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洞频率》看时空穿越的叙事特点

2017-11-16 03:01刘力蕊
电影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电波弗兰克黑洞

刘力蕊

(冀中职业学院,河北 保定 073000)

《黑洞频率》是由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执导的一部时空穿越题材的科幻片。影片主人公约翰是一位36岁的美国警察,精明强干的他一直生活在童年丧父的阴影下,境况颇为不顺。一天,约翰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台老式无线电。在随意拨弄调频时,约翰结识了一位名叫弗兰克的年轻人。经过彻夜长谈,约翰发现弗兰克竟是自己年轻时代的父亲。原来太阳黑子爆发引发了时空错乱,使得这台老式无线电发出的电波穿越30年,让父子俩跨越生死,隔空对话。沉浸在重逢喜悦中的约翰利用电波成功地指导父亲火场逃生。可父亲的获救却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严重的变化是约翰的母亲竟死于几年前的一场连环杀人案。为了解救母亲、侦破悬案,约翰决定再次改变历史。他通过无线电继续指导父亲搜集破案线索,试图阻止凶案的发生。可是,母亲获救后,父亲却因曾出现在凶案现场而被怀疑为嫌疑犯。危急关头,神奇的无线电设备却遭到破坏,父子俩的对话被阻断,好在机警的弗兰克打伤了真正的杀人犯,突破了困境。而屏幕里的同一时刻,30年后的约翰也在遭遇同一杀人犯的袭击,千钧一发之际,年迈的弗兰克赶至现场,帮助儿子杀死了凶犯。父子联手,不仅成功改变了未来,还赢得了一家人的团聚。

一、时空穿越主题

时间,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奇妙话题。时间的倒转与穿梭、时间碎片的重组,这些一直是科幻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黑洞频率》的基本创意在于用一种媒介联系两个时间,让两条时间线偶尔交错又同时延伸。以屋子为原点,一台无线电发出的电波将1999年和1969年重叠起来,36岁的约翰和30年前年轻的父亲在同一个屋子里,坐在同一张桌子前展开对话。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主人公约翰并没有像普通穿越者一样获得身体穿梭的能力,他与父亲只能通过电波传递信息,让年轻的父亲在自己的时空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设定让穿越带来的优越感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完全依赖于有限的媒介,所以当媒介出现问题或受到不可知因素的影响时,就会带来许多变数,影片也由此悬念迭起。

作为一部科幻片,逻辑的完整性一直是评估影片的重要参数。本片没有采用同类作品中多元时空并存的思路,而是设想在同一时空中利用极光和太阳黑子引发的时间黑洞来即时改变未来。为了体现逻辑的完整性,影片在改变历史所带来的一系列关联变化上颇费了些心思。从大的说,约翰救了父亲,却因此失去了母亲;他想让父亲救母亲,却又让父亲陷入了谋杀指控。在约翰的帮助下,弗兰克每做出一点改变都会立刻泛生出不同的结果,事情越来越失控,观众被悬念吊足了胃口。从细节上,影片也不遗余力地反映着这些变化,比如,每次改变历史,照片里的人物就会发生变化,收藏的报纸也会出现不同内容,而且时隔30年,杀人真凶在被年轻的弗兰克击伤后,出现在成年约翰面前时已经失去一臂……不仅如此,这种变化还体现在人物的记忆和心理上。每一次改变历史后,约翰的脑中就会被新的记忆所覆盖,比如,当父亲火场逃生后,约翰的记忆里不再有童年丧父的情节,所以他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并组建幸福的小家庭;而同时,他的记忆中也多出了父亲因吸烟而致癌去世的画面。根据这一记忆,约翰再次通过电波劝诫父亲,而影片也通过父亲掐灭烟头这一镜头暗示历史再次改变,所以最后一幕中,年迈的父亲会在危急关头出现并击毙杀人犯救下儿子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因改变过去而改变未来”的桥段在科幻片中并不鲜见,其中诠释得最为成功的莫过于格里高利·霍布里特继《黑洞频率》后执导的另一部科幻片《蝴蝶效应》。在《蝴蝶效应》中,主人公每次重回过去改变历史只会招致更坏的结果,乃至最后走投无路只能重回母体杀死自己。与这种深沉悲观的宿命论不同,《黑洞频率》并没有在电波传递的前因后果上过多着力,也没有对改变历史应该付出的代价过多着墨,虽然也安排了几次命运大腾挪的桥段,但本片明显乐观温情得多。当然,一些观众也对本片中过于乐观的大团圆结局颇为诟病,他们坚持历史是严肃、不容更改的,一旦改变历史必将付出惨烈的代价,而这种代价正是对人类的不作为和无尽欲望的一种警示。不过显然,在《黑洞频率》中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意不在此,父子之间的感情戏和多种元素的杂糅显然夺取了观众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多层次主题,多线叙事

《黑洞频率》里融合了科幻、灾难、犯罪和情感等多种元素,所以很难以任何单一范畴的好莱坞类型片来界定本片。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似乎特别擅长处理这种杂糅了多种元素的跨界作品。不管是他的《一级恐惧》《哈特之战》,还是在本片中,观众很容易被悬念迭起的科幻、深重浩大的灾难场景、抽丝剥茧的犯罪与刑侦,以及温馨的父子亲情晃花了眼。

首先,科幻是全片的主线。与《星球大战》等炫技的硬科幻不同,影片没有使用多少炫目的高科技元素,就连电波穿越的基本科学幻想也仅仅通过新闻播报的方式一笔带过。然而,在科幻理念和想象力方面,本片也是不遑多让的。尽管主人公约翰凭借无线电这一神奇媒介能改变历史与未来,但这种能力不是万能的,事情也不一定完全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在父亲逃离火海的那场戏中,虽然约翰的提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能够火场逃生还是要以弗兰克矫健的身手和专业的职业素养为基础;此外,在无线电出现故障后,弗兰克也是靠自己的聪明机警摆脱了困境。不仅如此,改变历史还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构思其实也体现了将科幻想象与尊重事实与历史相统一的严谨态度。

其次,犯罪与刑侦是贯穿影片后半部分的一条副线,且与主线紧密相连。在观众们对影片的基本科幻框架了然于胸之后,影片后半部分转向惊险刺激的犯罪桥段。影片对犯罪类型的处理显得相当老辣——这是一个专挑同一职业女性来连续作案,而且还会将死者物件保留下来的变态杀手。在弗兰克本该殉职的那个晚上,约翰的母亲照常值班(原本她应该在替丈夫收殓),午夜12点,杀手在病床上醒来,锁定约翰的母亲作为新的作案对象,历史再次被改写,这才引出后来父亲帮儿子搜集证据,儿子指点父亲擒贼,两人联手断案的桥段。

另一个将科幻线与犯罪线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片段当数结尾高潮的一幕。在这一幕中,身处不同时空的父子俩同时遭遇同一个连环杀手的袭击,随着镜头的来回切换,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遭受着双重压迫,非常惊险刺激。弗兰克在与杀手搏斗的过程中听到儿子从无线电中传过来的声音,他因担心儿子的处境而分心,最终让歹徒受伤逃逸。此后,凶手在逃30年,弗兰克也与家人平静地生活了30年。当时间来到30年后儿子遇袭的那一天时,老弗兰克及时出现并击毙凶手。这一击应该是老弗兰克藏在内心30年不敢忘却的关键一枪吧!这种设置实在是巧妙至极,可谓将穿越与犯罪玩得出神入化。

除了这两条线外,影片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将父子情、母子情,以及对人类善良与正义的歌颂、对个人力量的崇尚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影片着意强调的重点。正如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所说的,片子“还是拍人的”。在刻画父子情和母子情方面,本片有一个天然助力,那就是在科幻设定中,主人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处于“失去父亲”或“失去母亲”的状态。为了突出父子情,强调父亲的存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影片交代了改变历史前约翰的生存状态,即,35岁的孤家寡人,工作不顺,女友离开,一直生活在童年丧父的阴影下。所以,当察觉到电波能够挽救父亲的生命时,约翰在那一刹那表现出的欣喜若狂让人动容。在之后与父亲的数次交谈中,也表现出了十足的依赖和渴慕。在表现母亲的影响方面,影片更是大手笔地制造了一起连环杀人案。为了反映失去母亲后约翰颓废的心理,影片亦花了一些笔墨来描绘他的拖拖拉拉、缺乏上进,以及过于宅、缺乏与女性交流经验的状态。综合起来看,影片很好地让观众感受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缺省了一部分爱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影片还带上了点伦理片的色彩。

整体而言,本片的叙事明了清晰,节奏把握得丝丝入扣,完全符合商业片的结构特点。编剧和导演之所以能够将科幻片的想象力与整个庞大的故事逻辑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对细节的刻画和对情感的铺陈。将以上两点做好的话,即使是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的荒谬故事,也会让观众信以为真。在细节的刻画上,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许多静态镜头都是意有所指的,如果不小心看漏了某处,就可能在下面某个环节上摸不着头脑,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照片的特写就起到了关键的衔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清晰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影片精妙的剪辑。在父子俩最后与歹徒搏斗的一幕中,两人间的镜头切换就做得精准到位。搏斗中,父子双双命悬一线,这是全片最大的悬念——父子俩会不会为篡改历史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一幕中,影片没有旁白,在仅仅依靠画面叙事的情况下,将时间的跳跃和情节的内在关联讲述得清楚明白,这的确是一件颇见功底的事情。

三、温情脉脉的叙事基调

能够将犯罪、灾难和科幻等冰冷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却不带给观众丝毫理性冰冷的感觉,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也是独到之处。一般而言,将多重因素放在一起如不善加处理就极易给人以眼花缭乱、顾此失彼的感觉。然而本片中每个元素都做到了极致,既短小精悍、点到即止,又妥帖自然。哪怕是犯罪、灾难这些个性强烈的刺激片段也没有带给人以突兀或锋芒之感,相反,影片中从头到尾都萦绕着一股说不出的温暖、舒适和柔软的感觉。

这首先得益于影片感人的大团圆结局。虽然过于明朗喜庆的结尾让人顿失开放性结局带来的意犹未尽的快感,但不得不承认,绝大部分观众对这个温情结局是喜闻乐见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蚀骨悲哀,观影过程中,人们极易带入自己的情感,看到激动处时,这种大团圆结局就像一株及时的救命草一样,让人在焦虑不安、百转千回之后享受如释重负的安详与坦然。

其次,在于贯穿全片的对亲情和家庭温暖的着力渲染。影片结束后,留在观众脑际的往往不是激烈的打斗场景或有趣的科幻理念,更多的应该是约翰一再挽回遗憾永不放弃的坚定与执着,以及他痛失亲人时流下的深情泪水和忧郁目光。最后一幕中,父亲救下儿子的那一刻所说的“我还在这里!”像一剂猛药注入人们心底,让人心潮澎湃、宁静欣喜。甚至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撇去情节或设定不谈,单是它饱满的情感就已经俘获人心,让人心生向往,愿意相信了。

猜你喜欢
电波弗兰克黑洞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HAYDON黑洞
The Speed of Light
瞌睡电波
5500万光年之外的“黑洞”,是如何被拍到的
黑洞什么样,有图有真相
弗兰克先生是个女的
“电波卫士”在行动
想进监狱的蒙弗兰克
黑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