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1)
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应用
陈 平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1)
肢体语言不仅是台词表演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烘托戏剧情节,并使角色刻画更加立体生动。本文通过分析肢体语言对戏剧表演的重要性,阐释了戏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主要特点,并就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应用及鉴赏途径,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肢体语言;戏剧表演;应用
毫无疑问,戏剧表演是听觉与视觉充分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没有任何一种戏剧表演仅仅依靠单一的台词表现就能带给观众立体、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戏剧表演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是极其自然而且必不可少的。
肢体语言对戏剧表演的重要性,在于其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动作让相对固定的台词有了更加丰厚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让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有了更多的内涵。同时,通过演员肢体动作的补充展示,其刻画的角色性格更加立体。
台词是提前预设好的内容,而肢体动作则是临场发挥,是更加真实的角色内心情感的流露,较口头语言更加真实、灵动,富有生命力。观众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而更加能够对舞台上的角色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认同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剧情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生活化是戏剧表演的主要特点之一。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的就是艺术表演过程中必须存在且需出现一定比例的生活场景或内容。举例来说,传统戏剧表演中,舞台上通常只有几件简单的桌椅代表家具,也就不可能具体出现诸如门窗或楼梯等室内陈设。而在不少戏剧剧目里,开关门窗、上下楼梯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逢到此时,就需要演员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无实物表演。比如开门时,演员往往会先舒展双臂,然后再缓缓向胸前合拢双臂,掌心向外,以一个轻推的动作结尾。又如上楼,演员需要轻轻提起衣裙,微微低头,再以小碎步徐徐前行,由此表现角色上楼时的身体动作等。
隐喻化和镜头化则是戏剧表演的另外两个主要特点。所谓隐喻就是演员借助肢体语言无声地表现出内心情绪。比如京剧《拾玉镯》,女主角开门后发现了地上的玉镯,随即出现了以手掩口、左右张望、弯腰曲膝、拾起玉镯、仔细打量等一系列肢体动作,再结合抬眉、瞪眼、张口、欢笑等面部表情,生动表达了女主角见到玉镯后惊诧、欣喜,又怕被别人看见、小心又匆忙、开怀一笑等复杂的情绪转变过程。
镜头化则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无论运动轨迹还是体位展示都需遵从为观众带来最佳视角的原则。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实体的镜头,演员都要假定观众是透过镜头进行戏剧欣赏,故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充分照顾到观众的审美需要,为观众提供最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戏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应用需要紧密接合剧目主题,并以角色的行为为依据,同时根据角色性格进行动作设计。比如京剧中有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表演,主题就是表现萧何为了将负气离开的韩信追回,不顾年老体弱,在月夜一路奔跑的过程。因此演员在这一场景中不能再延续萧何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常见的稳重端庄、从容不迫,而是需要挽袖、撩袍、踉踉跄跄,甚至摇头晃脑,为的是表现这个角色在紧要关头一反常态、心急如焚。
不同戏剧剧目或场景,一般都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表演者的肢体语言需要紧紧围绕这个特定主题展开。为了达到最直观表现的目的,演员的肢体动作一般需要直接、客观表现出来,在真实还原的同时兼顾艺术美感。
而萧何追赶韩信的路途中既有相对平坦的路面,也有比较崎岖的坡道,甚至是楼梯台阶,因此,演员先是大步流星跨步行走,之后行走频率越来越快,逐渐转为细碎小步,由于速度过快而出现跌跌撞撞几欲扑到在地的肢体状态。这就是根据萧何这一角色在月夜下赶路的舞台再现。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一般需要对角色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浓缩或夸张。比如,现实生活中一段长距离追逐,搬上舞台后往往就需要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实现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极限,甚至失控等过程。同时,伴随四肢动作的摇头、喘息等也会在舞台上更加程式化地表现出来。这一过程既要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举止,又需要适度的艺术提炼,从而让舞台上的表演既真实又富于艺术表现力,具有趣味性和美学性。
同时,由于萧何追赶韩信并非一时起意,而是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故而这一角色性格十分坚定。演员的动作表现过程则是先慢后快,待速度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表现出摇晃跌倒的动作,随后又会奋力爬起,虽然略有失去平衡之感,却依然奋力不停。这一系列的肢体语言都是在表现萧何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为了追回一个栋梁之材而甘愿舍命的角色性格。
在戏剧表演中,角色往往会展现一种主体性格,故演员的肢体语言需要有所侧重,突出这个适时出现的性格特点。在设计肢体动作时,不仅要逼真和生活化,让角色栩栩如生,同时,出于舞台表现的效果要求,肢体语言的设计常常需要比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更加突出或符号化,也就是让角色在特定场景中的特定性格更加典型、鲜明,从而让角色性格更加具有艺术吸引力,并产生足够的艺术魅力。
(一)从技术层面鉴赏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虽然是舞台艺术表演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但在一定程度上,戏剧中的肢体语言其实也是人体运动形式的组成部分。而人体运动形式涉及到力量、速度、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方面,因此,鉴赏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从技术层面来讲也是在考量这部分的表现力。
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采茶戏为例,“三道弯”就是演员表现人体力量、速度、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最直接的动作。采茶戏中,男性演员一般扮演茶公、茶童等角色,常见的肢体语言就是“矮子步”,即需要曲膝微蹲进行表演,这不仅要求演员下肢力量强劲,且在边唱边跳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小跳、旋转、快步走等诸多表演,这就要求男演员的肢体动作有足够的力量和速度。而对女演员来说,由于时常需要有“踏步转”“十字步”等舞蹈动作展现角色天真、活泼的性格,还要手拿彩扇,或轻挥或疾舞,因此女演员需要有高超的平衡力与肢体协调能力,并在多人表演中保持良好的灵活性。
(二)从艺术层面鉴赏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戏剧作为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是第一要旨。因此戏剧表演中应用肢体语言的核心目的就是审美。仍以采茶戏为例,无论男女演员采取何种舞步或姿态,都需要充分表现出男性的阳刚、幽默,以及女性的温婉、婀娜等艺术美感。不仅要在个体人物表现上具备强烈的艺术观赏性,在整个画面、场景、情节等方面也不能脱离了对美的烘托与展示。
[1]池婷婷.戏剧表演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J].戏剧之家,2015,(20):33.
[2]钟美琳.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J].戏剧之家,2015,(20):16.
[3]杨洋.浅谈在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重要地位[J].文学教育(中),2014,(02):91.
[4]张卿.浅析影视表演中的肢体语言[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3):85.
J812
A
1007-0125(2017)15-0010-02
陈 平(1984-),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学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