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新趋向

2017-11-15 05:45汪道玉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批判性核心文本

◎ 汪道玉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新趋向

◎ 汪道玉

语文新课标 2011 版公布已经六年。但我们真的读懂了、去做了?探讨小学语文发展的新趋向,相关论点可谓仁智互见。

一、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近些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界最热的词恐怕是“语文核心素养”。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亮点。2011 年版语文新课标在谈到“语文素养”时,较之 2001 年版存在很大补充——“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述表达尚未涉及“核心素养”。2014 年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以及“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中小学各学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修订学科课程标准。由此,“核心素养”更大程度上进入大众的视野。

“核心素养”(即“关键能力”)是 1997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启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中提及的概念。在PISA的测评框架中首先提出“素养”概念,即“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推理和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和解释各种不同情境中问题的能力”——上述概念指导了PISA测评内容的制定。

那么,何谓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永军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所获得的语文方面的综合水平。“日积月累”是指经过长期修炼与积累形成的,那种短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无济于事(尤其是大量练习卷式操练)。“综合水平”是指一个复合体或综合体,它不单纯指能力,包含多种元素,即综合素质,是学生在积极语言实践中积累与建构,并在真实语言情境中表现出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又如何界定?目前没有权威性论述。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挂帅、历时 3 年研讨撰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21 世纪的人应当具备如下方面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加州教育学者以及中小学校长、老师津津乐道“四C”:Creativity—创造性、Critical—批判性思维、Com mu n icat ion—沟通能力、Cooperation—合作能力。若用著名学者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琳达·达林—哈蒙德(奥巴马总统的教育顾问)的话,“当今世界,教育者们都在应对全球性的变化,使得教授学生以下内容变得尤为重要:批判性地思考,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及创造新的想法、产品和解决方案”。根据欧美国家、PISA考试对语言素养的要求,以及我国学界关于语文素养的理解,语文核心素养最值得提情感、思维和能力等方面,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批判性思维(语文工具性的主要体现)、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处理信息以利解决问题)。以“批判性思维”为例,它是西方社会特别注重的方面,但又是我国学生特别奇缺、需要的东西。从词源上来讲,“批判性思维”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是对已有的各种观点接受之前必须进行的审查和质疑”,据此应当具有如下品质:独立思考,怀疑批判,不盲从;能够自由表达观点,但要有合乎逻辑论证(有推理、有证据);可以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许多学者都强调“批判性思维”,比如陈寅恪在 1929 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2016“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共识》提出,独立之人格、批判之精神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根本追求。西方教育历来都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可以从《灰姑娘》教学中看出美国教师的关注点。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里面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愿意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吗?记着,一定要老实地回答哟。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里你们有没有读出来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当前,“批判性思维”显得弥足珍贵。澳洲悉尼大学商学院商学硕士课程有大批中国留学生学习,在1200 多名参加该课程核心科目“商业的批判性思维”考试的学生中,竟有 400 多人不合格,中国留学生占八成,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悉尼大学商学院主管教育的副院长约翰·谢尔兹(John Shields)认为,上述核心课程特别注重“批判性思维”,包括中国的部分外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被动,同时还存在英语水平欠佳导致的原因,即“中国大陆的主要学习模式是被动学习,而不是批判性学习和主动学习”。

二、重新强调“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不仅明确界定“语文课程”,而且提出近些年来语文教学的重要转变,即“语用”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重新重视“语用”,除了新课标的法理依据之外,与“真语文”讨论以及语文教学的转向存在一定的关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在不同场合提到我国“假语文”教育的问题:“一个共同的特征或者说普遍的毛病是假。假的特征是,大的方面说如教师拙劣或水平不高的自我表演啦,设计无数个坑,勾着学生往里跳啦,空洞和贴标签似的升华以及老师不着调的语言等。小的方面说,PPT和各种声光设备,让人眼花缭乱啦,课堂上随意指点学生、老师奔来跑去、呼风唤雨的抽风状啦,以及让学生朗诵腔十足的诵读和老师堆起来的假笑等,这都是假语文课,不是真语文课。”王旭明在评价一位年轻女教师的示范课《斑羚飞渡》时指出,“老师无节制地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就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这真的是一堂‘假语文’课!”2012 年 11 月底,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和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国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王旭明倡议“要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在会议期间,《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杂志联合全国 14 省市 32 所学校发布《聚龙宣言》,宣言倡议“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由此,以“真语文”为口号的大讨论正式启动。于是,语文课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渐成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语用”呢?简单地来讲,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用教学”就是师生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与运用语言的素养。“语用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学者C.W.莫里斯提出,语言有“语符、语义、语用”三维。20 世纪 60 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概念,认为前者指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后者指人对语言的使用。上述观点对当代世界语言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交流能力是“语用”能力的核心。因此,“语用教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用教学”提倡对以往以“思想内容、语言知识(形式)”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进行重构,立足言语行为,在多维互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追求“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相统一”的学习过程。若从语言教学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包括语言意义教学、语言形式教学、语言运用教学等层面。由上可见,语文教育的重心正经历从语符、语义教学即语言能力教学,向语用能力教学的转变。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变革,由此提出基于“语用”的“三位一体”结构。

在上述“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各有各的功能。语义教学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解码”能力,即“读懂”课文说了什么,这是“语用”的基础;语义教学的功能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方面;语义教学的功能之三是“道”的获得,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语形”教学的主要功能:一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及表达方法,从而向“语用”转化奠定言语基础;二是让学生体验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三是促进学生积累。

三、识字写字指导呈现常态化

在“识字写字”教学建议部分,2011 版语文课标增加如下内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上述表达阐明:识字写字教学不仅是低年级的必备内容,也是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重要内容,在高年级淡化识字写字教学的现象不符合语文课标要求。

2011 版语文课标还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样,每天语文课堂必须安排上述选项,这在近些年的课堂教学大赛中已有反映,体现出对“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视,也是对当前语文教学以及生活中运用语文所出现偏差的纠正。

《课标编写组说明》指出,根据近些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还存在明显欠缺,事实上不少高学历的成人也都普遍存在严重的书写问题。修订工作组认为,中小学的写字教育要大力加强。社会各界也强烈呼吁,要求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在国家语委和专家组的支持下,又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 300个“基本字”。选出的高频字里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之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许多新主张和新探索,比如“主题教学”、“群文阅读”、“组块教学”等。在阅读教学探索方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无疑是崭新的“奇葩”。2011版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之“(二)阅读”之“5”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此,“非连续性文本”(类似高中语文的“实用性阅读”)成为阅读教学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何谓“非连续性文本”?普遍认为,是以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之图表、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广告、公告、目录、索引、列车时刻表等为基本内容的文本。它不同于传统语文教科书上的“文学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受到重视,源于 PISA 测试中相关文本的阅读。PISA 从五个角度测量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检索信息、形成概要的理解、阐释文本、反思和评价文本内容、反思和评价文本形式。在分析 PISA 阅读素养分量表中发现,我国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得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在平时教学中强化“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就全国范围来说,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形式基本上是连续性文本(文学作品),基本上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课文。但仔细研究教材之后又发现,其实“非连续文本”渗透在教材的各方面,比如目录、课文插图、课文后习题、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即它们早已存在,只是我们平时很不重视。不仅在语文教科书中,数学、英语、品德、科学、美术等教科书中也都存在较多“非连续性文本”,各类图表、说明、注释随处可见,都为相关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另外,习作教学从“教”到“学”的转变、语文的“情境性学习”、语文教学主张的异彩纷呈、语文借助“互联网+”等,都是当前小学语文的发展趋向,值得认真研究。

G420

B

1673-9949(2017)10-0046-04

(作者: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

猜你喜欢
批判性核心文本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