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颖
甘当绿叶托红花
——我演锡剧配角
■周慧颖
又颠簸在去演出的大客车上,我无暇欣赏窗外的景色,也无暇顾及车厢内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微闭着双眼,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练功厅的基本功训练和学戏情形,舞台上演出的一个个剧目和角色仿佛就像一出出折子戏在眼前浮现,就像一段段唱腔在耳边回荡。
少年时代的我怀揣着一个演员梦,那时的我非常喜爱唱歌和跳舞,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常常会赢来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只要听到哪里有剧团来演出,我总是千方百计去观看,一次次看着台上那精彩的演出,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到剧情之中,痴痴地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同喜同悲,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尤其是戏里悦耳的唱腔慢慢吸引了我、迷住了我,美轮美奂的戏服也深深吸引着我。我跟着广播和录音机里的节目学唱,慢慢地会哼上几句比较流行的唱段,如锡剧的《珍珠塔》和《双推磨》,渐渐地我在心中升腾起长大后要做一个专业演员的愿望。终于在1981年,我被来学校选拨演员的老师选中,经过层层筛选、考核,被艺校录取,毅然跨入了无锡市艺术学校专修锡剧表演,立志争做一名好演员。在艺校的四年里,我不怕苦不怕难,勤学苦练,以汗水和疼痛体会到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名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临毕业时,老师为我们辅导排练了许多戏,如《珍珠塔》《双推磨》《红灯记》《六离门》等,我在《珍珠塔》中既扮演陈翠娥又扮演方母,在《双推磨》中扮演苏小娥,在《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六离门》中扮演老夫人。对于老师这样的角色安排,我心里很纳闷,花旦与老旦戏,行当跨度大,很难适应,而自己又是一个刚学戏的学员,完全没有能力去把握。于是我虚心去向老师请教,方知老师的良苦用心,原来他们想让我尝试一些落差大、行当跨度大的角色,让我能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在不同的行当交叉中去学习,同时也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我主攻行当进行定位。于是,我将老师的苦心化作十分的用心去认真排练,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到排练中,化到我所扮演的角色上。
戏校毕业后,我来到无锡市锡剧院,从一个课堂上、练功场上的学员转身成为舞台上的一名演员,少年的演员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以前是一位在台下看戏的观众,如今可以在舞台上为自己所敬仰的老师去跑龙套当绿叶,顿时一种融入其中的感同身受油然心中,真是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看着老师们的表演,我十分佩服和羡慕。从观众到演员的转身虽绚丽,可身上的功夫却捉襟见肘,哪怕是跑龙套,也觉得不那么自如,与老师们一比差距大着呢,这时方觉戏校的学习还仅仅是一名演员的一个小小的起步,离一名能自由驾驭舞台的合格演员还有很远的距离。从此我便暗下决心,首先争做一名合格的龙套演员,从圆场起步,练基本功,从在舞台上的站相着力,做到举手投足规范准确,精气神凝心屏气不松弛,迈开成为好演员的第一步。不久,领导安排我饰演《双推磨》的苏小娥一角,当时的我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有角色演了,忐忑的是怕自己演不好,演角色对于一个新演员的诱惑力让我战胜了忐忑不安的后怕。尽管对于这个戏的主要情节、唱段和说白是熟悉的,但是我仍然认真地从理解苏小娥这个人物的角度去读剧本、练唱腔,捋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逻辑性。即便如此,一上排练厅还是有些手足无措,不知怎么举手投足,比如挑水,其实生活中我也曾挑过水,但是没有水桶和扁担的虚拟表演,我简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怎么表演。见此,老师不厌其烦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分解开来耐心示范教我,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模仿下来,然后再将其连贯起来按着节奏有板有眼地表演。老师又启发我,舞台上的挑水动作既是生活的再现,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生活中挑水来演,要加以戏曲化的提炼,要有形式美。作为一名观众看苏小娥这个角色觉得很感动和迷恋,作为一位学员看老师表演得真实又有美感,而当自己去体验这个角色时感觉却很难。刚毕业时,觉得四年学戏不易,充满了做一个好演员的理想,可是踏上舞台跑龙套演角色,切身感觉到当一名演员很难很难,深深体会到了演员尤其是成为优秀演员需要付出的艰辛,才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份量。从此,我更加勤奋地在排练厅洒汗水,在舞台旁多看老师的演出,在排练中虚心学习老师们如何塑造人物。
九十年代中期,在戏曲纷纷触“电”的浪潮中,我参加了锡剧经典剧目《珍珠塔》戏曲电视剧的拍摄,在剧中饰演一位官宦人家的夫人。刚接到任务时想想自己在舞台上演了十多年《珍珠塔》中的夫人,再加上其它剧目类似角色的实践,演好这个角色还不是“三个手指捏着田螺——笃定”,可是,拍电视剧,不像演出那样一幕一幕顺着演,需拆散了分镜头拍,没有顺着演的连贯性后,我的表演一时既不在角色里也不在戏里,被导演一次一次重来,脸上有点挂不住,只能红红脸,吐吐舌头重来。好在我比较虚心也听得进难听的话,不厌其烦地按照导演的要求一遍一遍重来,直到导演满意为止,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刻薄的夫人形象。虽然是个小角色,但我对于舞台表演与电视表演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增长了一些表演知识。
作为一个演员,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演许多许多不同的角色,我的目标是《珍珠塔》的方母,因为《珍珠塔》是我院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再综合本人的各种条件,觉得自己比较适合演这个角色,虽然在全剧中只有两场戏,但是苦难、柔弱、委屈,明理、正气于一身,落难于庵堂的贫妇虽落魄但骨子里不失相国夫人的高贵,这个角色的不凡经历让演员有琢磨、领会、表演的空间,也历练了表演功力,且行当清晰对于自己戏路的定位有益,能明确自己专业上的主攻方向,这个角色演过的演员也比较多,这对于我来说学有目标,又几乎天天演出,学习的机会又多,这些有利的因素都帮助我演好了这个角色。
从事锡剧职业已三十多年了,当演员的初期赶上了戏曲演出的鼎盛期,一年四季,除了农忙和寒暑两季的演出淡期,常年巡回演出于城乡舞台,常常演了夜场,还要加演日场,那时虽然有点苦,还有点离家的乡愁,但看到那么多观众爱看戏,观众待我们那么客气,心里充满了当一名演员自豪和荣耀。我参与了《二泉映月》新版《珍珠塔》《江南雨》《青蛇》《蘩漪》《锡商》等原创剧目的创排,不同时期的剧目创作有着不同的艺术改革创新探索,大家对于剧目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反复修改加工提高的钉钉子精神给了我许多艺术上的启示。并两度赴京汇报演出,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全国地方戏曲(北方片)展演以及省市重大艺术赛,大家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以最佳的舞台呈现,争创优异成绩、勇夺一流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激励着我在本职岗位上,为剧目的完美,为演出的精彩甘当一片绿叶,发挥好一颗螺丝钉的作用。我渐渐懂得要做好一名演员,塑造好每一个角色,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学戏早、学历教育程度低的戏曲演员来说,提升文化水平尤为重要和迫切。所以,自觉花时间读文艺作品,补文化课,不断充实自己、认真提升自己。无论在演出的一线还是在为艺术生产服务的岗位上,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演员,以演员职业为荣,恪守职业道德,认认真真演好每一场戏,今后我仍将无怨无悔为锡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