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华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另选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诊总时间、静脉采血、静脉给药、心电图等观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AMI再发、院内再PCI比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充分发挥了优势,极大的争取了抢救时间,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效果研究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5.0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5-0125-02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对急诊的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实施了全程优化护理,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 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2016年1-12月收治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观察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8~76岁,平均(54.8±3.3)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6岁,平均(54.6±3.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及时送入抢救室,行常规心电监护和各项生命指标检测,采集血液样本,建立静脉通道。观察组采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操作如下:(1)建立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小组。护士长作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小组的组长,小组内部商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形成急诊、分诊、初诊、抢救等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实施首诊护士责任制,将接诊护士作为第一责任人[1-2] 。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及时建立静脉通道,检查相关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第一时间确诊患者的病情。(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开放绿色通道,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患者入室2 min内吸氧,3 min内完成血压血氧检测,5 min内建立静脉通道,8 min争取获得检查结果,确诊后立即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治疗过程中监测各项生命指标,积极处理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做好护理记录。(3)术前准备流程。患者确诊病情后准备实施手术抢救,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首先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留取血液样本行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肌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测,并在30 min内追踪检测结果,实施碘试验,监测患者的各项基础指标,叮嘱患者术前排尿,及时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情。(4)评估病情及转运。患者确认病情后,即刻制订相关的治疗方案,并要求家属签字。对符合转运条件的患者,转运过程中应由护理人员和医生陪同,并携带相关的急救仪器,检查管道通畅性,转运填写相应的转运交接单。转运途中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护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基础生命指标,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用药情况。若患者的情况危急不适和转运,应给予就地抢救治疗。(5)对于需要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应及时通知介入治疗医师及护士,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术前谈话,交接上介绍患者的基本病情、抢救药物、心电图、生命体征,使介入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缩短血管开通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从护理人员接诊到初步做出诊断的时间)、静脉采血时间(从护理人员接诊到采血完毕的时间)、静脉给药时间(从护理人员接诊到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急诊手术时间(从护理人员接诊到术毕的时间)、急诊总时间(接诊从护理人员接诊到抢救结束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给药时间、心电图时间、院内AMI再发、院内再PCI的比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满意度评估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3-4]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對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诊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效率更高,更利于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抢救各项观察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采血、静脉给药、心电图等观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院内AMI再发、院内再PCI比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如何缩短抢救时间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质量的重要保证[5-6] 。国内有临床报道指出,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在发病的12 h内得到有效救治,其病死率达到了20%。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传统的护理缺乏系统的护理目标和规范化的护理流程,抢救过程中易出现不可控因素,另外,出诊护士的责任意识不强,易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出现意外,因此抢救效果不佳。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有助于降低检查、诊断等流程的时间,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8] 。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监督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设立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制度,并通过护理人员的相互交流,不断优化护理流程,省去不必要的时间,以提高护理流程的规范化和准确性[9-10] 。科学规范的全程优化护理流程能确保每项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确保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各科室及各护患之间不协调因素的出现,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
总之,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时效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缩短了住院时间,并降低了院内AMI再发和院内再PCI的比率,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2]劉淑梅,陈红.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258-259.
[3]全玉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13):177-178.
[4]何亮,陈淑芳.全程优化护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9):93-94.
[5]张艳.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119-121.
[6]孙荣荣.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10.
[7]赵霞,王泽娜,孟庆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6,24(2):172.
[8]张海青.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5):232-233.
[9]杨君健.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全标准管理,2016,7(19):161-162.
[10]曲琦.崔云.宋洁.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08.
(收稿日期: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