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访工作的思考与机制创新

2017-11-15 07:05高生陈征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依法治校机制创新信访工作

高生+陈征

摘要: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当,围绕高校信访工作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脉络,分析总结高校信访工作的现势特征,并基于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思辨,提出创新开展高校信访工作的初步設想。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信访工作;机制创新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信访制度的源起

新中国成立伊始(50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新生政权的极大信任和热情,通过写信和来访等方式,向中央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及政治运动等各种问题,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建设。我国信访制度在此背景下开始形成。

(二)发展历程

1.形成与发展

1950年初,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成立,专门负责处理群众写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件。毛泽东批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给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指明了信访工作的性质和主要功能,成为信访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开端。次年6月,政务院《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是我国第一部规范信访工作的行政法规,亦是我国信访工作制度化的初步尝试。

2.规范与完善

第一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1957年)首次明确信访是群众的民主权利,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工作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工作的指示》。第二次信访会议(1978年)讨论了有关遣返遗留、上山下乡等政策问题,为之后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等确立了标准和政策依据。第三次信访会议(1982年)通过了《当前信访工作形势和今后的任务》和《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暂行条例》规定了县以上党政机关把信访机构设置为一个常设性部门。1995年10月颁布的《信访条例》是建国后第一部严格意义的信访行政法规,自此,我国信访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3.改革与创新

第五次信访会议(2001年)明确提出了“推进改革与发展、依法做好信访……”重点工作目标。2005年1月,国务院修订《信访条例》,进一步规范信访制度。第六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2007年)进一步指明“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方向。第七次信访会议(2012年)明确提出“加强源头预防,解决突出问题,夯实基层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作格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2015年1月,国家信访局开始启用新的全国网上信访信息系统,通过对信访形式、工作过程、工作范围的全覆盖,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处理过程透明化和统计分析智能化。

二、高校信访工作的现势特征

(一)高校信访法治化改革势在必行

1.信访环境不断恶化

一方面,社会矛盾升级引起的各种问题日益暴露,涉及有关政策、公平等问题给群众的切身利益带来影响,闹访、缠访等信访案件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由于信访法治化仍处于探索阶段,信访不信法。

2.依法信访是深化依法治国的具体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为信访法治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应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为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3.落实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继201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首批完成大学章程的核准发布后,全国各高校分批次逐步完成大学章程的制定和核准工作。自此,各高校将以章程为准则和依据,依法自主办学,推进依法信访工作进程。

(二)现势特征

1.师生诉求表达渠道多元化

学校师生的信访诉求表达渠道趋于多元化。来访、来信等传统的信访形式日益向新型网络形式转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逐渐成为师生更加乐意选择的表达渠道。

2.信访事项和信访问题复杂化

一方面,就信访工作本身的属性而言,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难以区分个别事项究竟是涉法涉诉还是涉访问题。另一方面,信访现象所呈现出的问题复杂多样。信访问题涉及面广,情形和类型多样。如个人利益、公平公正、矛盾纠纷及心理困惑等,对信访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3.高校对于信访工作的认识误区

一种观点认为,信访是坏事或麻烦事。以“把好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为高校信访部门的重要职责,信访大潮下的“拦截访”,是一个迫于无奈的普遍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信访是信访部门的事情或职责,事不关己的思想倾向普遍存在。

4.信访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首先,信访工作者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程序、效率、态度、方法等问题,容易导致矛盾升级。其次,现实中,多是就信访论信访,缺乏系统性和全局观。再者,依法治校、依法信访仍停留在喊口号阶段,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尚未落实。

三、基于现实的思考和认识

(一)国家层面对信访的定位和导向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政治工作,人民群众因信而访,既是其民主权利的正常行使,也蕴含着对组织的信任和期许,基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团结的需要,依法依规有序开展信访工作。

(二)高校对于信访的态度和理念

现实中,高校信访工作还算不上主流业务。有关人员配备、政策支持、人员素质以及价值发挥等方面存在欠缺。多数信访工作者是兼职干部,其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

(三)依法信访的可行性

信访法治化的道路将会很慢很长,不可过于理想化,需要考虑和兼顾的东西太多。做好信访与法治的结合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主义。信访的本质是信任,本意是维稳,因此,有很多人治的因素需要保留。endprint

(四)信访工作者的能力与主张

信访工作者的站位要高,应跳出信访看信访、干信访,以服务师生的思维开展工作。同时,应警惕和摒弃官僚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想倾向,工作中,可以讲规矩但不能有失礼数,可以体恤民情不可惟民意是从。

(五)信访工作成效的判断标准

信访情况通报制度,有利有弊,利在于警醒个别,惩前毖后;弊在于只罚不奖。事实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未必都是坏事,关键是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信访人提出的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值得采纳和推广。

(六)信访部门的功能定位

信访部门不是具体的办事部门,而是一个中转站、分流器,更是重要的参谋。信访工作者不负责信访事项的具体办理,只负责分流、引导和综合协调。

四、创新开展高校信访工作的设想

(一)正视与重视

1.正确看待信访,信访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诉求是社情民意的具体表达,也是一个获取重要信息的有效渠道。

2.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群众对组织的一份信任和期许。学校应高度重视,注重“源头治理”。

(二)理念转变

1.被动与主动:问题导向还是发展导向

把信访工作视为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事实上,在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中一些工作也得以推进。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及顶层决策者,应正视信访问题,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2.维稳与务实:应对问题还是促进发展

信访工作被看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承擔着维稳的任务,然而,在具体的问题和矛盾面前,如果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而一味地压制或约束,势必会使小事升级为大事,最终影响安全和稳定。因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工作开展。

3.局部与整体:大事化小还是由点及面

对于信访人而言,涉及其个人的各类事项都是大事,而对于学校来讲,师生群众的大事自然亦是学校的大事。做好信访工作,在战略上,应从大处着眼,加强顶层设计。在战术上,应重视小事琐事,不拘小节,防微杜渐。总之,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兼顾整体与局部。

(三)机制建立与优化

1.强化顶层设计。高校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领导层的思想和行动。领导层予以重视,注重源头治理,切实把信访作为体察民意、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2.规范工作程序。建立科学可行的信访工作制度,规范信访事项办事程序,对于信访工作范围以外的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对于涉法涉诉问题做好区分和引导,对于信访范围以内的问题按照流程规范分步办理。

3.做好管理服务。信访工作者对信访人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了解其诉求,理解其心理,缓解其情绪,帮助其困难。同时,还应了解工作进展,做好对信访人和相关部门的后续服务工作。

(四)分离与整合

1.诉访分离。信访部门本身并不是处理信访事项的办事机构,它只是一个协调部门,发挥分离、引导和督查督办的枢纽作用。

2.信访不是孤立的存在。信访是学校思政和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就信访论信访,而应以此为基点,从学校全局和工作的整体出发,做好信访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同时,把信访工作作为获取重要参考素材的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1]吴超.新中国六十年信访制度的历史考察[J].中央党史研究,2009(11)

[2]马振家.浅谈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的成因、特点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1)

[3]高生.依法治校视野下加强高校信访工作的对策研究[J].当代青年,2015(4)

[4]高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J].教育学刊,20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思政专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5SGQ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依法治校机制创新信访工作
工商银行湖南邵阳分行构建分工清晰责任明确的大信访工作格局
做好基层信访工作 共建平安家园
“平语”近人”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法治文化的构建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中职学校学生维权的意义探析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