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7-11-15 14:58叶苏醒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检查习惯

叶苏醒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们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因此,我们教师不但教知识、教学习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所以,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那么,小学生要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

1、“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了,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上课,是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困难在哪里,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所以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复习等,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听讲”的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生性活泼,控制能力差,不能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在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坐不住了。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其次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你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3、“认真检查”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做练习时不要只是要求学生做题的速度,更主要的让学生把题做正确,要求学生做题又对又快,强调把题做对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做完题要及时检查。有的学生认为检查是很麻烦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检查不一定非要动笔,有时可以通过估算就可以检查出题目解答的对不对……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检查的重要性。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家长能及时监督,在孩子做完后和孩子一起认真的检查一遍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去检查了。这样课上、课下相结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

4、“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自己不去认真思考,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人云亦云。自己做题时看了一眼题目拿笔就写不管对错,不去思考,这是小学生的一个通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知识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会思考,要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可是小学生们的主观意识差,在课堂教学中容易随大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思考,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时候,我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严格要求,密切配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只有熟练之后才能形成习惯,所以在讲清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标准后,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例如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就必须要求他们天天做,并且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交流自己预习的情况,天天如此,反复训练,预习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同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耐心指导,树立榜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着重正面引导、因势利导、多方面指导;坚持表扬、鼓励,巧妙批评、监督;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要他们现身说法,号召大家照着做。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同时教师示范带头,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楷模,使学生有榜样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3、重视家校合作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一点一滴培养成的,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家长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理性对待。在这个时期,如果对他的行为不加约束,不去正确的引导,任其发展,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百害而无一利。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孩子是全看在眼里的,因此家长也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最后,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独立性。要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要一遇到问题就马上去问家长或别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做家长的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实在想不出来,再慢慢引导他让他自己找到答案。这样他才能学会不依赖别人独立思考,才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以使人的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整体目标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上,习惯在一个人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习惯,他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的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是有必然的联系的。如“听”“说”“思”“写”的习惯,它们是相互相承,互不可缺的,因此,只有各种学习习惯有机结合,才能养成真正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加上家长在家庭范围内的监督和规范,再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三方面形成合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巩固下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检查习惯
婚前检查与孕前检查资源联合应用对优生优育的影响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好习惯
检查版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检查版三
Playjng with ch & sh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