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电影发展30年

2017-11-16 03:46高兴梅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16
电影文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纪录片人类生态

高兴梅(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6)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逐渐引起人类的关注和思考。生态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影形式,通过图像、声音等影像艺术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受众的感官,真实地再现了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自然灾害等各种生态危机和灾难,表达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忧虑,旨在唤醒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呼吁人类建立完整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与西方生态电影相比,中国生态电影起步较晚,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萌芽、发展、崛起的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反映环境污染危害、呼吁环境保护的电影应运而生。此后,中国生态电影经过了一个缓慢的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从西方生态电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使中国的生态电影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影题材多样化,从多重角度揭露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受众面更加广泛,有效地提高了生态环保意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一、生态电影

广义上的生态电影是指一切以环境为主题,反映生态问题和危机、传播生态环保理念的影片,它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以生态意识为核心,注重生态中心主义,排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以人的价值判断为唯一标准,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2)以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为内容,包括个体、种群、生态圈三个范畴。(3)以生态身份的介入为表达方式,电影中的生态不是作为影片的叙事背景,而是构成影片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1]生态电影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整体利益,“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动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和终极目的”[2]。

根据自然、人、社会的三种关系,生态电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自然为中心,直观展现物种生存状况的电影;(2)探索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电影;(3)关注人与社会复杂关系,及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反思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复杂关系的电影。[3]

二、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特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生态电影开始萌芽;80年代末期,生态电影在题材、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但发展仍然缓慢;进入新世纪后,生态电影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受众面也更加广泛。

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开始环保立法时,中国还在“人定胜天”的信仰中大肆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导致森林面积急剧下降、草原生态破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反思这些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萌生了生态环保意识,一些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教片应运而生。《森林和我们》(1982)阐明了森林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大西北种草》(1984)描述自然变迁、人为破坏造成的植被消亡现象,告诉人们如何根据生态规律进行植被种植,逐步改善大西北的生态环境。《防治沙漠化》(1985)则介绍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日益扩大的沙漠化进程。此外,还有介绍物种生存状态的《草蛤》《蓝色的血液》《鱼桑争秋》等影片。这些科教片关注生态话题,传达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在主题上属于生态电影。但是这些影片主要直观展现自然物种的生存状况,把对人类的有用性作为自然价值的衡量标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中心地位。电影侧重科普教育,总体上数量稀少,题材单一,缺少观赏性,也缺少生态意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众面狭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生态环境问题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一些具有明显的生态意识的故事片、纪录片进入大众的视野。1989年,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了反映环境污染的故事片《大气层消失》,影片讲述了一个能听懂动物语言的男孩与一只白猫一起寻找污染源的故事。由于油罐车泄漏导致有害气体溢出,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岌岌可危。男孩和白猫一起找到油罐车,并排除污染源,拯救了人类。影片刻画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呼吁人们保护自然。影片中动物开口说话,具有话语权,并享有与人类相同的生存权,完全突破了传统生态电影“人类中心”的叙述视野。《小象西娜》(1996)通过一对傣族兄妹为救护一头受伤的小象与歹人斗争的故事,体现人类对动物的人性关怀。这一时期,有十多部以环境为题材的纪录片问世,影片运用特有的叙事手法把生态思想与人文关怀相互结合,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整体观。《沙与海》《藏北人家》《龙脊》等纪录片展现了自然风光的旖旎和壮美,以及人在这些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状态。这一时期的生态电影在题材、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影片通常把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自然作为选取的题材,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在自然中的生存状况,但缺少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态反思和批判。这段时期中国正处于改革的上升期,人们更多关注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未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多数生态电影所描绘的自然环境通常远离现代工业文明,影片没有揭露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多地体现对人类、动物的人文关怀,很少抨击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工业文明无节制地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焦虑和反思。另一方面,中国生态电影从蓬勃发展的西方生态电影中汲取了营养,对生态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电影拍摄技术的提高也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2000年后,中国生态电影开始崛起,不仅数量日渐增多,表现内容和手法也愈加丰富。影片以故事片和纪录片为主,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曲折的叙事与富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从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中国生态电影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2004年陆川执导的《可可西里》在法国获得国际环境电影节大奖;《萨马阁的路沙》获得法国第17届国际音像奖以及2004年新加坡亚洲电视大奖赛两项提名;2005年,纪录片《度过生命的危机》在美国阿拉斯加国家电影电视节上获得“最佳野生动物大片”奖;2005年四川电视节的“金熊猫”奖以及国际电视节的帕萨·萨拉斯爵士特别奖和自然类最佳摄影奖被《峨眉一日》摘得[4]等。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借助于先进的摄像技术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记录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引发的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唤起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平衡》(2000)没有任何解说词,直接运用镜头构筑文本,抽丝剥茧般地揭露出盗猎藏羚羊行为背后各种利益关系之间剧烈的矛盾和冲突。《鸟的王国》(2003)记录了青海地区鸟类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与大自然共存共亡的关系;长达104分钟的《回家的路有多长》(2008)记录了野马的生存状态和遭遇的生存危机;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11小时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采用非人类的叙事视角,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法,以动植物为主角,通过它们的生活习性、季节变化和迁徙轨迹等,勾勒出各种生命体在森林不同时期的表现。这些纪录片从生态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呼吁人们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此外,纪录片借鉴了西方的拍摄技巧和叙事手段,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拟人化或者多重的叙述策略,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

进入新世纪后,欧美一些经过华丽技术包装、具有强烈震撼作用的生态电影如《后天》《生化危机》《2012》《哥斯拉》等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国内的一些导演借鉴西方电影的创作手法,把生态理念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交织错落,展现人与自然、生物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借助电影镜头的震撼效果,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影片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加强包装和宣传,因此影片取得丰厚票房收入的同时,也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2002年,冯小宁执导的《嘎达梅林》讲述了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和百姓,英勇抗击封建王爷和军阀的战斗故事,影片以恢宏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草原的绮丽风光,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美好情感。《可可西里》(2004)叙述了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和盗猎者顽强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影片突出表现了藏羚羊和自然、藏羚羊和人类,以及藏羚羊保护者和猎杀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呼吁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生态环境,抵制任何不法的盗猎行为。影片不仅凸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2016年,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讲述了房地产开发商刘轩和为了拯救同族前往刺杀他的美人鱼珊珊坠入爱河的故事,谱写了一段人鱼爱情童话。影片揭露了人类采用声呐技术驱除海洋生物,导致大量鱼类死亡,生态环境恶化的罪行,抨击人类的自私、贪婪和欲望。影片结尾以人类与美人鱼的完美结合,表达人与自然、人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的良好愿望。

这些影片不仅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且深刻反思人与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影片通过展示多元的自然的原生态文化,表达人与自然各种生物平等和谐的生态思想。另一方面,影片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破坏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贪婪和欲望是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社会根源。影片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倡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反映了中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

三、中国生态电影的不足和局限

与西方生态电影相比,中国生态电影还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视野比较狭窄,影片主要停留在生态危机的表面问题,没有深入挖掘生态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电影主要关注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土壤沙化、珍稀动物保护等问题,银幕上很少展现像《后天》《生化危机》等影片表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诸如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生化危机、物种变异、新生疑难疾病和瘟疫等更深层次的灾难。其次,影片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足够表现生态环境恶化所引发的人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像《2012》《哥斯拉》等影片那样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高度。此外,影片通常以写实为主,囿于生态环保观念的表达和宣传,叙事策略和方法不够丰富,过于类型化、教条化、主旋律化,故事过于简单,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艺术形象欠丰满,突出思想性而缺乏可观赏性,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常常叫好不叫座。

四、结 语

生态电影通过图像的形式,真实地展现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并通过特效,对观众的心理和视觉产生巨大的冲击。一部优秀的生态电影通常把生态思想和曲折的叙事故事、丰富的艺术形象完美结合,凸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中国生态电影要借鉴西方的经验,深入挖掘电影题材的广度和深度,影片不仅要关注生态危机的表层问题,而且要关注生态危机的深层问题,即生态危机所引发的人类在政治、经济、社会、精神等层面的各种危机。同时,中国生态电影要把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结合,采用多重叙事方式和多维化的叙事角度,并借助富有震撼力的电影镜头,塑造丰满的艺术形象,使生态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纪录片人类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