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示”

2017-11-15 11:01马倩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引申为字义本义

摘要:近年来,随着汉语学习者的增多,汉字文化学也掀起热潮,本文就通过对“示”字甲骨文字形的解析,确定“示”的本义,再分析“示”字的字义演变,探究“示”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示;神主形象;字义演

(一)、确定“示”的本义。

《诗经》:“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是说:人们对我这么友好,给我指示大路的方向。这里“示”的意思是:指示,我们今天常用的意思。然而要想了解“示”的文化内涵,需要从它的造字本义入手,而它的造字本义需要从甲骨文字形来印证。

上面四个都是“示”的甲骨文字形,由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得知,“示”字是独体象形字。所以“示”字通常观点是,它像一个摆放祭品的石桌之形,下面有个石块或者平板石块作为底座,上面有一块平板石块作为桌面,整体是一个石桌之形。陈梦家说:“卜辞的示字应是石主的形象。”“石主”:立一块特定的石头代表祖先的灵魂,子孙一起为主。中姜亮夫说:“大概是立一块石(或树木)为祖先灵魂讬居之所,子孙各输血其上(即两侧之点形),则祖先灵魂即依凭之矣。”这个解释中多了对“示”字旁边两点的解释,认为是子孙输血其上。还有一种观点根据《淮南子.齐俗》:“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殷人之祀,其社用石。”所以可以推断,殷人用石块做土地神的牌位。

综合上面几位大家的看法,“示”的本义是:石质神主,也可以表示供奉神主的祭桌。在第一个甲骨文字形中,“示”字表示神主,后来把象征神主的物品摆放在石桌上,石质的神主也演变为木质的神主排位,所以“示”字的下半部就演变为祭桌的形象,神主的形象就由简单的一横来代表。有人将“示”字上面的一横解释为祭品,其实“祭” 字在“示”字的基础上还有物品,所以说“示”字上面的一横代表的是神主形象,并不是祭品。

《说文解字》中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示是敬神活动的标志,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许慎将“示”字拆开来解释,“从二”并不是指数字“二”,而是与上天有关,三竖指的是,日月星辰,显然忽视了“示”字的整体形象特点。

另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解释是“示:用树干表示地母神。”董来运认为,地母神的形象要追溯到良渚文化中的神象,是以松树为原型的社神,即地母神。而在我国古代,多用树来代表地母神。如:许多少数民族以树或木桩作为地母神的象征,拉祜族在开荒种地时,先在准备开垦的土地上插一颗小树,视为地神并向它祭祀;古文献中也有许多记载,土地神在我国古代称社,《礼记. 郊特牲》:“礼,祭土,而主阴气也。”不仅说明社是土神,而且还是个女姓神。《孝经. 援神契》:“社者,五土之总神。”《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至少在夏、殷、周都是用树代表地母神进行祭拜。

所以董来运认为,“示”字下面的一竖代表的是樹枝,上面的一短横或两横代表树枝上的装饰品。如:新疆北部阿尔泰乌梁梅人把桦树作为地神之树,并在桦树枝上拴几块小布条。或者解释为是限制性符号,与甲骨文“十”字相区别。值得指出的是,因为“示”字的本义后来不常用,所以用“祇”字来替代,由“示”字加上“氏”字,而“氏”字又与“支”字是本字,“支”的意思就是树枝。所以董来运认为“示”的本义是“地母神”。但是这个解释却不能充分解释第一个甲骨文字形,如果将“示”字中间的两竖勉强解释为树桩,下面的方形却不能和树桩联系在一起,所以根据“示”字的整体象形特点,“示”字的本义应该是“神主形象”。

(二)、“示”字的字义演变。

“示”字最初的意思应该是指祭祀土地神的石质神主,后来也可以用作祭祀祖先神灵的神主,如《周礼》:“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这里的“示”与“地”连用,通“祇”,意思是土地神。在古人的意识里,祭祀活动是要“见吉凶”,故可以引申为“垂示”,如《广韵》:“示,垂示。”古人认为通过祭祀活动,神主可以显灵,故“示”可以引申为“显示”,如:《礼记》:“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又可引申为“给人看”,如:《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又可引申出“告诉”,如:《战国策》:“武王示之以病,扁鹊请除。”又可引申为“教导、指示”,如:《礼记》:“国奢则示之以俭,国检则示之以礼。”又可引申为“示意,暗示”,如:《史记 .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又可引申为“文告、告示”,如:《镜花缘》:“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以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也可泛指“命令、指示”,如:《儒林外史》:“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还可用作对别人来信的敬称,如:来示、惠示、赐示等。

据上述“示”字字义演变的分析,“示”字字义源流整理如下: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2]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汉语大字典》(共8卷),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版.

[4]朱英贵《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董来运《汉字的文化解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马倩,女,1993年12月, 籍贯: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 ),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在读。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申为字义本义
兔死狗烹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韩嚼牙
神奇汉字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绝和决
燥、躁、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