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传播视角下不同类型电视媒介事件的呈现与功能

2017-11-16 00:06赵冰清
声屏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仪式媒介

□ 赵冰清

仪式传播视角下不同类型电视媒介事件的呈现与功能

□ 赵冰清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仪式传播 电视媒介事件 媒介符号

仪式作为有明确目标的一系列有序活动,可以通过强调其程序来营造仪式氛围,达成目的。仪式化的电视媒介事件本质上也是一种通过各种符号交流系统来进行社会沟通互动的象征仪式和文化传播活动。伴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电视依托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传播社会庆典与仪式的主阵地,媒介事件与电视的联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传播效果更加震撼人心。所传递的社会核心价值和带来的神圣仪式体验感,对构建健康和谐社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仪式传播视角下考察我国不同类型电视媒介事件的呈现方式与其功能作用,探寻更加具有仪式性和传播效果的媒介事件电视传播方式,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笔者选取三种不同类型中最为典型且直播时间较近的三场电视媒介事件,从电视媒介符号系统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类型电视媒介事件如何呈现,通过呈现的画面和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意蕴与精神,从而激发起全国各地的人们自发参与这一仪式。

文化仪式类:民族凝聚与文化传承

除夕夜,20点的钟声敲响,央视1号演播大厅里的开场歌舞准时开始,仪式就此开始。而身处全球各地的观众,无论是在现场抑或是各种屏幕前都会主动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2016年的央视猴年春晚,首次另设了四个分会场,在形式上和一定程度的实际上实现了春晚创办以来的宗旨“东西南北中,全国过大年”。同时在春晚的中间会有海外的华人华侨分会庆祝春节以及他们对祖国和同胞祝福的视频,网络留言与互动、秒拍视频、支付宝红包活动等都成为春晚邀请观众参与春晚仪式的途径。一场以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为主要内容的联欢综艺晚会,通过现场直播的传播方式约请全国、全球的华人,一同参与到这个“喜庆祥和、团聚共享”的氛围中来。零点时分,节目暂停,所有的人都一起读秒倒计时,新的一年就这样在大家的翘首盼望中降临。晚会结束时,全场齐唱《难忘今宵》,春晚仪式就在这样程式化的表演中结束。春晚将离散在各地的观众与同胞象征性地联系起来,通过电视画面的呈现和仪式音乐的渲染,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痕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体力行、不断传承的结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个功能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正逐渐失去积淀生活的能力和检验道德的标准。人们一方面见证着文化的消亡,另一方面却迷失在追逐粗鄙低俗的乐趣里。而春晚作为一场全球华人参与其中的仪式盛宴,从始至终都主动承担着文化宣传与传承的重任。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的举办到现在已经35年了,每年的同一时刻,严格把控时间的流程,神圣的电视春晚仪式就此被建构起来。春晚开始之前讲述各地游子归家的片头,中间海内外华人过年的场景记录,以及直播过程中不同内容与形式节目的设置配合着演播厅背景墙上反复出现的“福”“礼”“信”等字,还有中国结、红灯笼和旗袍等中国元素,无不“润物细无声”地向全球华人展现与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年俗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春晚中的“全国道德模范发言送祝福”这一模块更是起到了宣传展示与为广大普通群众树立标杆的作用,有机地结合了我国当下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儿女在这喜庆的时刻齐聚一堂,在不断深化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传承着文化。

哀悼仪式类:国家认同与信仰共享

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人们可以看到电视媒介在构建一种不同于日本侵略者“残暴”形象的“英勇斗争”“珍爱和平”的国民形象。领导人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是象征国家的身份符号。电视画面的呈现与镜头的移动转换,实际上是在传达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领导人在镜头面前的“表演”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一仪式对参与者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和他的精神影响。领导人发表的讲话更是表明了国民对他们所倡导理念的认同和对其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地位的默认。在这次公祭仪式中,赵乐际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代表发表了讲话,其形象多次出现于电视画面。单独镜头和作为整体领导人代表多次出现在镜头中,画面呈现也倾向于近景加固定镜头的方式,这主要是为了体现他作为国家的代表在仪式中的主体地位。另一部分镜头所呈现的内容主要为其他领导人,各地市民、各地青年学子以及大屠杀幸存者听赵乐际发言,这体现了人们对其地位的认同,对其所代表的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

全体参与人员默哀画面肃穆且催泪,空中回荡的鸣笛声让人思绪万千,1937年末侵华日军的罪行历历在目。电视媒介正是通过它声音与画面的双重作用机制,挑动着观众的神经,激发起情感共鸣。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庄重而高亢地朗诵《和平宣言》,将勇敢和平的国家形象传递给了所有参与者。这些正面的语句主要是对抗战时期顽强斗争精神的歌颂和对“珍爱和平”信仰的倡导与坚持。朗诵时的配乐是《神州颂》,该曲本身就慷慨激昂地展示出中国人民的梦想与追求,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和《和平宣言》中“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激昂的仪式音乐配合情感高昂的朗诵,被敲响的“和平大钟”以及飞向天空的3000尾和平鸽(象征着30万遇难同胞),让仪式参与者在心灵的激荡中共享“祖国复兴、珍爱和平”这一信仰。

政治仪式类:整合维系与民族自豪

天安门城楼前的阅兵式虽以军队为主体,但其广义上的参与者却远远超出了军队的范畴,演化成为一场全民性的庆典仪式。在众多远景与全景的镜头画面中,人们可以看到严整的军容、昂扬的受阅方阵以及热情洋溢的围观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庆典,“9·3”大阅兵顺利组织进行的前提是共同的情感因素。全体齐唱国歌、飘扬的五星红旗、军队士兵掷地有声的正步、观礼群众头戴“七十周年”的帽子以及手中挥动红旗等画面的呈现,无不显示出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感。受阅的各个方阵既是“组织者”又是“代表者”,而大阅兵仪式本身则提供了“场所”和承担起”催化剂“的作用,为全国各族同胞提供一个爱国情感共鸣的平台与空间,将千千万万为了国家独立自由、走向复兴而奉献牺牲的个体整合为整个受阅方阵的形象。借助仪式整合维系的功能,将不同类型受阅方阵形象依托着相互联系的认同与信仰加以传播,使观众之间的感情基础得到维系、深化和加强,在此基础上又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阅兵仪式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仪式,它不仅体现出一支军队的军威更展现出一国的实力与国威,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作用。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变化,阅兵仪式都是展示国家形象的最好舞台,也是在国际上强化和确立国家地位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本次阅兵邀请了其他国家的元首一同观看,并且还有十七支国外军队代表方阵,这都表明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国家良好的互惠合作关系。接受检阅的徒步方队、载着精密高端武器的装备方队和执行高空任务的空中梯队,不仅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和平之师的精神风貌,更显示出我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镜头画面的呈现配合着军乐团慷慨激昂的演唱,将我国的大国风范以及软硬实力彰显于海内外观众眼前。观礼群众的欢呼与满屏“我爱中国“的弹幕都带着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虽然不同类型电视媒介事件具有不同的内容含义,采用了不同的电视媒介符号,主要功能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通过仪式直播的方式塑造了集体记忆,从而引起参与者的心理共鸣,最终完成了震撼人心的仪式,达到了传播效果。立足于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研究电视仪式传播的呈现方式与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功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栏目责编:吉 庆

猜你喜欢
仪式媒介
十岁成长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仪式感重要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仪式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Talking strategies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