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波
城市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网络热点
□顾 波
舆论引导是媒体的重要职责。新的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正确应对网络热点是其进行正确地舆论引导的关键,方法是在研判环节,编辑、记者要从网络热点中,根据新闻价值、本地关联度、拍摄采访可行性、节目定位等因素,初步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在介入环节,编辑、记者要以“全媒体”视角,对报道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在引导环节,编辑、记者必须牢记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牢牢坚持正确导向。
舆论引导 网络热点 研判 介入
互联网时代,许多引发关注的热点,往往不是出自报纸的头版、电视的头条,而源于微博上的几句话、朋友圈里的几张图。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议题设置上的垄断地位遭到极大挑战。城市台新闻节目作为主流、权威的媒体平台,如果对网络上的舆情热点(尤其是涉及本地的热点)无动于衷、不闻不问,显然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但一哄而上、盲目跟风也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造成导向的偏差。城市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热点?
一、在研判环节,编辑、记者要从网络热点中,根据新闻价值、本地关联度、拍摄采访可行性、节目定位等因素,初步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
以笔者供职的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为例。时政类的《宁波新闻》会选择如“行政区划调整”“购房新政出台”等具有全局性影响、政策性较强的题材,民生类的《看看看》则会选择消费维权、好人好事、网络慈善等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线索和题材,在过去往往被新闻单位各个条口的记者、通讯员网络、热线电话在一定程度上 “垄断”,采编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掌握报道的节奏,决定报道的主次、先后,甚至做淡化处理。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微博、微信平台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热点问题往往一触即发,迅速扩散,不由得你不跟进。可以说,在“报不报”的问题上,传统媒体的主导权被大大削弱,新闻工作者只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怎么报”上下工夫。
网络热点纷繁复杂,真假莫辨。编辑记者在研判阶段,首先要辨真假,对于通过个人账号、非认证账号曝出的“猛料”,如突发事件、政策调整变化等信息,要通过媒体自身掌握的信息渠道,向权威部门求证。若是谣言,一方面通过节目辟谣,另一方面向网络平台举报。其次是明是非。在一些维权类的热点中,曝料者为吸引舆论关注,往往夸大事实,隐瞒对自身不利的情节。记者编辑要切忌先入为主,预设立场,在正式采访前提前做好功课,充分了解当事各方诉求,征询第三方专家意见,防止报道被“反转”。第三,对一些全国性的网络热点,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找准“落地”的角度。在杭州G20峰会期间,相关信息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作为邻居的宁波如何“蹭热点”?《宁波新闻》节目抓住了“G20峰会元首制定用笔”是由宁波企业贝发集团生产的这一线索,播发了《贝发回应总理之问:从小笔头看“高端制造”》的报道,在线下和线上都引发了强烈的反映。
二、在介入环节,编辑、记者要以“全媒体”视角,对报道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首先在介入方式上,要充分利用节目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APP等平台,追踪热点事件的最新进展,展示记者采访报道的过程,使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传统的电视新闻生产“外拍——写稿——编辑——播出”的生产流程,在时效性无法与“随拍随发”的网媒匹敌。单条的稿件质量再高,也容易淹没在“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在网络时代,城市台应以新闻节目为依托,全媒体协同发力,使报道摆脱播出时间、节目时长的限制,使受众能够通过各个平台,始终保持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2016年10月18日至10月28日,宁波广电集团组织策划了“知行合一·重走(王)阳明路”大型采访活动。根据该活动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大的特点,报道组发挥全媒体平台的合力,《宁波新闻》团队做精、做深当天寻访路上的主题报道;点看宁波(宁波广电集团APP)团队则对行进采访进程进行全程(手机)网络直播,并与网民实时交流互动;广电网团队则通过网站、微博,在各个节点发布短小精悍的图文、短视频;后方编辑团队则综合、整理当天的报道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推送。全媒体矩阵的联动,使得整个活动直接受众突破2千万人次,通过二次、三次传播,活动知晓人群超过1亿人次,有效地传播了阳明文化。除了上述的大型跨媒体采访活动,《看看看》节目在日常节目中,选取网民关注度较高的“宁波籍奥运冠军载誉归乡”等题材,除了常规性报道,还引入“秒拍”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模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浸入式”报道,使得观众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而不仅仅是观望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其次,在介入的时机上,网络热点在传播过程中,随着各方信息的补充、叠加,剧情走向往往出人意料,甚至发生“反转”。在“辟谣求证”类报道中,记者要和网络谣言赛跑,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舆情进一步发酵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记者在介入热点的过程中,往往自身也成为热点的一部分。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理性客观、秉持公心,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消费维权、邻里纠纷等报道中,不能为了追求画面“好看”,有意挑动情绪、激化矛盾。
三、在引导环节,编辑、记者必须牢记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牢牢坚持正确导向。
新闻工作者对网络热点,“追”是专业本能,而“引”则是职责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在传媒格局和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主流新闻节目更应在众声喧哗之中唱响主旋律,在众说纷纭中弘扬正能量。
具体到城市台新闻节目的实践中,首先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盲目追求点击率,不做“标题党”。切忌在没有经过实地采访调查,就以“求证”“求辟谣”的方式抢发新闻,变相地助长谣言的传播;对争议事实的报道要全面客观,不断章取义、裁剪事实、刻意放大单方面的声音。对于网络中 “你弱你有理”“无商不奸”“都是体制的错”等思维定势和错误倾向要有清醒认识,做到不盲从、不迎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报道。
其次,在对热点的报道中,有事实更要有观点,既接地气,又有高度,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避免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在2016年的“双十一”的报道策划中,《宁波新闻》《看看看》两档节目没有一味渲染炒作“败家”“剁手”等消费场景。《宁波新闻》从电商产业发展角度切入,记者蹲点电商企业客服、仓储工作现场,展现互联网对传统商贸业带来的深刻变化;《看看看》则从民生角度入手,直面网络售假、刷单炒信等网购痛点,提醒消费者理性购物,并对投诉途径、政府部门监管措施做了详尽的介绍,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第三,对于网络热点的报道,在表现形式、行文风格上要生动活泼,贴近网络语境,但对于流行的“网言网语”要充分了解其来源、内涵后,正确、审慎地加以使用。对于物化女性、男性的“白富美”“高富帅”等称谓;有色情暗示的“来一发”“约不约”;有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色彩的 “凤凰男”“绿茶婊”“蓝瘦”(难受)、“香菇”(想哭)、“没 sei”(东北话,意即 “没准儿”)等滥用谐音、中文和字母混用的不规范的词汇和表述方式,就不应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最后,在一些摘编类的新闻节目中,编辑为提高可看性,喜欢引用一些网络热门视频。但许多热门视频往往来源复杂、真假难辨(有的“实拍”视频,其实是“摆拍”或取自影视片段),且画面和描述文字不相符(视频标注发生在A地的事件,其实发生在B地)。编辑在没有确认其来源和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不能搞“拿来主义”,以免出现报道失实和导向偏差,损害媒体公信力。
互联网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新闻工作者在关注热点、回应群众关切的同时,更要保持定力,发挥专业优势,深入采访调查,厘清事实全貌,深刻解读热点,真正承担起“坚守国家舆论阵地”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
栏目责编:陈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