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春电影中的美国文化

2017-11-16 03:17:42杜伟华
电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青春片青春文化

杜伟华 张 静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所谓青春电影,意即聚焦于青少年群体,表达他们的感受、体验、思想乃至焦虑、冲突等的电影类型。美国电影自诞生起,就格外注重此类题材的开挖,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陆续出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堕落偶像》等著名影片。它们取材广泛,视角独特,并大都刻意以其卓尔不群的姿态和现代的影像风格,摒弃庸常生活常规戏剧化叙事风格套路,在视听和语言结构两个层面都同时颠覆过往电影类型的传统,代之以青春成长的现实。这些题材类型中,电影的主角都是社会的青年人,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美国年轻群体文化心态的标志。

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意义是通过观察某种相互关系后做出表达的,当个人经验、群体历程被编码成为特殊的艺术语言之际,横向流通于同代人的,相对封闭语义较难为其他代群所全面释读,即代群密码,它便成了文本读解时所必须首要面对的事情。美国的青春电影就是典型的“代群密码文本”,一方面,它展现的是一个特定的年龄群体、历史场景的记忆/经验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它裸呈着时代同构的人类共同的时空经验,是整个美国文化特点和状况的镜像语言呈现。释读这些语码文本,对我们透视当代美国文化症状有着莫大的帮助。

一、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摒弃与个体意识的张扬

美国文化一以贯之之处,在于伸张个体意识,厌弃宏大叙事的介入。对于美国青春片而言,其意识形态性特点不在于对电影观念的突破上,而是对此美国式的文化主张不遗余力地诠释。美式青春片虽是一个内涵滑动极不稳定的概念,指向的也是各异又边缘模糊的故事,新故事、新叙事层出不穷,但是其永恒的叙事主题则均是同一性地宣扬个体意识,展露青少年群体的真切存在。而这正是把内部有许多差异的影片归属于统一名称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依据。

一方面,美国青春电影摒弃惯常的宏大叙事基调,凸显美国文化之“民族性”特征。欧洲的青春电影,虽然也是同属于一个类型,但是其主题阐述则往往与美国青春电影南辕北辙,它们在表层上只是淡淡地讲述一个青少年成长的故事,但是其深层意蕴上必有宏大主题隐约其中,展示启蒙意图。比如《发条橙》《香水》《校园规则》《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电影院》《假小子》等不胜枚举的青春片中,几乎无一不是张扬对体制的反抗意识,对文化传统的反省倾向,择取文化叙事策略对抗政治叙事,但这种策略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对个体意识和本真生存状态的遮蔽。美国青春片恰与之背道而驰,宏大主题被彻底搁置,影片展示的纯粹是一种真实的、庸常的、个体化的、家长里短的图景。《重返十七岁》(17Again,2009)是一个父亲偶然逆转逆光回到少年时代,最终重拾家庭的爱;《我恨你的十件事》(10ThingsIHateAboutYou,1999)是一个中学生的暗恋、与父亲出现代沟的喜剧性表达;《一天》(OneDay,2011)则完全是年少梦想不得实现沦于庸常的琐碎展示。可以说,美式青春片注重的是精神愉悦和感官享受,寄望借助青春题材影像,进入超越自身、回顾往昔、脱离现实的想象之境,宏大叙事被抛弃。美国文化的独立性在这里展露无遗。

另一方面,美国青春电影注重伸张个体意识,表达真切的生存体验,展现美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于青春片而言,其讲述的就是成长的个体体验。《虐童疑云》(Doubt,2008)完全背离温情和谐的美国式传统家庭理念,撕破温情暖意的表面,直击现实黑暗之处,用反讽的手段讲述个体意识被弃置后绝望的人生感受;《穿普拉达的女王》(TheDevilWearsPrada,2006)只是年轻叙述者初入职场的个人感受,一个孩子般的女性,生活在想象与现实的边界世界里,隐藏着自己的生活观感;《暮光之城》(TheTwilightSaga,2009)更是彻底地讲述有关青春的童话,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择取来包含青春成长之中的神奇、梦想和希望的铸造、爱和善良、迷幻的无忧无虑的世界里的故事……这些反映的都是典型的美国文化特征的影像表达,他们不相信宏伟意识,务实而个性,欧洲青春电影中惯常的浮夸的理论、鲜明的是与否的抉择、“大景象”的预测、抽象的影视语言,在美国青春片中几乎不见踪迹。凡此本身也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审美取向:娱乐性和观赏性

美国青春电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再斤斤计较于青春片是否就应该是“成人童话”,或是刻意做出“深刻意蕴”的塑造,而是一如既往地择取商业性操作模式,诉诸美国文化的审美取向,重视对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反映。美国青春片的精神价值,大部分就在于它给观者制造了一个既开启心智又充满娱乐观赏愉悦感,还可沉迷其中的世界。当《血肉之躯》(WarmBodies,2013)等青春片讲述少男少女有异于日常经验的重复性生存本身时,它也在丰富着观者庸常时间里所不能具备的感受,同时也在利用其娱乐性和观赏性的视觉叙事形式修复着观者无望而破碎的心灵。美国文化极重娱乐和观赏愉悦的气质就在青春类型片中不经意地展露无遗。

首先,美国青春电影重视好看刺激的故事情节。这是美国文化中泛娱乐化的影视展现。按中国哲学家李泽厚的说法,“悦耳悦目”本身就是人类个体审美能力的形态展现,只是在美国青春电影之中,其内涵却得到了丰富和扩展。刺激的故事情节一如既往地得到极致化的展现,但是表面上非常单纯的感官愉悦中,却包含着理解、想象、情感等关联的耳目器官的生理现象,生理上的性能与影片社会性的性能相互交织结构组合。美国青春电影,成长于美国文化这一片土壤,既不沉闷晦涩,也不会刻意摆露出一副俯视观者的形态,继承了美国电影既消化和吸收欧洲电影艺术养分又不放弃观者的新好莱坞特征,重视刺激感的故事,又自然沉淀为某种人性、人类独有的心理本体。《女生向前走》(TheVirginSuicides,1999)全部叙事都是由几个耸动性的故事情节构成,一环联扣一环,主角勒克斯的自杀情节、与父母代沟的无法抚平、爱上富家公子被抛弃,堕胎、精神疾病、群体性的癫狂,几乎都是现今美国社会最为平面化的欲望表达和社会问题展现;《饥饿游戏》(TheHungerGames)设置了一个极端的超验的环境,社会制度设置必须选出一群人参与“饥饿游戏”,与野兽对抗,相互残杀。诸如此类的青春电影题材叙事,是美国电影必须依靠商业利润和操作获取生存的文化工业表征。

其次,美国青春电影善用鲜明、快速、凌厉酷炫的镜头节奏。美国式的青春片既是作为一门技艺存在,更是美国文化的衍生物。表现在镜头语言的特征,就是深层意义的削弱,试图消解艺术形态中能指与所指、表层与深层的二元必然对立模式,铲除深度模式,呈现娱乐快感和高节奏的镜头闪现。所以,在镜头的安排中,有所谓的“零点剪辑”的惯常手法,即剪辑的快速化和随意化,致使观者在观影过程中,完全无视剪辑点的存在,从而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超能失控》(Chronicle,2012)中的少年安德鲁使用打火机的快速短镜头,就是运用快速闪切的手法,一个连穿行的动作,据说换成电影胶片只有九格,约等于1/3秒,从而造就一种快速、酷炫的青春片节奏;《飞越未来》(Big,1988)里变换时空时所出现的镜头不断地择取变焦、焦点虚化、叠化等光学手段,从而制造一个在迷茫社会下成长的少年心灵无所适从的迷离、焦虑之感。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几乎充斥美国青春题材电影之中,其所隐喻的也是一幅美国电影乃至现代文化的图景:文化产业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甚至教育功能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削弱,而其娱乐、游戏功能则在不断增强,电影、文化的功用正从一种启蒙、政治的形态向娱乐形态转型。一如阿多诺所说的,美国文化的泛娱乐化无远弗届,电影一马当先。

三、主题叙事:社会伦理与残酷青春

美国青春电影中,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是讲述不幸福的家庭,一个是缺乏关怀刻板的学校制度。这其实就是社会伦理冲突和青春残酷的演示。所以,导演在电影中与其说讲述少年青春的不幸与迷茫,不如说是他揭开了美国伦理文化中温情脉脉的面纱。它以批判、揭露现实的角度,对已经固态化的文化秩序生存空间进行声讨。这是美国文化、伦理、观念、价值系统面临商品经济侵袭之后风雨飘摇的展现,而青春题材无非只是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展示场所。

第一,残酷青春的凸显和伤感情怀的弥漫。在美国青春电影里,充斥的是反抗秩序不遂的失落、现代青年的烦躁情绪及其毫无来由的破坏性行动、性和暴力、拯救人类和世界的叙事,还有最后美国式俗套和社会结构的坦然和解,握手言欢。这显然是美国文化中庸常时代期待新英雄出现、强调个性张扬、盼求救世主的“文化主题”的循环式再现。《壁花少年》(ThePerksofBeingaWallflower,2012)的高中生查理有着跨越年龄的敏感和认知,总是冷静而深刻地体察着周边的人事,自身也不断地陷落到情感纠葛之中难以自拔。影片涉及性、毒品、同性恋等敏感话题,其背后则是美国文化的高度概括:借助青春电影“青春反抗”这类微带唯心的意涵,青年人纯粹的解闷和欲望发泄的主题,表达现代美国人对工业化社会里巨大压力的反抗和变革社会秩序的愿望。

第二,成长与社会伦理冲突的叙事主题。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类个体都是欲望的隐藏体,这些欲望被强制地压抑着、控制着,作为“成长的必然代价”,欲望在宣泄时,必然与社会秩序和各种条规相互冲突,从而产生人性的张力和人生悲喜剧。美国式青春片就是以青春题材为主题,以“成长中的心灵”为展示平台,以虚构的影像故事为载体,用凸显逼真的写实或奇幻手法,加上反讽的、黑色幽默的、审视的态度,将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融入青春题材的故事之中,形成青春电影的新类型。《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1989)里,当老师约翰·基定带领学生走上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存的意义之途时却一步步地陷入困境中最终毁灭。这不啻为青春、成长和社会秩序、伦理、结构冲突时意图反抗而不能不消歇的隐喻,对于整个美国文化来说,也似乎在象征着某种启示:当精英主义、宏伟叙事、批判意识已经在整合全社会的文化想象上失去效力时,面对强势的话语权转移和商业/市场的挤压,娱乐化不失为电影文化未来的出路。同时也是美国式青春电影展现出来的最为深层的文化信息。

猜你喜欢
青春片青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谁远谁近?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出版人(2018年5期)2018-07-09 05:26:34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26:55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46:39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出版人(2015年8期)2015-09-09 11:42:14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