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在空间拓展、职能提升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当前,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足、缺乏面向国际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是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两大主要问题。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目标正是“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其金融改革创新举措的不断推出,将有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金融改革创新 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提出
我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基本上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以支持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2005年虽然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汇率波动有所加大,但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波澜不惊。时移世易,一方面近些年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不断赶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2008年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经历了剧烈的汇率波动。当时,中国作为被动的国际货币接受国、巨额外汇储备持有国、全球第三大贸易国,面临外汇储备贬值、国际贸易和投资也承受巨大的汇率波动风险的局面。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困境。如何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回到金本位制、发行全球统一货币皆不具备可行性的情况下,我国终于认识到,要规避这诸多风险,让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发挥结算、投资和储备职能,是最根本的选择。于是,从2008年开始,人民币国际化征程正式开启。
一是与多国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与33个贸易往来国家(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达成了总额3.31万亿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外国央行能够向本国商业银行及本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支持这些企业以人民币从中国进口商品或者对中国进行人民币直接投资,双方就绕开了兑换美元的过程。
二是推进人民币的贸易结算。2008年12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上海市和广东省的365家企业正式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8月这一试点推广到全国所有省份。
三是正式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2014年以前,我国官方基本使用的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提法。直到2015年1月,中国央行(PBOC)在其官网的公告中首次正式明确“人民币国际化”提法。当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布年度《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2017年7月14号到15号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仅仅两天后,2017年7月1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再次要求“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一般体现在两个维度:从空间上,由周边化到区域化到国际化;从职能上,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到储备货币。
从空间上看,截止到2015年底,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92个。包括香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澳门等。在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欧、中东、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从职能上看,2015年,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为7.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收付金额为7361.7亿元,同比增长228.1%;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人民币收付金额为1.59万亿元,同比增长65.2%。截至2015年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4万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1.45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债券未偿余额为5900.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末,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在境内外市场上持有债券、股票和存款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为8647.0亿元。特别是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其权重直接超过日元和英镑,达到10.92%,证明了人民币的含金量已经得到了世界主流金融机构的认可。欧洲央行也于2017年6月宣布,上半年将人民币纳入了其外汇储备,投资了价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计价资产。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障碍
当然,作为新兴国家的新兴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空间维度上看,人民币的全球使用区域虽然不断扩展,但主要还是在周边地区使用。比如2015年,单单与中国香港的人民币收付金额占比为52.9%,比2014年上升0.2个百分点;与周边的台湾、新加坡两个地区的人民币跨境收付占比也高达17.4%。从职能维度上看,人民幣主要还是一种结算货币,比如在2015年经常项目的跨境人民币收付(主要是贸易结算)是投资项下的3倍以上。其投资货币的职能尚未发挥,更谈不上储备货币:2015年末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8647亿元,仅占全球央行储备规模的约1.2%。欧洲央行2017年历史性的投资了5亿欧元的人民币资产,但是占其680亿欧元的储备资产还不到1%。
影响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两大方面,也就是一个后发国家的货币要想异军突起成为其他国家居民喜欢的国际货币,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使用便利;二是能保值增值。对比这两个基本条件,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endprint
1.资本项目管制程度仍相对较高,因此人民币使用的便利化不够。尽管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但资本项目的很多方面仍然受到一定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义的资本项目共有40个子项目,目前完全不可兑换的项目仅3个。但实际上一些部分可兑换或基本可兑换项目中,关键的环节还是存在较严格的管制。具体包括:第一,外商直接投资需要审批,中国企业、个人对外投资也需要审批。第二,中国居民不得对外负债,对外负债要进入外债规模管理。第三,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二级市场不对外资开放,外资需要经过外汇局审批。因此,在资本项目不可完全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很难被国际上广泛接受。
2.境外人民币资产拥有者实现保值增值的渠道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真正有深度的、对外开放的、能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安全稳定人民币投资产品并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市场。没有一个完善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意味着国际上持有的人民币只能放在手里、难以形成回流机制,因此难以保值增值。人民币可供国际投资者选择的资产很少,期限也不尽合适,尤其缺乏流动性良好的短期固定收益产品。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改革开放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自贸区建设总体目标中就包括“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及之后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同意联合印发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中,要“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创新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扩大境外人民币境内投资金融产品的范围,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这些要求,正是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对症下药。
(一)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
1.通过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开放了自贸区与海外市场的资金自由流通渠道。自贸区的企业和个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资金(包括人民币和外币)可以自由进出入自贸区和海外。境外投资通过自贸账户得以便利开展。比如自贸区一家企业上海某某投资有限公司,2014年8月欲收购一家欧美药企的厂房及生产线,收购款要合同签署后10天内汇到境外,这在自贸区外是很难实现的。企业就是利用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措施,即对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再通过在自贸区一家银行开立了自由贸易账户,外汇登记、购汇、资金汇划等一系列操作,顺利实现了跨境投资。居民向境外借款通过自贸账户也得以便利开展。如2015年,位于上海自贸区的某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银行开设的自由贸易账户,完成了3笔跨境借款,金额总计16亿元人民币。受益于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境外融资取消了前置审批,该汽车金融公司较便捷的完成了跨境借款,而且由于境外资金的利率低于境内,企业由此节约利息900万元。
2.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便利跨国企业的资金运营和管理。对于跨国集团而言,对资金的集中使用具有强烈的需求。但以往境外总部和中国境内子公司无法自由划转资金,因为这是属于资本项目,存在层层审批。所以跨国公司设在上海的总部往往是业务运营的总部,负责协调管理区域内数个国家的分支机构的生产、物流、研发、人才培训等,但是核心的资金运营总部职能往往放在新加坡、香港等金融中心。针对这一问题,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底推出了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包括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和人民币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其主要操作原理是打破集团成员企业单独跨境收付款的状况,统一由集团内部集中核算境内外交易,并将所有的跨境应收应付款轧差后,通过主办企业统一与集团外部的交易方进行结算。如某科技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第一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企业,企业反映,在自贸区新政实施以前,境内成员企业要向境外总部借入资金,必须通过外债登记,手续繁琐、额度受限。现在有了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只需一天就能在成员企业和总部之间划拨资金。消灭了資金“孤岛”,打通了任督二脉,资金运转高效顺畅、节约了融资的财务成本。
3.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外商投资的开放度和便利度。比如技术检测和认证行业,我国一直是控制外商投资进入的。由于自贸区实行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的改革措施,而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设立在外商投资管理的负面清单之外,因此2015年7月,上海自贸区引入了首家外资认证机构:某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这是美国Anchor Center for Certification独家授权的在中国执行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化企业,主要从事食品、食用农产品的检测技术开发、认证服务等。
(二)建设有深度的、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
1.陆续推出黄金国际板、黄金沪港通。首先,2014年9月18日晚,位于上海自贸区的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揭牌,标志着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正式开市。这是中国(上海)自贸区推出的首个国际化金融类资产交易平台。这不但意味着我国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一步,而且国际板的实质是引入国际投资者参与金交所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产品交易。利用自贸试验区的特殊定位,借助于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等金融创新,通过引入境外会员、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将人民币标价的黄金产品推向国际,这就促进了境外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汇丰、渣打、丰业、高盛、瑞银、澳新银行等全球知名银行,瑞士美泰乐、贺利氏(香港)、瑞士庞博等全球各大黄金精炼企业及其他投资机构已成为首批40家国际会员。其次,2015年7月10日,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与香港金银业贸易场联合推出的“黄金沪港通”正式启动。这样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内的行员和投资者不需要前往自贸区,也不需要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只需在中银香港等指定银行开立账户就可以使用境外人民币在国际板开展交易。为境外人民币的回流使用开拓了新的渠道。
2.创新设立跨境理财产品、跨境同业存单等金融工具。如浦发银行于2015年7月成功发行首单自由贸易账户跨境理财产品,规模5000万元人民币,收益率3.6%,成功吸引了境外客户和境外资金认购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产品,产品一经发售反响强烈,短短两个工作日内即全部售罄。
3.筹划推出原油期货。自贸区内注册成立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做好了业务准备,拟在2017年内推出原油期货。这是国内首个对外开放的期货品种。原油期货将采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交割,接受美元等外汇资金作为保证金使用。境外投资者有多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入市交易,使用人民币计价,这是给原油期货打上中国标签的重要一步,能有力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当前自贸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使自贸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一方面,上海自贸区将进一步探索资本账户的开放,并积极建设国际化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与国内金融改革开放的联动推进。自贸区可以说是联通离岸和在岸市场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必须完善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与国内金融市场良性的联动机制,通过自贸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举措,发挥自贸区试验田的功能,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提供一个顺畅的渠道,更好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周奇,张湧,等.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与案例研究[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223-225,237-240.
[2]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3-10.
作者简介:周海成(1973-),男,汉族,浙江文成,硕士研究生,现为上海浦东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和外汇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