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洲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近代中国电影业界在十四年抗战中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部分电影杂志,刊登了一些抗战歌曲,包括军歌作品,或者以新闻形式记录当时文艺人士的爱国行动,宣传了保家卫国的思想。电影艺术以故事和歌曲的形式传播了抗日思想,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电影中的军歌尤为珍贵,通过这一艺术形式,促进了军歌在人民大众中更为广泛地传唱,激励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侮,鼓舞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成为永恒的精神经典。
中国第一份正式的电影杂志是出版于1921年的《影戏杂志》,1933年到1935年期间,电影杂志数量增长较快,截止到1949年,国内共六七百种电影刊物,①但是目前能见到的原始文本较少,从十四年抗战期间的电影杂志来看,保存至今的大约是以前的二十分之一。②尽管如此,我们也能从有限的刊物中发现编者与作者的爱国热情,他们的宣传主要有以下两种:
例如,《电影·演剧年》的1935年卷第1期刊登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国电影(上海)》1937年第1卷第7期发表《以芦沟桥作题材:写剧本和歌曲》,文章报道了冼星海谱曲、塞克作词的《保卫卢沟桥》;另有一些电影杂志也刊登了历史故事中的军歌,例如电影《木兰从军》的插曲、电影《海国英雄插曲》“郑成功之歌”以及以薛平贵为题材的戏曲唱段等。当然,电影杂志不只是刊登抗日军歌作品,亦有其他的鼓舞抗日的歌曲与评论。
例如,《中国电影(上海)》1937年第1卷第8期刊登的文章,标题为《大公赈灾联合公演,“国防歌曲播音同志会”唱出雄歌六支,一支支悲壮热烈!“上海剧社”蚂蚁剧社等演出名剧五阕,多半是救亡抗敌!》,文章记载国防歌曲播音同志会和剧社演唱的歌曲有救灾歌、拉犁歌、热血歌、船夫曲、空军歌等;《电声(上海)》1937年第6卷第5期的文章,题名《持劳师之旗,赴国防前线,高唱救国军歌,兴奋至于泪下,陈波儿在平掀起了爱国热情,得宋哲元将军之助,二十日出发赴绥,拟演剧本三个,已交秦德纯市长审查》,文章记载中国学院女生开同乐会,陈波儿等人高唱《救国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扣动心弦,以致流泪。陈波儿等人发动民众参加赴绥远抗日前线的慰问演出,积极报名参加的团员以清华、燕京大学生居多,向市长呈送审查的剧本有《放下你的鞭子》等作品。陈波儿从事左翼戏剧活动,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电影处女作《青春线》,后与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获得好评。1937年8月,她在南京由李克农、叶剑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电影杂志不仅记载中国的抗战军歌,也有美国反法西斯的军歌,例如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美国军方邀请作曲家欧文柏林制作新的军歌。1942年7月4日,正值美国国庆日,欧文·柏林新作歌舞剧《从军歌》(ThisIstheArmy),在纽约百老汇第一次演出,掌声雷动,观众一直不肯散去。上述史实,《今日电影》1944年第36期曾刊登文章有过较为详细的介绍,文章标题为《从军歌的制曲家欧文·柏林》,作者署名碧薇。文中指出无数美国青年在欧文·柏林的歌曲感召下积极入伍,已有华纳影片公司将《从军歌》摄成五彩影片,即将在光明大戏院演出。欧文·柏林是美国建国以来最知名且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二战”期间,他写作以军队为背景的歌舞剧(ThisIstheArmy)尤为经典。这出戏在美国各大城市及欧、非、澳、南太平洋各军事基地巡回演出,名气相当大。《今日电影》1944年第36期还曾经发表《从军歌全部收入都捐献美国陆军》的消息。电影期刊《星华》杂志于1937年第2卷第15期刊登余公英的文章《北平实行地方检查:起因于看电影的观众大唱救亡歌》,文章介绍北平观众在看电影前因唱军歌与救亡曲,而被当局以妨碍场内秩序的罪名,严予取缔。北平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后被日军占领,此后8年在日军的控制下,这则新闻反映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爱国精神。
从现存杂志来看,与同时期其他类型杂志上大量发表军歌作品相比,电影杂志发表军歌或刊登相关新闻并不算多。作为一种兴起时间不久、依靠最新科技支撑的艺术,电影主要流行于城市,尤其以上海为重要基地,电影杂志以刊登剧本、报道电影与明星为主要内容,在办刊地域上也以上海等城市为主。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中国上海及其他一些大城市沦陷,这些都造成了电影杂志和电影在宣传抗日上受到局限。
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中,艺术家们创作出了70多部优秀的影片,例如《渔光曲》《新女性》《大路》《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迷途的羔羊》《夜半歌声》《壮志凌云》《狼山喋血记》等。中共电影小组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虽然仅生存了不到两年,却拍摄出《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4部很有影响的影片。1938年初,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并发表宣言,出版《抗敌电影》月刊,原来的汉口摄影场扩充为“中国电影制片厂”,这个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制片厂,在武汉沦陷前的半年多时间里,先后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以上电影的很多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为当代人淡忘,然而,这些电影中的歌曲尤其是军歌,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绵延流传,为今人所喜爱。很多军歌有着国际影响,意义深远。
1933年春,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奉命防守喜峰口,拉开了长城抗日的序幕。上海职员孙培元(笔名麦新)特意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歌不仅在二十九军等部队中传唱,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传唱过程中上海群众将曲调与歌词稍作变动,麦新采纳了大家的改动意见。③1937年《大刀进行曲》成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歌曲的传唱与改动最能说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将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抗日义勇军作为榜样,歌词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团结以及气贯长虹、广阔豪迈的家国情怀。十四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前嫌,携手合作,共赴国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感于1937年淞沪保卫战中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痛击日军,1938年7月,阳翰签、应云卫创作影片《八百壮士》,夏之秋为电影《八百壮士》谱写主题曲《歌八百壮士》,桂涛声作词。抗战期间夏之秋等文艺家们在南洋演出时,《义勇军进行曲》《歌八百壮士》等歌曲,《放下你的鞭子》《扬子江暴风雨》等剧目,受到了热烈欢迎,演出全部收入捐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这种崇高精神铸成了我们的国魂,高高飘扬在四行仓库上方的国旗正如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高扬,随风涤荡着百年间饱受屈辱的中国人心,振奋着中华儿女的精神。歌曲鼓舞了必胜的信念,以多次重复的“中国不会亡”强化着这种意识,反映了中国人伟大的民族意志与抗敌信念。
1937年,贺绿汀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临汾一带创作出《游击队歌》(词曲作者均为贺绿汀),1937年春,在山西临汾刘庄由作者亲自指挥首演,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任弼时等高级将领对此高度评价,刚在平型关打了胜仗的685团团长杨得志专门邀请贺绿汀到驻地教唱。之后不久,《游击队歌》在《自由中国》与《战歌》杂志刊出。1940年,电影《青年中国》以《游击队歌》作为插曲。
这首歌曲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员英勇、团结,虽然生活物资与军事物资匮乏,但是机智英勇的游击队员在不断战胜敌人的过程中获得有利的资源,歌词最后表现了保卫每一寸国土,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游击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将游击队员比喻为高山深林中的飞行军,作者对游击战分散、集中和转移的灵活性做了诗意的叙事,表现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与浪漫的英雄主义豪情。
《毕业歌》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聂耳谱曲、田汉作词。《桃李劫》1934年出品,是中国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电影。《毕业歌》鼓舞学生从军,“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歌曲诉说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谱曲、田汉作词,《风云儿女》于1935年由上海电通公司拍摄出品。电影中的诗人辛白华从阿风主演《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好友梁质夫牺牲的事件中感受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从而舍弃悠闲的生活,奔赴抗日前线。辛白华曾自己创作长诗《万里长城》,这最后一节便是片尾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之一。抗战中,美联社记者爱泼斯坦曾在他的抗战报道集《人民之战》中专列一章介绍中国的抗敌歌曲,尤其是《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文中记叙从前线到大城市,从城市到最遥远的乡村,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首歌,都会唱,并指出“它的曲调,它的字句,是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迸裂出来的,是从中国屈服时期的黑暗现实中爆发出来的”④。
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先是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是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史实。“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急切强有力的音符传达了无比坚定的抗敌意志。“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词反映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类似的唱词在1937年老电影《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中有所表现,《四季歌》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周璇原唱:“冬季到来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筑出长城长,侬愿做当年小孟姜。”周璇的歌声代表了遭受敌人入侵时底层民众不甘屈辱的呼声,十四年抗战中这种表现抗日思想的抒情歌曲很多,但是军歌更为直接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在国难时抗御外侮的精神气质。十四年抗日战争中,是千千万万爱国将士与广大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反抗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浴血重生,凤凰涅槃,从而焕发新的活力与伟大的生命力。
以上军歌的创作均以时事为创作素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意义在于鼓舞抗日救国,唤醒各阶层民众参与战斗,激发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军歌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代表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以上军歌在当时已经是流行歌曲,在后世已成为经典,必将代代传承。
注释:
① 谢其章:《被人遗忘的民国电影刊物》,《书屋》,2005年第4期。
② 2013年5月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主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收民国时期20年代至40年代的主流电影期刊73种,抗战十四年期间的电影期刊约有30种,上海图书馆是收藏民国期刊报纸杂志的重镇,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收藏的系统、丰富而享誉海内外。这套书是当前能见到的最丰富的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③ 孟波、乔书田:《音乐爱好者》,节选自《麦新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④ [波兰]爱泼斯坦:《抵抗之歌》,选自《人民之战》(第二章),刘涟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