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香港文艺片叙事手法研究

2017-11-16 00:05吴媛媛
电影文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文艺片新世纪香港

吴媛媛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电影对于香港这座城市来说,其中的情愫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尤其是文艺片。与其他类型片所不同的是,香港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香港文艺片更贴近生活,更能展现真实的社会现状。世事变迁、时代发展,影响着香港影坛的沉浮,似乎唯有香港文艺片能够“濯清涟而不妖”,细数港人难以割舍的往日情怀,这些作品或是翻腾出一段九曲回肠的爱情,或是窥探大时代下小群体的情感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本地文化的普及、电视行业的发展以及李小龙的猝死,在香港影坛长期雄踞霸主地位的功夫片无以为继,香港电影创作遭遇瓶颈,观众对于纯粹的打斗场面失去兴趣。正当香港电影士气渐弱时,一群留学海外的年轻人给香港电影带来了希望,他们改变了以往电影故事创作的背景,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关注现代人以及现代社会上。新颖的镜头语言、艺术视角以及符合电影的商业制作模式使影片大获好评,尤其在香港文艺片的创作上,可谓翻开了香港电影崭新的一页。这段时间的文艺片创作风潮,共同之处在于受到法国“左岸派”影响,风格上含蓄婉约,叙事上使用意识流手法,镜头运用上多用长镜头取代蒙太奇剪辑。到了90年代,香港文艺电影大都以爱情为主题,曲折绵延,娓娓道来。镜头与画面相得益彰,大段的电影台词以及片头的自叙是这个年代香港文艺片的一大特色,尤其是背景音乐极大地帮助叙事展现片中的爱情故事。香港文艺片进入新世纪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如女性导演黄真真,鬼才导演彭浩翔,编剧、新晋电影导演的叶念琛等。这些青年导演创作了许多极具个人风格的文艺片,稍加审视就会发现,新世纪的香港文艺片多为描述时下年轻人的恋爱经历,创作模式逐渐走向现实主义。

一、情感至上的叙事模式

题材方面,一如既往地以记录真实的情感生活为主;叙事层面的表达则延续以往的“悲欢离合”模式。对比黄真真导演的部分作品,如《分手说爱你》《被偷走的那五年》与《闺蜜》,秉承“一样悲欢,都是离合”的情感走势。不同之处在于:叙事上,新世纪前香港文艺片表现在话题的敏感性上,新世纪后不再过多地强调历史背景与时代文化等,更多地把落脚点放在对年轻人爱情观的刻画上。

黄真真的作品中也蕴含着对女性主义的个人看法,影片中几乎都是围绕两性话题展开,她善于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当下社会男女对于性的各自看法。早期,她凭借《女人那话儿》《男人这东西》进军香港电影圈,随后洞察到年轻人的生活,才有了2003年的《六楼后座》。2010年拍摄的影片《分手说爱你》叙事手法仍延续以往的风格,并将采访与偷拍贯穿始终。这部影片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奖,剧中采用画中画的套层结构记录一对恋人辛酸、感人的分手经历。Joe(房祖名饰)和阿花(薛凯琪饰)即为香港年轻人的真实写照——碌碌无为的男青年以及有上进心并投身事业的女青年。片中叙事手法很巧妙,黄真真以香港知名电影人的身份现身,为了拍摄一部反映年轻人爱情故事的影片,邀请了许多80后来分享他们的爱情故事以作参考,Joe参加并被选中,于是拿着导演交给他的摄像机记录跟阿花生活的点点滴滴。

同样的,彭浩翔导演的《志明与春娇》也将爱情故事置于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中,将“2007年1月1日香港颁布禁烟令,全面禁止室内抽烟”这一新闻事件作为切入点,而且为整部影片提供一种“希区柯克式倒计时”的氛围。导演利用这一新闻事件作为男女主人公生活交叉的导火线,巧妙地将禁烟后的社会怪象谱进城市恋曲中。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而且因为其与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缝合,让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参与感。

对于作品中爱情观的呈现,新世纪的导演们也表现出多元自由的倾向。作为一名忠于表现青年复杂爱情关系的新晋导演,叶念琛先后拍摄了他的“爱情三部曲”——《独家试爱》《十分爱》《我的最爱》,作品中充斥着年轻人游离于感情边缘、一反早期爱情片中不离不弃的叙事走势,而是选择讽刺犀利的视角,审视当下年轻人之间随性的爱情观,颠覆了以往香港文艺电影中对于爱情的诠释。叶念琛在故事结局的设置上总是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爱情三部曲”一方面向我们展现情感过程中的阴暗面:三角恋、背叛、欺骗与谎言;一方面也揭示出各种诱惑、压力导致情感关系面对考验,最终坚守并忠于对方实在难能可贵。他既能将爱情的美好细致入微到绚丽、极致,看上去温馨感人,又能马上揭穿温馨表面下的不忠诚,因此有人将他的影片定义为“爱情恐怖片”,让人心有余悸。

二、女“强”男“弱”的性别角色塑造

上文提到的黄真真、彭浩翔和叶念琛三位导演,而其中黄真真作品中的角色最具女性主义倾向。她的影片中一般都是女性角色社会地位或是社会责任高于男性,由此引发了情感问题。这种女强男弱的搭配屡见不鲜,尤其在《女人本色》(2008)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本片充分体现出现代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新浪潮”以后,香港很多女导演刻意以影像作为明志、宣扬的工具,从关注社会形象、生活方式、婚姻恋爱等方面来透视女性特有的敏锐触觉、情感和气质,表达独属于女性的立场与意识。

尽管《女人本色》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接近成熟,但不难看出导演有被商业化裹挟的嫌疑,过于强调女性独立自主的能力,而黄真真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分手说爱你》则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将女性角色的坚强面隐藏在平凡生活的表面下。女主人公阿花有脆弱的一面,当生活与感情双重压力接踵而至时,背负着家庭重担以及对不求上进的男友的失望使她决定踏上出国的道路。这里涉及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感情与事业之间的抉择:在理性与感性之间,阿花最终选择了与男友之间深厚的情感,这也符合女性的特质——往往是感性大于理性的。

再看《志明与春娇》,角色性别塑造虽无明显的“女强男弱”的痕迹,但女性地位、能力与男性之间持平。张志明和余春娇之间的恋情代表了现代香港80后普遍的恋爱现状。志明,孩子气的生活习惯,喜欢在买冷冻食品时多要两袋干冰,为的是将干冰放进马桶观看雾气升腾,他对于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和对成年人世界的恐惧,属于都市男性白领的通病。余春娇,典型的现代都市女性,她虽敢于放弃现有的优质资源,却又对未来缺少把握,一面憧憬着童话式的爱情,一面衡量着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唯唯诺诺,相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这群都市男女面对爱情与责任踟蹰矛盾,对待自我需求和理想爱情困惑忧虑,因此造成了他们之间情感关系的不确定性。

“闺密”这个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代表的是超越同性普通朋友的友谊,主要是女性友人之间,这种本该亲密无间的相处在叶念琛导演的作品中,却会遭到背叛甚至是反目成仇。影片《十分爱》中的女主角邝美宝有两个闺密——晴晴和阿蚊,她们之间由于志荣而变得相互猜忌、陷害,最终形同陌路。悲惨的遭遇已经足够让人瞠目结舌,谁知其中的真相更加残酷。女性(女主人公)在片中的定位,永远是被背叛、被欺骗、被蒙在鼓里,而男性(男主角)的定位则是被诱惑后的把持不足,做出出轨的行为。

虽然剧情极近狗血,但叶念琛导演却将背叛与遭遇背叛做到极致,不仅仅是友谊,结局美宝的爱情看似甜蜜无间,其实也是隐藏在谎言中的空壳,就像片尾的台词说的那样:“生活中的所有事都是有障眼法的,有时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你又未必幸运地能看到。”对于男人与女人之间尔虞我诈的情感把戏,男人在感情中的不安分,女人与女人交情里的敏感、虚荣与攀比,叶念琛导演不仅拿捏得很好,而且乐于去探索,因此这也成为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三、极致的现实感

深陷在情感生活表现中不能自拔的香港导演们,孜孜不倦地用电影语言洞察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三位导演的电影语言风格中,从镜头的纪实感,到摇晃镜头拍摄法,再到家庭场景的真实感等表现手法上,印证了他们作品中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

在黄真真导演的影片《分手说爱你》中,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述视角——剧中的摄像机视角进行展现,一个重要的道具——DV(摄像机)多次出现,影视创作中存在“间离效果”,力求达到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而这种多重视角的表现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间离感,让观众时而站在客观的角度,时而站在剧中人的角度来观看,增强了剧情本身的说服力以及生活化的现实感。在《分手说爱你》与《被偷走的那五年》(2013)中,片头第一个画面同是剧中男主角手持摄像机的视角,观众通过电影本身的拍摄视角与男主角手持摄像机产生的画中画效果,体验更加逼真的临场感,大量的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之间的穿插,从情感与真实两方面展现男女之间隐秘的恋爱过程。长镜头与摇晃摄影在这些作品中运用娴熟,尤其是《分手说爱你》中,本身演员处于情绪激动的奔跑的状态,摇晃摄影更能准确地体现当时的情绪,长镜头则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在体现真实感上还有一种镜头被频繁使用——DV倒置拍摄的颠倒过来的画面。

黄真真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中歌舞元素的加入略显不足,纯粹为了迎合商业需求,打破了影片固有的现实主义风格。音乐在影片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性。这一点上,叶念琛的“我的最爱”系列对插曲的把握恰到好处,能够准确地与情节贴合,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歌词部分对叙事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爱你变成恨你》《他不准我哭》《为何他会离开你》《分手要狠》等,这几首歌都在角色进入到某种境地的时候音乐淡入,再加上画面构图的造型效果,给观众一种MV的感觉。当音乐淡出时,故事平顺地进入现实生活中,这种抒情的手法也是新世纪香港文艺片惯用的视听手法。

四、结 语

新世纪香港文艺片延续20世纪90年代的情感表达,在物欲横流的21世纪,太多的诱惑挑战着恋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和谐。文艺片创作者们抓住这一关注点,展开了对爱情故事的电影化书写,虽无法占据主流电影舞台,却也是这舞台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看到了港人情感的投射,游离于情感边缘的悸动始终跟随着他们。挖掘恋爱中必然会出现的误解、欺骗、内疚与悸动的同时,这些影片也起到了引导当下年轻人树立正确爱情观的作用,审视自我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否跟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类似。

当然,文艺片的目的并不是宣传引导或教化,它有着电影固有的艺术性、时代性和商业性。香港文艺片的发展逐渐向商业妥协,并且开始受到香港整体电影发展的影响,走上与内地合作的合拍片创作道路。现状表明,新世纪香港文艺片的发展前景尚有许多未知,相伴而生的还会有不少机遇与挑战。

猜你喜欢
文艺片新世纪香港
消费社会下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文艺片出路探析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