戏剧的浓厚兴趣,去怀怀旧,特有意思。

这些建于清乾嘉两朝的戏园子,帝王将相、市井人物,唱念做打,连台本戏,轮番上演着春秋故事。对于讲究“一口京腔,两句二黄”的京城人,吸引力巨大,纷纷以在此地“看循环之理,贻色相于斯”为乐。清末,戏园子安了电灯,增加了夜戏,一到晚间散戏,满街筒子人,俗话形容,下场小雨都不湿地皮,前门大街和煤市街的道路每每因之拥阻。

为什么这般热闹,因为北京曾作为唐之幽州和宋之燕山府,金元明的都城,市井文化极为丰富,勾栏瓦舍的歌舞小戏、元代的杂剧盛极一时,先后出现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孔尚任这样的著名剧作家。1644年,清军入京,顺治皇帝唯恐新王朝也似明末的昏聩腐败,为防护八旗兵不受污染,除了实行旗民分治以外,还下令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包括外城的戏园子,“概行禁止夜唱”。戏园子扎堆在前门外,盖因这地方商贾如云,人多,自然看戏的就多。

顺治帝初到北京,撤销了明代宫廷的二十四个衙门,独留下了教坊司。康熙年间,宫里就设立了南府(后改为升平署),专事宫廷戏剧演出,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时结束。升平署的戏楼仍在二十八中院内,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现存故宫博物院。

主张组建南府的康熙皇帝是超级戏迷,二十三年(1684年),首次南巡,到苏州以后,第一个晚上就看了20出昆曲。之后的又一次南巡,在扬州连续看戏,并且逢宴会都要戏班演唱,导致官府里私养戏班的风气愈演愈烈,《红楼梦》里就有为家养戏班子,到江南买女孩子的情节。勤政的雍正皇帝,仿佛对戏曲没什么感觉,明文规定:除了节令喜庆之时,官员可以在家中看戏之外,禁止官府和私宅收养戏班。

以祖父为榜样的乾隆皇帝则是顶级戏迷,八十岁时,徽班高调进京祝寿,极尽铺张。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时修建了宁寿宫畅音阁,号称是福禄寿的大三层戏台,更有倦勤斋里供一人观赏的小戏台。清朝最后的几位干脆自己粉墨登场,慈禧太后则是客串导演。她看戏时,手里拿着“贯串”,上有戏词以及唱念做打、脸谱、砌末以及曲牌锣经,有关于这出戏演出的全部详细记载,她边看戏边对照,一旦发现演员表演与“贯串”有误,便立即指责演员乃至降罪。更有王爷因爱戏而下海的,别号红豆馆主的溥侗,世袭镇国将军、辅国公,后民初任民政部总理大臣。精通诗文与琴、棋、书、画,金石、碑帖。酷爱京剧,粉墨登场,行内尊称为“侗五爷”。国庆60周年前夕,首都图书馆展出了他用“红豆馆词曲用笺”亲笔书写的剧本和宫尺谱,小楷字工整清晰,像印刷品一样,令人叫绝!当年,善唱二黄腔的三庆班进京,正式拉开了徽班进京的序幕。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梁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弦歌高唱,抖扇舞衫,南腔北调,荟萃争妍。加上后来的四喜、春台、和春三班,并称为“四大徽班”。嘉庆年,楚戏的汉调艺人也北上演出,把西皮腔带到北京。于是西皮二黄长期连袂同台,逐渐形成皮黄戏,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完成了京音化,落地生根,在不断吸收兄弟戏曲的声腔、身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以出演连台本戏为标志,以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优伶为代表,多派竞争。到民国初年被定位国剧。

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家,在戏园子里演出,生旦净末丑,各有代表人物、代表剧目,观众和演员共同成长。最初的昆、梆、徽、汉乃至乱弹等等,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兼收并蓄,优化整合,形成唱腔丰富、表演生动、流派纷呈的新剧种。又几度春秋,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冰野/文

猜你喜欢
徽班大栅栏
徽班这座宝库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九门轮转”小考——兼论徽班演出“轮转制”的运作机理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徽剧溯源与价值分析
“一尺大街”长几米?
京剧与徽班那些事儿
京剧青衣时代的奠定——陈德霖与晚清京师徽班旦行的变革
观舞剧《徽班》有感
大栅栏——独具特色的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