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青
国内外理财市场都要经历初创、扩张到成熟的过程,这是理财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已有多年发展历史。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人理财业务在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成为国外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推动之下,近年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不成熟,监管滞后等原因造成我国理财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研究和梳理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对比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国外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早,以美国为例,其历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初创期、扩张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期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初创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了最早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保险营销人员。从1929年持续到1933年的银行挤兑危机和股市大灾难使美国民众普遍丧失了对银行和券商的信心,加之严重的经济危机给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甚至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保险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第二阶段,扩张期
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国个人理财业务的扩张期。尽管个人理财业务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但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概念和理财资格制度在其后的20世纪60年代末才得以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个人财富的积聚使美国的个人理财业务飞速发展,但美国社会所倡导的超前消费观念使很多人担心缺乏足够的存款来应付日益增长的个人消费,政府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政策的改变使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如何安排自己各项收入和养老计划中的税收规划问题。于是,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希望这些机构能为他们提供各种投资工具,以实现复杂的财务管理需求。各个金融机构为了争抢市场,纷纷推出迎合客户需求的各种个人理财产品,但这些产品并没有经过合理的风险度量和设计,加上市场监管漏洞和不合格理财师的泛滥,导致这一时期美国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并没有起到真正为客户规划个人资产的作用。
第三阶段,成熟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个人理财业务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期。在经历了一场大幅度的优胜劣汰的洗礼后,美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趋于成熟,各金融机构开始将各自提供的金融理财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从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销售渠道乃至促销方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所有改革的核心皆围绕客户关系的维护进行,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用合作关系成为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这一时期,监管逐步完善,产品设计系统逐步建立,银行提供的各类理财产品已经可以开始帮助社会中富裕阶层及普通大众实现资产的增值与财务目标。
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后,国内市场虽然在业务开展的经验和方法上尚不成熟,但逐渐积累的财富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为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萌芽
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是中国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阶段,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但大多数人还没有理财意识和概念。
1978年改革开放,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开阔了国内企业的视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制,成立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就此诞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成立的商业银行才陆续开始办理个人理财业务。最初主要以银行储蓄及国债为主,后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的理财业务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个人理财业务有了发展的跳板,各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到这片全新的蓝海市场。
第二阶段,起步
2002—2005年是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起步阶段。2000年9月,央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其后几年,外汇理财产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竞争市场。外汇理财业务只是银行对理财业务的最初探索,而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始于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因此,2004年也被称为银行理财元年。
2005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始逐步形成规模。在这一时期,理财产品、理财环境、理财观念和意识,以及理财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规模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发行了687款个人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
第三阶段,探索
2006年开始,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进入探索阶段。随着个人理财业务的蓬勃发展,各大银行竞相推出各具特色的个人理财产品。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了1089款个人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4000亿元;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了3062款个人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8190亿元;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超过6000款,发行规模为3.7万亿元。这一时期,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银行不只是提供标准化理财产品,私人理财顾问也应运而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国内理财市场。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到2008年的最低点1664点,最多时市值缩水达22万亿元,投资者在这个阶段的投资损失惨重。也是在这个阶段,投资者的风险理财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回归理性。
第四阶段,扩张
经过投资损失的洗礼后,2009年,投资者信心企稳回升,国内市场逐渐回暖,保守的投资倾向有所改变,股票、基金及房地产等投资方式占居民理财份额的比重不断扩大。
自2009年起,人民币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主流产品。国有银行则凭借其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力优势逐渐占据国内理财市场主导地位。投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新股产品和权益类产品规模萎缩,全面的银行理财产品体系逐渐形成,且参与的金融机构众多。银行顺应客户需求推出期限较短、收益稳定、资金门槛不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随着局面财富不断增长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理财产品快速涌现,加之原有资管业务边界不断拓展,混业经营的大资管和互联网理财推动理财市场进一步加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