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的反励志叙事模式

2017-11-16 03:17李鹤艺
电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安德鲁励志音乐

李鹤艺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江油 621709)

《爆裂鼓手》(Whiplash)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美国音乐剧情片,曾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并荣获2015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及最佳音效奖。影片凌厉紧凑的剪辑、张弛有度的音乐控制、精准传神的表演以及独特的视角风格迎得了良好的口碑。尤其是主人公安德鲁和导师弗莱彻颇富争议的师徒关系让人耳目一新,两人之间亦师亦敌的对手戏融入暴风骤雨般的节奏和急转猛烈的矛盾冲突中,让整部影片看起来又像一部动作悬疑片或教育伦理片。

《爆裂鼓手》塑造了一对关系异常的师徒。一个是成长在单亲家庭的19岁少年安德鲁,初出茅庐的他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个是美国顶级音乐学院的爵士乐队指挥弗莱彻,这位魔鬼导师对学员有着变态的水准要求,他暴躁无常的性格、变态的谩骂侮辱以及仇虐般的训练手段挑战着每个学员的极限。安德鲁在强压下承受着信心被撕裂的苦痛,又凭着骨子里的倔强勉力支撑着。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和非人性化训练让原本温顺的少年逐渐变得偏激暴躁,他与家人、女友之间的关系开始淡漠,原本对音乐的一腔热情也日益扭曲成师徒之间近乎疯魔的对决。最后,在弗莱彻难得一见的温情鼓舞下,安德鲁终于登上了纽约音乐厅的舞台,可是此时安德鲁才惊恐地发现,原来弗莱彻自始至终都是那个自私又阴狠的阴谋家。临时更改的乐谱让安德鲁的音乐事业濒临绝境,愤怒绝望的他孤注一掷,冲上台完成了一段激情迸发的极致表演,登峰造极的技艺展示让弗莱彻露出笑容,影片戛然而止。

这部影片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部励志电影?从剧情走向和安德鲁的技艺发展上来看,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资质平平的后备学徒能够成长为一流的爵士乐鼓手,这是标准的励志电影桥段。然而它绝不是类似《死亡诗社》《心灵捕手》或《霍兰德先生的乐章》这样推崇师慈徒孝戏码的“心灵鸡汤”。影片到底是在展示一种暗黑式的教育理念,还是在批判音乐人从道德到心灵的迷失?在笔者看来,影片中处处透露着反励志的情感主张,无论是人物性格设置,还是故事情节发展,抑或是画风基调的处理、情感情绪的表达,都是在进行全面的“反励志”述说。

一、励志与反励志

励志主题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剧本创作主题,其传记式的故事结构和曲折复杂的情节为凸显主人公的拼搏精神而服务,颂扬了为达目的不畏艰险的精神。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着种种不如意,所以观众尤其喜欢这类影片,这种影片常常给他们带来自我激励或逃避现实的情感抚慰。然而,一些观众也会唾弃这类白日幻想似的“心灵鸡汤”,他们会对影片中的主角光环以及一味鼓劲、盲目乐观的精神说教嗤之以鼻。

《爆裂鼓手》正是脱离了励志片中主角万能的陈词滥调,通过传达与主流意识截然相反的成功观,达到反励志的目的。尽管也是“严师出高徒”的桥段,但两人的师徒关系一次又一次偏离励志片的路数,两人之间没有惺惺相惜或者扶持互助,有的只是打压摧残与倔强的反抗,甚至到了最后一刻,两人还在斗争与算计。正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剧情让影片充满了层次感,原本在外行人眼中相对枯燥的鼓点也变得激昂亢奋起来,整部影片剑拔弩张的气氛很好地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激烈对抗,也为观众带来一种近乎自我毁灭的快感。

作为一部奥斯卡热门影片,《爆裂鼓手》一方面非常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它所表达的对个人主义的推崇、与对立面的抗争以及对自我发展的需求,都迎合了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它对普世的鼓励式教育方式进行颠覆,展现了对人物个性的扼杀以及对心灵的摧残,这些无疑都带有暗黑主义的色彩。就连影片编剧兼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在接受采访时也谈道,《爆裂鼓手》的结尾其实是一种悲剧,尽管安德鲁最后一场鼓打得让人血脉偾张,但他的灵魂已经残缺不全,他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单纯温良,他对音乐再也没有以往的赤子之心,他的职业生涯将像弗莱彻一样,充满了狠厉与算计。

二、人物设置与叙事基调

(一)魔鬼老师弗莱彻

要把影片中的弗莱彻称为“良师”,相信大部分观众是不买账的。如果说他那偏执极端的“天才如果放弃了就不是天才”的理念,和“宁可折磨死99%的学生也不放过一个天才”的暴力教育学只是教育理念的误区,那么影片中段,明知学员被冤枉依然将其辞退的做法,和最后一段中,换乐谱蓄意陷害安德鲁的行为,就绝对称不上“让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苦心教导”了。哪怕当安德鲁在这座世界顶级的爵士乐舞台上最终完成了巅峰表演,二人目光相接时,弗莱彻露出难得一见的欣慰笑容,观众或许也只会满心警惕,不怕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提问——这一幕算计到底有多少是公报私仇,又有多少是对学子偏执的逼迫?毕竟,如果安德鲁没有反戈一击,他就会像弗莱彻曾驱逐或扼杀的无数学员一样,在业界消失。

演员J.K.西蒙斯的确将弗莱彻演绎得既邪恶又立体。他的“毒舌”让人随时燃起反击的怒火,而他强大迫人的气场、暴君般恐怖的气质又瞬间让人又恨又怕地僵立当场。这种将疯狂的控制和对名利的执著当成对学生的鼓励,放任学生之间恶性竞争,为树立威信不惜冤枉好人的做法让他不仅算不得严师,他更像是阴暗的入魔者或偏执的艺术殉道者。

(二)精神爆裂的学子安德鲁

鼓手安德鲁本身也并非传统的良善天才少年。出身单亲家庭的他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独到的艺术天赋,他从父亲那里获取关爱,却缺乏精神上的沟通与共鸣。他对成为顶尖鼓手有着坚定执著的追求,所以对弗莱彻的强压训练又怕又恨又报以希望。他的忍让坚持以及最终表现在性格和手段上的变化恐怕源于内心深处对弗莱彻的一丝认可与赞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弗莱彻又像是安德鲁精神上的父亲与导师,两人之间的博弈与倾扎简直称得上是“相爱相杀”般的互虐了。

在弗莱彻极端的点化之下,安德鲁像入魔一样,每次练鼓时都能血沫横飞,为了成为核心鼓手不惜在车祸后满身鲜血地爬上舞台,为了保持练鼓时的专注不惜以“爱情是艺术的阻碍”为由放弃了美好的恋情以及仅存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谦逊平和的后备鼓手到肆意辱骂对手、精于掩饰和算计的种子选手,从闲暇时陪父亲看电影并照顾父亲零食偏好的乖巧儿子到偏激爆裂的叛逆分子,从单纯地享受音乐到再也不会为音乐露出一丝笑容,安德鲁越是勤奋刻苦,就越是与外界产生深厚的隔阂。尽管最终逼出了自己最大的潜能,却实在称不得让人欣喜的成就,这一点从父亲观看儿子独奏时脸上惊恐的表情就可见一斑。

(三)相互倾扎、相互博弈的师徒关系

影片没有正面做出对弗莱彻式教育观的评价,可是在支持普世教育观的人眼中,这对师徒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扭曲的,弗莱彻所培养的这批“天才”也成为典型的悲剧式人物。安德鲁因为绝地反击也许从此名声大噪,但那位因抑郁症自杀的学生却永远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疯狂的强压及扭曲的价值观引导下,也许能逼出一两个涅槃重生的天才,同时也有可能会无情地葬送一些没有抗住压力但天赋异禀的少年的梦想和才华。成为弗莱彻的学生之后,安德鲁被激发的成功欲像黑洞一样,吸走了他身上所有的美好,只剩下一个亲情淡漠、抛弃爱人、算计队友、疯狂自虐的偏执狂。

换个角度看,也许弗莱彻和安德鲁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影片开始时,安德鲁无论是技艺的准确与熟练程度,还是为梦想拼搏的成功欲,都低于弗莱彻要求的水平。而受到弗莱彻点化后,两人对艺术追求的心理高度已趋接近,他们就像一对锋芒毕露的对手,类聚在一起,爆发出极致的艺术野心和宁愿粉身碎骨的偏执劲。影片结尾有如神来之笔,没有像老套桥段一样来一段春风化雨般的互助互爱,而是选择更激烈的互虐,在疾风般的鼓点中产生艺术升华。

(四)疾风骤雨又暗黑压抑的叙事基调

主角成功地获得了通往顶级艺术殿堂的门票,但这无论如何算不得让人畅快的结果。无论是影片阴沉的情节,还是昏暗压抑的画面色调,都与师生二人为艺术弃绝快乐的选择相呼应,成为一部暗黑色调的反励志片。

音乐是一种能抚慰心灵、带给人快乐和感动的极致享受,然而影片虽然围绕着爵士乐开展,但整部电影并没有表达出爵士乐的美好,其中关于享受音乐的描写也是屈指可数的:弗莱彻因为安德鲁的指证被学校开除后,在酒吧里悠然深情地演奏钢琴是他唯一一次表达对音乐本身的享受。安德鲁在魔鬼训练中始终压抑的神情与幼时打鼓露出的灿烂笑容形成极大的反差。两人只有在影片结尾处安德鲁癫狂的爆发后,才露出满足的微笑,而此时他们只是为胜利而笑,为终于满足自身无限膨胀的功利心而笑,这一点与享受音乐无关。除了这有限的笑容,影片只剩下唾沫横飞的谩骂侮辱和血溅鼓架的自虐报复,再没有一丁点儿的温情与快乐。

影片采用快速而错综的剪辑,加上对人物表情、鲜血、汗水、乐谱、乐器等诡谲的近景特写,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密集的鼓点中,以酷炫华丽的镜头感展现鼓手们的精湛技艺,呈现出一场无以伦比的视听盛宴。然而这一切全部笼罩在“不疯魔不成活”的极致疯狂中——“温吞就会造就庸人”“如果放弃了就不是天才”“没有什么比随便的赞美更害人的了”——所以,要成功就要忍受言语谩骂,要达到顶峰就要经历剥皮拆骨的训练,要成为团队核心就要精于掩饰算计。正如影片英文名Whiplash所传达的意思一样,鞭笞,鞭挞,鞭伐,这就是影片传递的成功学。人物饱胀的情绪就淹没在完美而精密的情节控制中,留待最后一刻爆发,这个话题让人沉重。

三、结 语

《爆裂鼓手》之所以大获好评,一定程度上源于它为励志片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新方向。这个琢玉成器、入魔飞升的故事不仅精彩在它一次次背离了人们对传统励志片的依赖与想象,还在于它所传达的并不迎合主流的艺术主张。片中人物所遇到的皆是现实生活中隐藏在暗处的真实,不管它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它依然反映了社会上某个角落里的某种现实。艺术的极致追求与灵魂的干净整洁是否能兼得?德艺双馨是不是每个挣扎在路上的普通人能企及的高度?当安德鲁在车祸中撞得浑身是血,还从车里爬出来坚持着赶去表演时;当他明知自己做不到,还在舞台上不甘心地挣扎时,这种穷途末路的自尊、这种灵魂深处的卑微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其实是每个人在某一刻可能会体会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片也有让人在现实中激灵醒来的励志效果。

当然,影片中人物的道德程度是值得批判的,基于这一点,导演有一个十分巧妙的设置:片中很多现场演出的桥段都刻意模糊了观众的存在,无论台上表现如何,镜头里很少出现观众的掌声。除了影片要刻意避免输出价值观这一目的外,还在于对于沉浸在自我狂热追求中的弗莱彻和安德鲁来说,他们的艺术追求本来就不打算迎合主流。他们这种孤注一掷的执著更加强化了反励志的主题。

猜你喜欢
安德鲁励志音乐
亲爱的安德鲁
亲爱的安德鲁
生活励志
“差钱”也演“励志”剧
守法模范安德鲁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