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今天中国人热衷于镀金,上音乐学院镀一金;不够呢,上国外镀一金;实在不行呢,花点钱,上哪儿呢?金色大厅。
有篇报道很有意思啊,说维也纳周圈有六十多家中国餐厅,厨师都很苦闷,每天早上起来洗菜,中午掂勺,晚上刷碗,就这点事。
突然有一天,有人笑嘻嘻地送票来,哎呀,祖国的亲人来了,要给你们唱一支歌,你们晚上去看节目吧。厨师们拿着票就去了,不花钱啊,好,去。去了一听,唱得呢,好赖不计,是听不懂。隔两天又有人送票,最后到什么程度呢?厨师们说,一听说有人送票,立刻就藏起来,不见。
报道说,某某艺术家,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盛况空前,掌声长达二十分钟。散场以后有些人围着金色大厅转悠,久久不愿意散去,长达一个多小时。二十多分钟是什么概念呢?我今年去与奥地利交界的地方,听德国一出最著名的歌剧,叫《玫瑰骑士》。我從屁股坐到那椅子上算起,六点钟准时,德国人不会迟到,到最后起立站起来鼓掌是十点五十,四个小时五十分钟,中间有两幕休息。掌声雷动,非常有礼貌地鼓了很长时间,我一看表就五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长时间。
那最后怎么样呢?有社区老年合唱团进入金色大厅,有小学生合唱团进入金色大厅。于是就有新闻报道告诉你,用五万欧元将金色大厅租下来,谁都可以去演。五万欧元是什么概念呢?大概合四十万块钱人民币。从理论上讲,你准备个一二百万人民币,就可以启程了。金色大厅这些年累计进了多少中国艺术家和准艺术家及假装艺术家呢?我估计那数字惊人。
金色大厅过去经常一年中都是空着,自打中国人喜欢上金色大厅,几乎没闲着的时候。金色大厅这个名称,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觉得什么东西只要一镀上金,这个东西就价值连城了。镀金从战国到汉代非常流行,在铜器上鎏一层金,鎏上的这个金呢,长时间不会脱掉。
当时为什么鎏金呢?因为金器不足。谁都喜欢纯金的东西,对不对?纯金的东西呢,你不可以拥有啊,在古代社会那个太值钱了,只好鎏一层。
鎏一层金呢,薄薄的一层,你不上手你也觉得就是金的。久而久之,就流行镀金了。镀金其实是个外来词,唐代就有了,唐诗里就有这个词了,但过去老叫鎏金,说那儿有一尊鎏金佛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鎏一层金呢,就是为了使东西漂亮,如果你的艺术追求达不到你预想的高度,那你就只好去镀金了。所以,今天去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呢,已经变成一个笑话了,我想也没有人再去追求了,到此为止。
(摘自《都嘟》新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