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有三分不妥当

2017-11-15 16:21朱生坚
特别文摘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生疏功力赝品

朱生坚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帖子,号称汇集“启功书法作品”两百多幅。一张张图片看下来,越看越不对:有少数几幅,简直看上一眼就可以断言是赝品,更多的则是乍一看来也挺好的,仔细看看,就觉得这一笔有点飘浮,那一笔有点薄弱,越看越不真,大概都属于启功先生说的“写得比我好”的那一类。

当然,并不是说,像启功先生那样的书法大家,写那么多字,从来就没有一笔两笔稍有欠缺的。恰恰相反,包括启功先生在内的很多大家之作,乍一眼看上去,好像也很平常,甚至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或者让人觉得不太好看。然而,仔细看看,还是能看出某些细节毕竟功力深厚,绝非寻常人等所能企及。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种情况,看上去挺好的赝品,看上去不太好的大家之作,區别在哪里呢?

启功先生有《论书绝句百首》,其八曰:烂漫生疏两未妨,神全原不在矜庄;龙跳虎卧温泉帖,妙有三分不妥当。

这里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李世民是二王的“骨灰粉”。虽然在后人看来“稍逊风骚”,李世民的这篇行书倒也颇得二王笔法之神韵。他以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的气势握管挥毫,自是龙行虎步,豪放不羁。纵然间或略显生疏,而且如前人所言,从整体看来有些涣散,却也不能掩盖其精神。启功先生自注此诗云:“其字结体每有不妥处,譬如文用僻字,诗押险韵,不衫不履,转见丰采焉。”

此诗末句“妙有三分不妥当”最是夺人眼球。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倒是前面的“神全”二字。原来,书法作品“妙有三分不妥当”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神全”:首先,书写者要精神完足,气息深厚;其次,把这种精气神灌注在书法作品之中。这样,即便在技术上、细节上有“三分不妥当”,也不是太大的妨碍,甚或反而另有一种潇洒、通脱。

前面所说的赝品与真迹之间的区别也就在这里。那些仿作者不得已做了这一门勾当,先就气馁了三分;况且,本来就在功力上有差距,所以,虽然竭力描摹,也就是能做到有几分形似,一不留神,或者到了特别考验功力的关节处,就漏气了,好比有的人穿得光鲜亮丽出门,不小心露出了内衣的破洞,就让人一眼看到了寒酸样。而那些真正的大家之作,看起来貌似衣冠不整,终究是底气十足,丰采照人;犹如《庄子·德充符》里面的那几位“全德之人”,虽然肢体残缺,但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会让人自动忽略他们的外形相貌上的不足;又如松树的瘿瘤、梅花的断枝,以及破败的荷叶,反倒成了国画里面常用的“转见丰采”的好材料。(摘自《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生疏功力赝品
我们的关系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碰杯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细微之处见功力 CEDIA 2017 北美地区获奖案例掠影
浅谈新闻主播也要具备的采访功力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
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