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这个秋冬我们观鸟去

2017-11-15 16:47卢娜周珍
东方企业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观鸟鸟类

卢娜 周珍

所谓观鸟,是指在不影响鸟类正常活动的前提下,于自然环境中欣赏鸟的自然美,观察记录它们的外形姿态、数量、取食方式、食物构成、繁殖行为、迁徙特点和栖息环境等。如今,观鸟已逐渐成为人们了解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活动。

和其它野生动物相比,鸟类是人类最容易接触到的,且安全系数也较高。入秋后,我国许多地区都进入了观赏候鸟迁徙的好时节,大批候鸟由北南迁越冬,这时候若你肯举目远眺,一定能收获一本货真价实的“飞鸟集”!

观鸟简史

现代意义上观鸟活动兴起于18世纪晚期的英国和北欧,早期只是一项纯粹的贵族消遣活动,但到了今天,观鸟已经演变成世界上最流行的户外运动项目之一。

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观鸟人吉尔伯·怀特(Gilbert White),出生于18世纪的英国乡村郊区,他被后人誉为现代观鸟之父。怀特是一名乡村牧师,几乎一辈子从有没离开过家乡塞尔本(Selborne),因而怀特对本地野生动物,特别是对于鸟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成为了他有别于他人的优势。

怀特最著名的作品《塞尔本博物志》脱胎于他同两位伦敦科学家朋友的通信集,这本书于1789年出版,但在面市之初却鲜有人问津。因为此前人们表达自己对鸟类兴趣的唯一方法似乎就是收集它们的羽毛、蛋或标本,但怀特却将观察野生动物上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高度。直到怀特逝世30年后,这本书才开始流行起来,亦使得观鸟真正成为一项旨在寻找乐趣的休闲活动。

1797年,另一本关于英国鸟类的著作问世了,这就是比伊克(Bewick)的《英国禽鸟史》,这本书对鸟类爱好者的影响超出以往任何书籍。比伊克本人还是一位出色的插画家,现代木版画就是他的发明。他不但观察鸟类、研究鸟类,还将它们的动人身姿记录下来,后来的观鸟爱好者无不喜欢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鸟类的形象。

此外,19世纪美国人约翰·奥杜本、皮特森等对观鸟活动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到了20世纪初,人类对鸟类的观察和记录再一次大规模流行起来。此时的人们刚刚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享受电气时代的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自然的家园离生活越来越远了,森林、湖泊与动植物等等都成为了需要去珍爱的保护对象。一些渴望重回自然伊甸的人因而走上了观鸟的道路。手头宽裕的高收入人群购买起了当时价格高昂卡尔·蔡司双筒望远镜(这款望眼镜1894年才开始正式生产),无力负担这类“奢侈品”的普通观鸟爱好者们则纷纷选择购入一本名为《观鸟指南》的书,这本价格低廉的科普读物于1937年正式出版,到今天销量超过300万册,而它在当时掀起的销售热潮应当不亚于多年后霍金那本《时间简史》出版后的盛况。

今天,觀鸟作为一项娱乐、一个爱好、一种消遣,已经脱离了从前身份地位和财富的限制。根据2011年数据,英国皇家观鸟协会拥有超过100万会员,也就是说,在英国,每30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人“疯狂”追踪观察鸟类;2001年,第一届世界观鸟节在全球88个国家举行了1450项活动,共吸引了逾30万人参与;2006年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局报告显示美国有4800万观鸟者,约占总人口的16%,其中一半以上年龄大于45岁。

相对于欧美及亚洲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尚属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观鸟上起步较晚。据2103年数据,中国观鸟爱好者人物不足10万,不过近年来总体发展较快。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港台地区的观鸟活动起步较早,普及程度也远甚于中国大陆。

其中,香港观鸟会成立于1957年,主要由一些外籍观鸟爱好者发起。至1997年香港回归,会员中华人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外籍人士。而在我国台湾,各县和市也都有野鸟会,其中台北野鸟会成立于1973年,目前有会员2000余人,是台湾最大的观鸟团体。除了开展各类观鸟和自然探索活动之外,还经营着关渡自然公园和芝山文化生态绿园。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大陆地区,会发现早在十年前,中国大陆的观鸟还仅仅局限在少数鸟类学家的范围内。对于这些鸟类学家来说,观鸟与其说是一项爱好,更多的应该是一项工作。当然,从鸟类调查工作久而久之发展成为观鸟爱好者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其中有一部分鸟类学家开始带动身边的人观鸟,与周围的人分享观鸟的乐趣,这才有了中国大陆真正观鸟人群的出现和观鸟活动的开始。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都是全国开始推广、普及观鸟活动最早的地区,19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员开始参加野外观鸟活动。而后,随着中国内地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双休日和节假日增多,环保意识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加上度假休闲概念的引入,观鸟活动作为环保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一部分人的休闲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普及。90年代中后期以后,民间观鸟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始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观鸟的星星之火在大陆内地有燎原之势,目前已经注册成立或者即将注册成立的与观鸟和保护鸟类有关的民间团体已将近30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武汉观鸟会、深圳观鸟协会、福建省观鸟会、浙江野鸟会和上海野鸟会等。

生态价值背后别有经济效益

当我们谈论某样事物,价值与意义是无法回避的话题,那么有关鸟类,它们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又意味着什么呢?日前出版的《Why Birds Matter(鸟类为何如此重要)》一书通过鸟类的重要生态角色以及与它们有关的经济影响等角度解答了这一疑问。这本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访问教授Chris Whelan、旧金山海湾鸟类观测站的生物学者Dan Wenny、犹他大学Cagan H Sekercioglu合作撰写的著作将鸟类存在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概括为四大类:

1、产品供给。鸟可以被视为自然环境下的“生产者”,它所“生产”的鸟粪可作为肥料,羽绒可成为防寒保暖的羽绒制品,肉类则是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担当生物调节。鸟类能够清理其他生物尸体和废物,控制有害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农作物虫害),为植物传播花粉、帮助种子的散播。

3、生态链支持。鸟类可在物质和营养循环上起到作用,甚至还能促成土壤形成。

4、文化价值。鸟类凭借优美的形态和与人类相对亲密的关系,在艺术、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对旅游产业也极具效应。

如果说,鳥类的上述价值并不能直观展现它们对于人类的影响,那么我们不妨从直白的经济角度入手,算算鸟为我们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与观鸟相关的旅游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欧美地区的观鸟产业价值约达数十亿美元。不过令人惊讶的是,鸟类在生物调节和生态链支持上亦可直接或间接产生不容小觑的经济价值或影响。

Cagan H Sekercioglu在《How much is a bird worth?》一文中写到:“在一些热带森林中,鸟类帮助物种多样性多达92%的树木和木本物种进行种子传播。这些植物中包括85种木材,182种食用植物(包括香料),153种药用植物,146种观赏植物,以及84种具有其他经济或文化用途的植物。一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城市公园的调查表明,如果用松鸦替代种子种植的人工劳动成本估计为每只鸟2,450美元至11,250美元和每个公园21万至95万美元。据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森林生态学教授戴安娜·汤姆巴(Diana Tomback)估计,如果用人工取代北美星鸦(Nucifraga columbiana)进行白皮松木种子的传播,估计费用是每公顷1,980美元到2,405美元,而白皮松在美国的价格则为114到139亿美元。”

他还在文中力证了鸟类可以用来控制其他被认为是具有危害鸟类的种群数量。“在新西兰,隼类使得对葡萄园有危害的鸟类物种丰度下降,从而减少了95%的葡萄损失。在机场,猛禽对于驱赶那些经常与飞机相撞的鸟类尤为重要。美国空军每年花费200,000美元训练游隼来赶走麦奎尔空军基地附近的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加拿大雁(Branta canadensis)和其他鸟类。”

阿留申群岛也曾引入赤狐来清除当地的海鸟和它们营养丰富的海鸟粪,整个生态系统因鸟儿们的到来从茂密的草原变成了苔原。

此外,像秃鹫这类食腐鸟则扮演了重要的“清道夫”与“垃圾处理员”的角色。秃鹫具有抵抗并可能解毒腐肉中细菌毒素的能力。它们胃里的酸性分泌物能够杀死除了最顽固的真菌孢子以外的所有病菌,通过食用尸体减少了致病细菌,从而减少了人类疾病。如果没有秃鹫,自由放养牲畜的尸体就必须经过专业处理。仅在西班牙,每年秃鹫就能帮助相关部门节省约100万英镑的费用。

但不幸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秃鹫数量急剧下降。在印度,秃鹫在20世纪90年代就遭到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因摄入被注射了双氯芬酸(diclofenac)的牲畜的尸体,大量秃鹫因肾衰竭而死亡。秃鹫大规模消失的同时,腐烂的动物尸体也在成批增长,野狗和老鼠的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部分地区野狗数量增加了20倍)。“这些潜在疾病媒介的增加导致了狂犬病的增加,并可能导致了1994年印度西部黑死病的爆发,不仅造成54人死亡,还耗费印度超过20亿美元。”

传统文化或成中国观鸟推广基石

现在一提起“人类忠实的伙伴”,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犬类,的确,人类早在1.5万年前就已经驯化了犬类,它们的确当得起人类忠实伙伴的称号,但是鸟类作为脊椎动物中的第二大种群(第一大是鱼类),它们与人类的亲密互动也并不少,而且相比可看家护院,实用性、功能性更强的犬类来说,品类繁多、形态各异的鸟儿们在人类的精神文化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从美学、动物学,还是哲学等等,观察鸟类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作为自由的一种象征,鸟类也寄托了人类很多精神层面的愿景和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上下五千年的灿烂中华文明中,自然也从不缺鸟儿的一席之地,而这或许能成为观鸟在中国推广开去的一块文化基石。

诗词歌赋:处处闻啼鸟

虽说观鸟是近现代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一项活动,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鸟儿却是描绘美景、寄托创作者情感的重要道具。

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据统计,其305篇作品中,明确提到鸟儿的地方累计多达76处;合并重复的鸟类,整部《诗经》中实际提到的鸟儿至少有33种(类)。《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考证为一种鱼鹰)起兴,表达了年轻男子对心仪之人的思慕之情;《秦风·黄鸟》中“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则以黄鸟哀切的鸣声对秦穆公以人殉葬的恶行予以谴责和讽刺。

到了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因封建礼教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诗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咏叹令人闻之落泪。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则在《短歌行》中以一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展他求贤若渴的心态。

隋唐时期,我国的古代文学,尤其诗歌创作迎来了新的高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气壮美,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鲜活质朴,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边塞风情,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禅意幽远,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万千感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顿挫,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洒脱豪迈,白居易“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善良仁爱,温庭筠“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羁旅之思,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悲苦哀怨……无一不是以鸟为媒。

再到宋代,既有婉约派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有豪放派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元代散曲流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至今家喻户晓。

明代诗坛凋敝,清代虽然号称中兴,但鲜有超出前人之处,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鸟依然是诗词创作的重要对象……

神话与民俗: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中國民俗文化和古代传说中同样不乏鸟类的身影。

首先是鸟类的图腾崇拜,除了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凤凰、朱雀图腾之外,《左传·昭十七年》中便已有关于鸟的图腾的记载,《山海经》中也有精卫填海的故事。此外较为典型的史例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司马迁记载说,“有狨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主契。”

除对神话传说中的鸟有着崇拜,古代民俗中,还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鸟类产生出形式不同的崇拜。除了象征喜讯的喜鹊、代表长寿的鹤之外,布谷鸟也因其不误农时地以自己的鸣叫声催农种谷,因而得到人们的崇信与喜爱。

不过,既然有“崇拜”,自然也有禁忌与迷信。最典型的是有关母鸡打鸣的迷信——早在商朝末期,周武王伐纣的誓词中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母鸡不啼鸣,如果母鸡打鸣,全家就要死尽。直到今天,我国许多农村仍然认为母鸡打鸣不吉祥,会给全家人带来灾难。此外,杜鹃、乌鸦也在某些时期或地区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观念转变带来利好 保护之路亦有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动物学工作者开始去海外学习进修,同时一些海外学者也来中国考察,并把观鸟的概念引入了中国内地,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唐思贤的故事或可算作是动物学工作者在鸟类研究与保护方面上的典型转变。

在国内,标本制作素有“南唐北刘”之说。“南唐”,便是100多年标本制作历史的唐氏家族,而唐思贤就是“标本唐”的第五代。据统计,上海自然博物馆24万件动物标本中,主要的鸟兽标本都出自唐氏宗人之手,而唐氏标本也几乎占据了近代中国标本制作的半壁江山。现在标本唐家第四、五代有30多人分散在中国的大学、科研单位和博物馆从事专业的动物标本制作工作。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这不仅从法律上堵住了狩猎野鸟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枪口,也让唐思贤开始思考鸟、人、城市、生态环境这四者间的关系,而此后的一次出国交流为他的思考找到了出路。

此前接受《Shanghai Daily》采访时,唐思贤将1989年的那次澳大利亚之行视为自己的人生转折,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动物研究理念。他说:“过去,我们必须有标本来支持学术研究。把鸟打下来,制成标本,在实验室研究里数羽毛,测量长度并进行物种分类。但出国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全在望远镜里看鸟,识别、记录。”对此,唐思贤与同行的伙伴们在好奇之余,更深感光有野生动物保护法还不够,相关教学、科普和研究的意识也需要升级。

于是,回国后,望远镜在唐思贤所教授的《动物学》课堂上成了“标配”,他和学生们开始尝试用望远镜观察和识别鸟类取代实验室内的标本分类。清晨6点,这门课的学生们便已开始在华东师大校园里四处逡巡,举着望远镜“观鸟”——那是在做分类学课程的记录和研究,而这也是国内高校当中最早一批不再单纯使用鸟类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认知的教学体验。通过教学资源建设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前预习从书本转到网络,实验课上的一对多式讲解的主角从教师向学生过渡,从而实时实地的开展教学研讨,如今,唐思贤老师所教授的动物学、动物学实验和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常年受到学生的好评,历年评教基本保持在前三分之一。

在唐思贤的呼吁及历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鸟类专业已经扩大成为以200位鸟类观察者为核心团队,吸引了众多休闲观鸟爱好者,观鸟也成为了更多人生活中休闲娱乐的方式。

如果说唐思贤教授身上由猎到观的转变是一代前辈动物学工作者的缩影,那么近年来,他们年轻的后继者正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时代的新方法在相关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鸟类和灵长类研究学者、云山保护(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发起人赵超便向笔者推荐了这样一位年轻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小草。

通过小草的朋友圈,我们了解到,目前专职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他当年还是唐思贤教授的学生。谈及为何会走上这条专业道路,他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水到渠成的事,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喜欢就会去看去钻研,然后考大学时候就选了相关专业,跟其他爱好(最终成为职业的)也没什么不一样。”面对这几年观鸟圈的发展,他也坦言,观鸟这几年虽然还称不上“热”,但的确不像以前那么“冷”了。

“无论是参与的人数上,还是相关信息的渠道上,都多了很多。比如有些新手想在观察水平、观察技巧上做提高,现在有很多机会在科普活动、讲座上向一些专业人士讨教,可以说是从独乐乐走向了众乐乐。”从独乐乐到众乐乐,身在其中的“老鸟”自然更有动力,因而即便平时工作再忙,小草也愿意挤出时间来做讲座、在微信公众号撰写相关科普文章。

除了像小草这样的专业人士外,90后的观鸟爱好者其实也不少见。就拿目前在同济大学就读的戴宇晨来说,在观鸟圈,他已经是一位有着6年观鸟经验的“前辈”了。

戴宇晨的观鸟之路始于高一。当时刚进高中的他从未接触过观鸟,只是出于对自然的喜爱,想加入一个自然类的校园社团,但是学校里只有观鸟社,于是他就这么“误打误撞”地开始了观鸟,没想到这一看就是六年。

他回忆,真正爱上观鸟是在高一寒假。“当时社长借了我一本鸟类图鉴,我有空就会翻翻,有一天我出去玩儿,突然发现图鉴上的那些鸟,我在野外都见到活生生的了,这种感觉很有意思。”从那上扬的语调里,笔者仍能感受到他当年兴奋的心情。

虽然依然在大学就读,但戴宇晨的观鸟足迹并没有局限在校园,由于同济大学本部的交通比较便捷,他不光跟着学校的观鸟社参加活动和比赛,还加入了上海野鸟会,跟着其中一个“大牛”满上海跑,市内各大公園,还有崇明、南汇、奉贤、青浦这些郊区,还有周边的天目山等地,遍布他观鸟的足迹。

说起鸟儿,戴宇晨如数家珍,自然爱好者热忱善良的天性展露无遗,他还主动向笔者介绍起了上海几种常见鸟儿的得名和习性——珠颈斑鸠外形上很容易跟鸽子混淆,但它们的脖子上有一片珍珠状的斑点;一大早把你唤醒的鸟一般是白头鹎,因为成鸟的头部是白色的,所以又有个俗名叫白头翁;乌鸫是上海十分常见的两种全黑鸟种之一,另一种全黑的是八哥,两翅和尾端点缀白色,展翅飞行时,从下面看,两面的翅刚好象八字,故得名八哥……

事实上,戴宇晨不光自己观鸟,同时还是一名观鸟活动的积极推广者。在观鸟的这六年间,他就发展了大约十位左右的同好。他介绍说,现代家庭里相机都很普及,所以参与观鸟的门槛并不高,只要加入相关社团组织,外加一本鸟类图鉴,甚至不需要望远镜,就能开始你的观鸟活动。而且“这几年,自然教育类性质的组织、机构多了,不光科普活动多,还有层出不穷的‘观鸟游,很多家长都会带小孩子来观鸟,接触自然,所以观鸟的人群也的确是在年轻化了。”

观鸟不再冷,折射的是公众对鸟类保护意识的提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胡运彪对此深有所感,他说,“早几年的时候,很多中国人看到鸟第一反应还是‘能不能吃,但是这几年,尤其是2012年11月,天津北大港东方白鹳遭毒杀的事情曝光之后,公众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加上现在微博、微信这类自媒体和新媒体的渠道也很多,所以现在大家看到鸟不再是首先想到吃,而是会在一些平台上问一句,‘这究竟是什么鸟?是不是保护动物?如果遇到受伤的鸟,还会询问如何提供救助,这是以前很少遇到的。”

的确,这几年以果壳网、《博物杂志》等为代表的科普类媒体都通过微博和微信这类极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公众平台成为了公众了解鸟类、保护鸟类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民众哪怕本身并不观鸟,也都愿意自发加入到了保护鸟类的队伍中去,像点翠、熬鹰等危害野生鸟类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广泛曝光和谴责。

不过,一方面是公众鸟类保护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声音指出,“这几年鸟越看越少,能看鸟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换言之,鸟类的生存状况正越来越糟。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难道各地不断规划、设立相关保护区都是无用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成都观鸟协会副秘书长朱磊解释说,“国内的确上上下下都加大了对鸟类保护的重视,但总体来看,鸟类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经济不断发展,新的建设需要挤占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但地球只有一个,人口的逐年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势必会侵占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其实不光是在中国,全世界都在面临这个难题。”

同时,他还进一步对鸟类保护发出呼吁:“鸟类保护和自然保护其实是共通的,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假设说人类真的是万物之灵,那我们就需要去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从伦理上来说,人也就更多了一层道义。我们和鸟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反受其害。在没有找到下一个能够提供人类延续发展的新环境之前,永续的共存才是正途。你现在可能觉得某一种鸟没有了问题也不大,但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不知道哪一天就临近了最要命的一环,到那时就真的来不及了。像现在阿拉善SEE和红树林基金会组织了一个‘任鸟飞项目,目的是以超过100个亟待急需保护的湿地以及24种珍稀濒危水鸟为优先保护对象,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湿地保护工。值得赞许的是,这个项目关注到了保护鸟类最根本的栖息基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有关经济发展与鸟类保护之争的案例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时还因涉及濒危物种而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今年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简称“自然之友”)为保护“中国最后五百只绿孔雀”的栖息地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便引发了广泛关注。

7月12日,自然之友向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8月获得立案),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新平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被告,要求判令二被告共同消除云南省红河(元江)干流戛洒江水电站建设对绿孔雀、陈氏苏铁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侵害的危险,立即停止该水电站建设,不得截流蓄水,不得对该水电站淹没区域植被进行砍伐等。

起诉书称,“该水电站的建设及配套工程将使中国面积最大、连续完整的绿孔雀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极有可能造成绿孔雀种群区域性灭绝。”

根据环评报告,该电站蓄水运行后,玉溪市新平县和楚雄州双柏县绿孔雀重要栖息地中的低海拔河滩、河谷以及缓坡林地将被淹没。而且,该水电站建设还配套有清库(即砍伐河道两边树木)、道路修(改)建工程。而绿孔雀在云南的核心分布区位于红河流域中上游楚雄州双柏县以及玉溪市新平县,双柏县境内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重要的绿孔雀栖息地之一。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印度蓝孔雀,绿孔雀在马来西亚全境、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已绝迹,在越南、柬埔寨、泰国和缅甸也很少,在我国境内仅存在于云南少部分地区,其濒危程度已经超过了大熊猫。根据云南省环保厅等部门发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绿孔雀被列为极危物种。此前,2013年至2014年,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发现,云南绿孔雀种群数量不到500只。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各民间环保组织的积极行动和绿孔雀的生存现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消息,绿孔雀保护迎来了转机。云南省双柏县县委政府表示已成立了绿孔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对保护区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截至今年8月7日,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已经全部停止建设并开展生态修复。

鸟人有话说

“鸟人”,在中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体系里,这是个不教人愉快的字眼,但是对于观鸟爱好者来说,“鸟人”的称号却是令人愉悦的“身份证”,能在野外环境下邂逅自在生活的鸟儿是他们快乐的源泉。如果你也萌生了一些对观鸟的兴趣,不妨听听鸟人的故事和建议。

戴宇晨:

观鸟也分不同的“派别”,不同派别的人乐趣不同。一类人追求“加新”,就是不断去目击自己此前没见过的鸟种,所以他们会统计自己看到的鸟种数,甚至还有人热衷于炫耀自己的战绩(注);另外一类人偏向于观察鸟类的习性,看它们觅食、筑巢、打斗、求偶等等,不同鸟种的习性也各不相同。

我个人来说,看到新鸟种固然开心,但对加新并没有一种刻意的追求,也没有为了加新而特意跑去某地观鸟,还是更喜欢看习性吧,或者说我就是单纯喜欢看鸟。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看林鸟,林鸟给人的感觉更有活力,水鸟大多只是在滩涂上觅食,但林鸟一般都会在林间跳跃唱歌,表现的行为更多。适逢鸟类迁徙期,我会跑去崇明看看鸟群和鸟浪。总之,只要是只鸟都挺开心的。(笑)

像是我国很常见的棕背伯劳,了解之后也会觉得它很有趣。它是一种十分凶的鸟(但并不属于猛禽),食肉,甚至也捕食鸟类。有时候救助站救到棕背伯劳的小鸟,放生时如果不小心就会被它咬一口,由于它的喙部特别锋利,所以一旦被它咬了就会流血。它的声音比较沙哑,很喜欢学其他鸟的叫声——但是学不像——以此诱捕其他鸟类。它们喜欢呆在树顶、屋顶之类的制高点,往草地或者草丛俯冲抓小鸟。

小草:

喜欢加新的观鸟爱好者心态类似于“集邮”,目击到自己此前从未见过的新鸟种,这种兴奋就类似于集邮爱好者搜集到了一张自己没有的新邮票。加新当中也有比较狂热的,他们给自己设立目标,要在多少时间内看到多少鸟、哪些鸟。

喜欢观察习性的哪怕天天看麻雀可能也会有乐趣。比方说有些鸟是会走路的,但是麻雀爱跳,看它跳来跳去就很有意思;再比如说麻雀是杂食动物,你会发现它不光吃昆虫、果实、花,甚至还会吃人留下的那些食物;或者某一天你突然发现麻雀怎么钻进洞里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你看到洞里钻出了小麻雀,原来它是去生小娃娃了。对于这类人来说,观察自然的状态和过程让他们身心愉悦。

还有一类人,他们追求热闹,在喜爱观鸟的基础上,成为了一种交流爱好的社交圈子。

最后一类是纯休闲的,比如一些退休的老年人,他们不爱打麻将,也不爱跳广场舞,没事看看鸟,打发一下时间。

胡运彪:

简单来说,观鸟是一件延展生活乐趣的事儿。很多人提到鸟,可能都会想得很远,比如南极的企鹅,非洲的火烈鸟以及南美洲的金刚鹦鹉等,但是一提到身边有什么鸟,除了一些特别常见的鸟之外可能都提不太上来。但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身边就有很多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很多人都会背诵的诗句,但是很多人大概只是在书上见过黄鹂,没有在野外见过。如果没有观察过自然状态下的黄鹂,没有听到过它悦耳的鸣唱,对这首诗也就很难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另外,像我们身边常见的麻雀、喜鹊之类的鸟类,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习性,会发现它们也有自己的“小社会”,会打架,会示好,在社交方式上,跟人类也有点像。如果你对鸟或者其他生物,比如植物、昆虫等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在自然当中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新发现,当你面对自然,欣赏的将不再只是大开大合的壮丽景象,还有能让你惊艳,充满生命力的东西。

朱磊:

就拿今年来说吧,我和朋友们共花了16天,前往印度尼西亚观赏极乐鸟。活生生的极乐鸟在你眼前,和你平日里看书、看纪录片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一刻你会被完全震撼到,感叹造化之神奇。我印象很深,观察的是一只雄性丽色极乐鸟,它辛劳地维护着自己求偶的场地,不停地整理和修剪,卖力地鸣叫,希望能够吸引雌鸟的到来。我们守候了一个多小时,都很期待能够看到雄鸟吸引到雌鸟后展开的独特舞姿,但直到它最終无奈离开奔赴下一个“战场”,都没能等到雌鸟的出现。然而,戏剧性的是,雄鸟才离开了不到五分钟,雌鸟竟然出现了,那一刻真切的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单身狗的悲哀,哈哈。雌鸟发现雄鸟不在,很快也离开了,也许它们还会在下一个求偶场相遇吧。虽然我们没能如愿欣赏到丽色极乐鸟的舞姿,但正是这段经历,才更加让我体会到BBC自然纪录片拍摄者们的不易——没有其他什么诀窍,就是靠时间积累出来的。

印象深刻的观鸟经历/故事

在同鸟长达十年的接触中,我的研究对象,一只编号为B104-6527雄性白腹短翅鸲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它恰好陪伴我度过了博士期间的野外工作,差不多有4年时间。它虽然并不是和我打交道最长的一只白腹短翅鸲,但却是打交道最多的一只。一个人、一只鸟,在野外环境下,四次在同一个地方相会,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历,我更愿意用“朋友”来称呼它。为了纪念它,我还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写过一篇《同一只鸟陪着走过4年的野外研究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的文章。我和它的第一次相识是在2010年6月8日的莲花山,当时我出于研究目的捕捉到了它,并给它按上了编号B104-6527的环志铁环,此后的几年中,我观察它和它的其他几位同伴的繁殖行为,第二年是不经意的再会,后来就变成了主动寻觅它身影的期待,真的是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2014年博士答辩后,我再次回到莲花山,除了继续开展工作,还想拜访一下这位老朋友。然而,江山依旧,鸟儿的世界却已改朝换代。那个夏季我寻遍了整个研究地区,却再也没能发现6527的身影。

观鸟圈是“观鸟不关鸟”,那么如何评价“笼养鸟”文化呢?

小草:

有一种说法,抓到笼子里的一只鸟,背后要死十只鸟。我个人觉得,假如某一类鸟跟猫狗这样的宠物一样,有成熟的人工饲养产业链,那你将其作为宠物饲养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捕捉野生状态的鸟来“笼养”,这就要不得了。

另外从观察动物的角度来说,笼子的空间终究是有局限的,再如何模拟也无法百分百重现自然状态,所以鸟类在笼子里展现的行为都很单一,无外乎进食、休息,还会出现应激行为、刻板行为,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观察它们,还是应当在自然中见面。

朱磊:

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扭曲的爱好,遗憾的是,某些地方还将之作为了一种所谓文化传统去宣扬。当然这种笼养鸟的行为并非是中国特有,在西方也曾流行过,我认为这种审美趣味还是略显蛮荒。“笼养鸟”,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国内在过去物质生活并不是特别丰富的年代里,“笼养鸟”波及的面积不算太大,主要也就是在衣食无忧八旗子弟、达官显贵们之间流行,也只有他们才有这个时间和条件去“提笼架鸟”,而更多的平民老百姓还是在为了生存着落而奔波。从参与人数来看,当年的“笼养鸟”行为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显著的现象,但或许是因为这些“养鸟者”也正是当时掌握话语权的一些人,因此“笼养鸟”的历史才会被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时至今日,“笼养鸟”却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种炫耀。从几十块一只的画眉到要价上百上千的所谓“高档”稀有鸟种,很难想象这将会涵盖了多么大的养鸟人群,如果仍任由这种泛化去发展,对于野生鸟类来说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以虎皮鹦鹉为例,它已经完全实现了人工饲养繁殖,因此你若是现在想要养他们,这一行为对于在澳大利亚野外生活的虎皮鹦鹉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反之,像是非洲灰鹦鹉之类还未实现可持续性饲养繁育的种类,仍需我们竭力去保护起来。眼下笼养鸟是有蓬勃的市场需求,却没有合理有效的规范,巨大的暴利空间让不少人趋之若鹜,这也是急需去改变的。

胡运彪:

我国笼养鸟文化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想要改变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实现的,但是现在比较好的一点是,国内很多大城市对花鸟市场都在做规范,不允许野生鸟类的贸易,虽然依然很难彻底杜绝,但是至少是行动起来了,有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也有普通民众会因此去举报违法买卖鸟类的行为。至于完全杜绝笼养野生鸟类,我觉得还是给大家一点时间吧。我们还是需要引导人们不要再去观察那些局限在笼子里的鸟儿和其他动物,而是要积极地走进自然,多主动去发现和观察那些生活在野外的动物。观鸟要从孩子抓起,孩子一般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他们的观念和想法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像观鸟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以及包含的动物保护的理念很容易通过孩子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我现在也会经常去参加北京的一些科普活动,给小朋友做观鸟培训,或者直接带他们去野外观鸟,有时候还会给他们设计一些小课题,在这个过程中输送一些科学观鸟还有自然保护方面的理念。

秋冬季观鸟推荐

小草:

在鸟类迁徙季节,只要你身处迁徙带上的城市,其实每天都会看到新的鸟,冷空气吹走一波鸟向更南方去,也会吹来一波更北方的鸟来这里。所以这个时期看鸟讲究的是尽可能多出去看,这样你就有机会看到许多鸟种,其中柳莺和鹟都是迁徙季节更容易看到,且颜值比较高的鸟。不过迁徙的时候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行为表现,基本上都是进食、休息,不会有什么叫声、打斗、炫耀行为。

十月上中旬会有猛禽,十月下旬会有雁鸭类,到了十一月会有鹤……总之迁徙季的每个时段都能看到特定的鸟种,就看你更想看哪类鸟了,假如你更喜欢看大雁、鹤这类的,可以选择冬天去看,而且它们的停留期比较稳定,无论你十二月去还是来年一月份去,都是可以观赏到的。

朱磊:

上海的崇明东滩、一些靠海的湿地都是不错的去处,而北京的野鸭湖等也都可以。目前很多地区雀形目小鸟的迁徙已近尾声,而观察越冬的雁鸭类正当其时,像是在上海就可以计划去看看东亚特有的花脸鸭。另外,10月下旬在广西北海,美境自然BRC在当地将举办一个“占领山头”的活动。那里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大陆南迁的猛禽在跨海飞行之前很多都会汇集到北部湾的那个点,那个场景是十分壮观的。过去那里偷猎猛禽的行为很泛滥,而美境自然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观鸟的人群来占领打鸟人盘踞的山头,在猛禽迁徙的过程当中,充当鸟类的守卫者,既避免了和偷猎者直接的当面冲突,让他们悻悻而归。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效果来看,这都是十分值得宣扬和借鉴的。

胡运彪:

秋季是看迁徙鸟类的好时机,像大连、山东长岛、北京百望山等地都是看猛禽迁徙不错的选择。而我国的沿海滩涂则是看迁徙的鸻鹬类的好地方,比如上海的崇明东滩、山东的黄河口、环渤海的一些湿地、江苏的如东等,有些地方还可能看到上万只鸟集体行动的景象。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不会像爱好者这般追鸟,可能更适合在身边的一些地点观鸟。其实除了这些出名的“鸟点”之外,大家还可以多留意居住地周边的一些湿地,比如湖泊、水库、河流、沿海滩涂等,这些地方视野一般比较开阔,容易见到一些大型的且比较适合刚入门的爱好者观察的鸟類,虽然种类和数量不一定很多,但也能收获新的体验。

观鸟入门及注意事项

1、 鸟类图鉴

准备一本你所打算观鸟区域的鸟类图鉴。纸质书与鸟类APP均可。

2、 望远镜

以双筒望远镜为宜,不过不建议使用太过沉重的设备,可能会影响你的观鸟活动。此外,专业望远镜价格不菲,但市面上也有许多价位中低的望远镜,爱好者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当然,也有些人选择裸眼观鸟。

3、 记录本

记录本可帮助你记录观察到的鸟类的名称、形态、习性,以及所学到的观鸟知识。

4、 照相机

照相机与记录本的作用类似,也是用以记录鸟类形态,帮助后续学习的工具,但需要注意的是,请一定在专业观鸟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拍摄。不要为了获得精美的摄影作品打扰到鸟类的正常生活,更不要随意暴露、触碰鸟巢和鸟蛋,做到远观不亵玩。

5、 加入相关观鸟组织

通过观鸟组织不仅可以结交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参与更多观鸟活动,还能获得科学的指导。

6、 着装

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主要还是停留在公园、小区之类的场所观鸟,而不是主要在野外,因而只要轻便即可,但注意不要穿着太过鲜艳的衣物。

7、 观鸟时段

一天内最佳的观鸟时间段是清晨或傍晚(尤其林鸟),中午是鸟类午休时间,因此并不活跃。

8、 互动

与鸟类的互动依然要以不打扰鸟类正常生活为准。许多鸟类较为胆小,请勿大声喧哗,以免惊吓到鸟类。另外请不要胡乱投喂,很多鸟类都是杂食动物,随意投喂可能会导致误食锋利物品、食品包装袋等,引发消化不良、中毒、窒息等严重后果。

猜你喜欢
观鸟鸟类
湿地观鸟
观鸟记
鸟类靠什么认路
观鸟须知礼
观鸟只是为了好玩吗?
鸟类
动物谣言大粉碎
五色观鸟
鸟类乐园
观鸟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