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妞电影”看美国社会主流文化趋向

2017-11-16 03:01
电影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妞人性美爱情

苏 红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产品,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新近崛起的小妞电影,无论是故事内容的丰富性,还是精神价值的深刻性,其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都是不太相称的。前者实在渺小,后者太过庞大。然而,能够将二者黏合一起、相提并论的根本因素,还是小妞电影亟待挖掘的诸多特质。不必引入烦琐的理论来升华小妞电影丰富的知识内涵,只须了解小妞形象是美国年轻女性群体的代言,年轻女性追逐时尚美的内在驱动是引领美国消费文化变迁的主力。仅凭此两点,就已经分解出消费和时尚两大主流文化。再走进小妞电影内部,从其坚持独立人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能够彰显美国文化界一直强调的,个人奋斗与公共意识双管齐下的价值观。当然,一直被誉为思想“奔放”的美洲大陆,自然不能遗漏小妞群体“自我放纵”的人性魅力。

一、个人价值的体现

美国人尤其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能力证明的过程很容易被国人解读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继而将其上升到个人主义的高度。形成与东方“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文化冲突。不得不说,这是误解了自我价值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区别。自我价值的认定是美国主流文化之一,且不说《变形金刚》《蜘蛛侠》《蝙蝠侠》系列弘扬个人英雄题材的影片所极力赞扬的价值取向,即便是较为低调的小妞电影,也无处不在地肯定自我价值。

一方面,独立人格是美国小妞们不容动摇的根本。盘点系列小妞题材影片,女主角事业有成的形象遍布其中。如《流行教母》中的模特海伦·哈瑞思,《丑陋的真相》里的艾比,都是堪称绝世美女的代表,她们拥有魔鬼般的身材和漂亮的脸蛋,不过并没有因此陷入不思进取的沉沦中。哪怕是《风月俏佳人》中的薇薇安,也不是因为依赖男人的金钱而自甘堕落。美国小妞始终以独立的人格和事业有成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和首要目标,她们清晰地认识到,情感上只有做到人格独立,才不至于失去自我,继而掌握爱情主动权。事业上也只有能力过硬方可博得其他人心悦诚服的认同。探究背后的文化因子,个人主义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他不等于自私自利,也不是唯我独尊,与中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古言有相似点,而又更强调社会独立性。明白至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成年后,美国父母常会“狠心”地将子女推上社会的浪尖,让他们自主谋生。并非不顾及亲情,而是深受主流文化影响。

另一方面,肯定自我价值并非抛弃公共意识。一味地强调个人观念和追逐自我价值势必造成削弱公共意识,甚至“小国寡民”的局限性。包容性极强的美国文化,自然不至于跌入此陷阱。只消品味美国小妞电影中的团队精神和捐助意识,就能明白他们的公共理念是不亚于任何国家的。《丑陋的真相》中,为了艾比的爱情,同事麦克及其他好友全线出击,只为博得本不适合她的科林。或许故事较为老套,不过是一群人与一个人斗智斗勇的范例,与《速度与激情》《美国队长》之类为国家、地球生存而战的勇士们相比,确实卑微得可怜。然而其背后承载的精神和意识是不容低估的。与美国大学运转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校友捐赠的案例相似,麦克这类为朋友,贡献自己力量和个人爱情的事迹,虽不是一个系统,却贯穿着相同的捐助意识。更何况他们合作得如此天衣无缝。团队精神与个人奉献一直都是美国主流文化所积极倡导的价值观。

二、女性地位的转变

“小妞”的称呼虽然不带有贬义或轻视的色彩,但或多或少存在情感定性的判断,她们或许是灯红酒绿场所的舞伴,或许是商店的销售人员、公司底层端茶倒水的员工,总之,很难将其与严肃大气的场面直接关联。而其形象也多是妖娆妩媚、花枝招展、鲜艳动人的,不足与威武正直的成功人士相提并论。但是,这些“通俗之论”在美国小妞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被颠覆。

首先,社会地位的转变。诚然,美国小妞们还没有摆脱以往的诸多窠臼,但在工作领域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能够想到,执掌时尚界,拥有数万人生杀大权的是一位打扮高贵,不沾一丝烟火气的女性米兰达(《穿普拉达的女王》);也不会想到知名出版公司的高管,会是一位比男人更强势、气场更阴冷的女性Margaret(《假结婚》)。员工见之,叫苦连天。对手遇之,如临大敌。最令人惊诧的是《律政俏佳人》中的艾莉·伍兹,一头金发,身着粉衣,脚登红鞋,牵着宠物狗,混迹于法律专业学校。而学校里的其他人都是着装朴素暗淡,显得非常沉稳,毕竟他们都将走上严肃的法庭,面对人情冷暖最“黑暗”的场所。艾莉简直就是一朵“奇葩”。她的成功不是在讲述奇迹,而是证明女性权利地位的多元渗透。以上数位女性的成功都鲜明地揭示,小妞不是任人玩弄的花瓶,而是拥有不输于任何人的才能,只要她们努力,同样可以站在社会之巅。

其次,平等自由的落实。“小妞”社会地位的转变固然离不开她们自己的刻苦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自由平等观念的落实。在高唱平等权利的今天,不否认于诸多领域已经取得很大进步,然当真正触及自身利益时,很难做到“人格的尊重”。常常听到招聘工作时,有歧视女性的现象,也不止一次听说,婚姻选择须门当户对之类的劝告。这些都是小妞电影格外关注的焦点,其中以《风月俏佳人》最为典型。薇薇安本来是风月场所的妓女,出身十分卑微,麻雀变凤凰的童话很难降临到她身上,而导演盖瑞·马歇尔似乎就喜欢以此作为看点,谙熟电影宣传之道的他并没有将此故事落入俗套,而是诉诸更高层次的主流文化。当拥有大企业的爱德华·刘易斯向薇薇安表白时,她惊人地说出,不要因为我是妓女,就可以随便玩弄,要么付出你真心的爱和尊重,要么我们之间仅仅是钱色交易。出自红灯区小妞的自由平等宣言是多么薄弱,然而其震撼力不亚于马丁·路德·金在数万黑人面前的高声呐喊。小妞电影当然不足以与历史运动同日而语,然而由此审视美国主流文化的嬗变是绰绰有余的。

三、消费成为时尚

美国是消费大国,支撑其背后的消费观念及文化一直都是社会学家们乐此不疲积极追问探讨的主题。我们无意于全面阐释美国消费观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只是试图透过“小妞电影”,来窥探此主流文化在当代女性群体中的具体表现。

先说消费观念在影片中的呈现姿态。“小妞电影”的主角是引领美国当代潮流的年轻女性群体,无论是贡献的消费数额,还是被消费的对象,都直接代表了美国人的整体取向。几乎所有小妞电影的女主角都是“光鲜亮丽”地出场。亮丽的背后需要衣着、化妆品、首饰、鞋包、手机及其他各种生活用品的衬托,而这些都与消费文化紧密相关。且不说拥有《27套礼服》的珍,也不必举翻手即可搅动美国潮流的米兰达·普雷斯丽(《穿普拉达的女王》),最能直接展现消费文化的非《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莫属。女主角丽贝卡收入并不高,但她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是宁可倾家荡产、债台高垒的人。以东方人的观念来看,她很容易被扣上“败家”、不知勤俭,甚至不成熟等各种帽子,而西方人却有着诸多信条可以说服自己和他人必须消费。如“没有消费就没有发展”“只要喜欢,不买可惜”“买内衣可是女人的基本权利”等等。与东方的保守性相比,从各种不同性格的小妞身上,已然能够彰显美国消费文化的前沿性和现代性。

再说对时尚美的追逐。如果仅仅将西方消费观念局限在“前沿性”“现代性”等宏观特征之下,就实在低估了驱使美国女性疯狂购物的真正动力。就小妞电影而言,其最大的诱惑是对时尚的追逐。《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米兰达·普雷斯丽为何能够以“女王”的身份轻易决定无数摄影师、模特的未来,数万家服装店、生产公司的命脉,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指标?因为她对“时尚”有着常人不可比拟的敏感和准确的把握。须反思的是,如果没有女性消费者对她时尚审美的认同,没有她们的“慷慨解囊”,是不可能成就米兰达今天的地位的。在赞叹“女王”眼力过人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一切动力的源泉。因此,影片中小妞们的外部形象是足以反映美国主流消费文化和时尚观念的。

四、人性美的绽放

东方人通常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爱情和性方面是十分奔放的。20世纪末,中国电影中谈性色变。而在美国电影中,却细致刻画,显得十分“浓重”。由此,很容易粗率地得出西方思想开放等结论。其实,并不是开放与否的问题,而是文化观念的差异。美国人十分注重追求自我,不会因为某些不成文的教条式准则而违背内心的渴望。继续深挖,放纵自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性美的绽放?

第一,自我身心的放纵。盘点美国小妞电影的情节,几乎每部都有女性为心底的欲望而奋不顾身的相关叙述。如《女人们》中克瑞斯托·艾伦宁愿背叛好友玛丽,也要得到自己所爱;《假结婚》中玛格丽特对权利霸占的迷恋;《风月俏佳人》里灰姑娘薇薇安与王子爱德华的结合,不可否认有机关算尽的欲擒故纵。更直接的还有《欲望都市》中凯莉、萨曼莎、夏洛特、米兰达四位女性,已经年过半百,却每日浓妆淡抹,既不掩饰自己对性的渴望,也确实积极地付诸行动,且毫不避讳性与爱情的冲突。理解这类小妞,是需要走进美国追求自我的主流文化当中的。小妞们对身心的放纵有系列的理论根据,近者有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的影响,抑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乃至生命健康科学都明确提出,过度压抑欲望只会令人更加抑郁。远者则是清教徒文化的根深蒂固。因此,小妞电影中女性的放纵行为,反映的是美国人更健康、快乐的生活理想。

第二,人性美的绽放。将身心放纵归于理想生活的同时,不妨再放大“爱情”元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管是一夜情,还是性伴侣,都不可能做到“只性不爱”,哪怕是短暂的“兴趣”,也存在情感的合法性。《爱情无线牵》中的艾玛具备一切西方女性的优点,如工作认真负责,是医院的顶梁柱;朋友之间和睦仗义,是大家公认的好伙伴;对待父母孝顺有加,是邻里乡亲嘴上的好女儿。然而,她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爱情,与此激烈冲突的又是对性的需求。当她向亚当提出“只性不爱”的要求时,观众自然将其归入《欲望都市》中四位女性的范畴。须指出的是,不是艾玛不想爱,而是怕对亚当造成无谓的伤害,其动机如此善良纯真,折射出的是人性美的光环,而不只是生物本能的需要。人性美在小妞电影中随处可见,《律政俏佳人》中艾莉为了爱情选择自己根本不适合的法律专业;《西雅图未眠夜》中安妮本可以和自己的未婚夫平静生活,却抵挡不住内心的怜悯和真正的爱情,而对远在西部的萨姆牵肠挂肚。凡此,皆是美国小妞人性美的闪光点,推而广之,很容易与美国爱情至上、乐于助人等普世文化相勾连。

综上所述,小妞电影确实可以透视出美国主流文化的趋向特征,须提醒的是,引入主流文化论题不是将二者牵强附会地拉扯起来,而是为了彰显一直以来小妞电影被忽视的深刻内涵和精神价值。这些极具典型性的小妞个案,是值得花功夫拿出来单独考量的。

猜你喜欢
小妞人性美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养自己的娃,让别人去说吧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养自己的娃,让别人去说吧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黄黑皮小妞时髦大反攻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