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伏妖篇》的受众审美接受

2017-11-16 03:46王洪涛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电影文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伏妖徐克周星驰

王洪涛(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天取经”为范本,借以练达的叙事技巧、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并透过描写唐僧师徒曲折的取经之路深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露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和丰满的现实血肉的同时,也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复杂的世态人情,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西游记》成为中国历史上改编为影视作品最多、票房最高且最有经济投入产出比的IP。在周星驰的电影名录中,亦可窥见其对这部国民IP的执着。从1995年《大话西游》系列电影开始,在周星驰的创作下,唐僧师徒的形象便逐渐突破人们的固有认知,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书写。2013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中,周星驰通过加入恐怖和惊悚元素完成了对传统《西游记》的颠覆性改编,不仅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也实现了西游神话在受众中的重构;2017年,由周星驰监制并担任编剧、徐克执导的电影《西游·伏妖篇》上映,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后记故事,其除却延续了周星驰的经典创作手法,“技术修行者”徐克的加入,又为《西游记》这部经典原著带来了独辟蹊径的解读方式,从而使该电影以“成人童话”风格、震撼的视觉呈现开辟了东方魔幻题材电影的新纪元。基于此,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受众对《西游·伏妖篇》的审美接受。

一、接受美学理论

德国美学家姚斯和伊泽尔提出接受美学理论,其从受众出发,探讨文学艺术史写作中常常被忽视的接受方面,即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感想、认知与反应,进而讨论接受者的反馈与期待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反向构造,揭示了接受者的动态阅读过程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艺术价值乃至社会历史功能的决定性作用。电影作品实质上是一个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创造和参与的开放式结构,因此,就一部电影来说,其审美价值的产生是在观众的主观理解与情感参与下得以实现的,即,正是观众的审美参与,电影文本才最终能够成为电影艺术作品。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一样,不同受众的审美体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接受美学给出“期待视野”的概念:接受者由过往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者审美理想会在观赏过程中表现为某种审美期待,该种期待可能被证实或满足,也可能被否定或挑战,这一过程称为期待视野的重构过程。因此,电影创作过程中,处理好观众原有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鉴赏水平与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影像处理的颠覆性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带给观众新奇而又不失怀旧的双重审美感受,无疑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拥有的特质。

二、师徒伦理观的颠覆性解读

20世纪是我国传统社会经历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西游记》所代表的古典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渐被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观念以及技术手段所重新书写,在《西游记》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跨区域、跨代际的重大影响的当今时代,《西游记》系列题材电影若想赢得观众的欣赏,就必须建立起新型的世界观。电影《西游·伏妖篇》以基于现代视野的新型师徒伦理观做出对《西游记》世界观的新时期解读。

在我国传统的理论价值体系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通常被当作一种价值判定用以描绘师徒之间的伦理地位,即,师徒之间需要遵循如同父与子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徒弟对待师父须唯命是从,遵循礼数,一旦徒弟僭越规矩犯下罪过,师父可直接问罪和治罪,甚至可将其逐出师门。电影《西游·伏妖篇》首先建构了唐僧这位师父的权威形象,比如唐僧当众教训孙悟空、用藤条鞭打孙悟空等都是唐僧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师父的威望而故意为之。然而,看似平稳和谐的师徒关系实则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唐僧因为孙悟空将他深爱的段小姐活活打死而耿耿于怀,心结难解;敢于藐视一切权威的孙悟空对唐僧令自己当众出丑怀恨在心,却又惧怕唐僧的“如来神掌”而不敢忤逆唐僧,怨气难消;猪八戒口蜜腹剑,挑拨离间,是师徒间发生内讧的始作俑者;沙僧看似木讷,实则心怀鬼胎,背地里怂恿孙悟空“干掉师父”。如此离经背道的师徒团队完全颠覆了受众关于唐僧师徒的传统认知,无一不呈现出一副世俗化的暗黑嘴脸,陌生化的观影体验大大吊起了受众的观影欲望,从而充满无尽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想象。电影中段,唐僧向孙悟空下跪认错检讨自己并最终求得孙悟空原谅的桥段将传统师徒伦理观与现代视野下的师徒伦理观之间的断裂推向极致,成功地打破传统师徒关系的固化形象,一方面顺应了崇尚平等的新时期下受众对“兄弟”般的师徒关系的期盼,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关于师徒伦理观的深层次解读和思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某些漠视伦理道德、无底线互撕的师徒的强烈抨击,带给受众无限的正能量。而师徒间最终走向和解与融洽并开启互帮互助的取经之路,实质上是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与原著主流价值观的求和,与受众关于《西游记》的传统解读和审美习惯同符合契。

三、创作手法的延续与突破

周星驰与徐克两位重量级电影人的合作是《西游·伏妖篇》在引人注目的春节档仍旧能够引领话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影中,二人的显著特色都得到了完美地呈现。由周星驰担纲编剧的《西游·伏妖篇》延续了其过往电影的灵魂,电影主题、意念、无厘头式的喜剧类型充满了“周氏电影”特色,导演徐克则在人物造型、影像、视觉效果等方面对电影主题和风格做出进一步修饰和深化。

受到香港电影以人为本人文理念的影响,周星驰的电影通常致力于以暗黑的环境凸显人性的复杂性,在对人性阴暗面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又对人性之美展开毫不掩饰的颂扬,这是“周氏电影”之灵魂。《西游·伏妖篇》中,周星驰利用“西游世界”妖孽横生的特性,佐以对唐僧师徒四人的“黑化”处理,营造出令人备感压迫的暗黑感,而徐克在视觉呈现上的强势助力,则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暗黑氛围。电影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呈现出邪佞的特性,比如孙悟空一旦被激怒便会呈现出狰狞的面目,且兽性大发,凶狠狂暴;沙僧的常态造型便颇为惊悚,皮肤乌青,嘴脸狞恶,其中毒后幻化成的大鱼也凶相毕露;蜘蛛精半人半妖的形象恐怖而诡异;红孩儿发条玩具式的造型“魔味”十足……然而,营造暗黑的电影氛围并不是周、徐二人的目的,他们最终想要呈现的是暗黑世界下一场关于人性的思辨。电影中,唐僧四人西行取经路上跋山涉水,食不果腹,不得已加入戏班“应急客串”,以“表演”换钱。然而,并不配合的徒弟们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遭到众人奚落和无端指责。而接下来,悟空为了证明自身实力发起大肆破坏,戏班主竟拿出全村家当甚至以性命相抵祈求唐僧放过他们……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但反映了戏班主和全村老少欺善怕恶的丑恶内心,同时也流露出电影创作者对当下社会存在的泾渭不分、人情淡薄、欺软怕硬的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担忧,同时也透过“乖乖歌”表达了人性本善的理念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盼与憧憬。

四、结 语

《西游·伏妖篇》对师徒伦理价值的颠覆与重建实质上是一次关于新型师徒关系的尝试性建构,表明了电影创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徐克与周星驰两位电影大师通力合作下呈现出的“成人童话”式暗黑电影风格,虽然全面否定了过往的审美定式,但异端化的“西游故事”下隐藏的仍旧是“周氏”电影关于人性的讨论,因而,也不失为一次新奇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伏妖徐克周星驰
徐克眼中的狄仁杰
周星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周星驰 岁月没有饶过我
林更新
初三看贺岁片
从周星驰电影看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发展史
王濛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