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代振莹 摄/薛滔
汇聚军民融合多方资源共商航天产业先行先试
——记首届中国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化高峰论坛
□ 文/代振莹 摄/薛滔
▲ 高峰论坛会场
时间倒回盛夏7月,由中国宇航学会牵头发起的“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产业化工作委员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是中国航天推动和促进航天技术、产品、服务与资金资源整合,推进航天产业化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
而在此前1个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驻晋部队某基地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着力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抓住党中央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契机,加快探索实践脚步,在技术、产业、设施、人才等方面走深度融合路子,努力使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全军前列。
对航天人而言,这既是必须落实好的重大任务,也是必须把握好的发展机遇。
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走过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正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军民融合战略全面渗入各个产业的过程中,中国航天积极响应、不断创新。目前,我国航天领域已有2000余项技术成功实现民用转化。军用、民用技术的界限已十分模糊,军事专用技术比重已不到15%,而军民通用技术超过了80%。
“但总体来看,我国航天技术应用的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效应不足,急需充分发挥现有航天资源效益,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宇航学会以筹备航天产业化工作委员会为契机,汇聚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共同促进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论坛主办方之一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介绍说。
作为此次论坛的另一主办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二院在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经中央批准,十二院在原航天710所、707所等5家单位的基础上重组成立,旨在努力打造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抓总单位,推动航天尖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试验田和先行区。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要以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先行先试为目的,诠释航天军民融合的战略目的、战役布局和战术突破。”十二院院长薛惠锋表示。
纵观国际,随着航天技术军民融合特性的显现和各国航天政策的调整,全球航天技术逐步由军事应用为主转入大规模民用和商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局长邓寿鹏在报告中指出,全球航天产业的发展路径发生了深刻转变。
“追踪世界一流国家的航天政策可以发现,以美国为例,特朗普政府在民用航天上,强调要再次领跑世界,在军用航天上要掌控太空战场,在商业航天上要改革管理体系以适应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薛惠锋解释说。
1970年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1986年东方红二号军民两用通信卫星入轨,开启了军民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各类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已参与到卫星制造及其运营服务中,我国航天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我国航天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但在产业化方面同美国等一流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美国政府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产出比为1∶7至1∶14之间。阿波罗探月计划几乎带动了美国20年内全部科技发展;在其刺激下,美国经济飞速增长,直接促成了20世纪若干重大技术进步。据统计,美国将航天技术转化至民用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而我国航天产业总收入刚超过1000亿美元,在全球航天产业收入总额中仅占3%左右,可提升空间巨大。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300亿美元,而其中商业航天占比高达76%,市场规模巨大。
一组组数据呈现出了我国航天产业化发展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
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副院长张镝看来,我国现在属于航天大国但还不是航天强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资金结构。“中国一定要把商业航天做起来,希望能有更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也希望更多的企业、人才、专家等社会力量进入到航天领域,把航天事业做得更好。”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副院长史平彦也表示,“卫星应用前期以我们自己为主,现在需要以广阔的胸怀、开放的心态来广泛联合国内力量,不止是宇航界的同仁,还有资本界的力量。”
中高会副理事长何孝瑛女士认为,“要想把航天产业和航天军民融合推向前进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科技的翅膀,一个是金融的翅膀。”
针对国内航天领域的投资机会,在论坛现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黎韬扬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与会者也纷纷举起手机,“咔嚓咔嚓”拍起照片来。他认为,航天两大集团公司是军工行业的重要构成,航天产业发展迅速。以航天科技集团为例,按照总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四种口径计算出的资产证券化率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黎韬扬看好的投资机会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商用火箭发射,“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也是航天技术产业化投资机会较大的领域。”
论坛上,北京翔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乾道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乾道·翔智航天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举行了合作协议签署和基金启动仪式。乾道集团董事长鄢祖容表示:“该基金是航天产业与民营资本、实业与金融的强强联手,是顺应战略导向、政策指引和时代演进的选择,把军民融合的外延由产业层面扩展至资本层面,将促进形成航天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可复制模式。”
未来,该投资基金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给予被投企业或项目从融资服务到管理升级、资本运作等全方位、多维度的发展支持,有效推动航天领域军民融合项目落地。
▲ 乾道·翔智航天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启动仪式
在我国,卫星商业化应用正在落地开花。
西藏自治区北部的那曲地区约有189万头牦牛,平均每头牦牛售价约1万元人民币。现在,当地政府与北京翔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卫星溯源追踪系统管理后,一头牦牛的售价最高可达10万人民币。100万头牦牛,平均每头售价增加1万元,就是100亿元,对那曲50万人口而言,相当于平均每人增加收入2万元。
“西藏脱贫摘帽的标准是每人每年增加3311元,卫星溯源系统为西藏脱贫带来巨大的变化,为西藏产业发展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行政公署常委副专员顾兆文自豪地介绍道。
不止于此,目前,那曲还在与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展开合作。那曲盛产中药材蓝花龙胆,它在当地的成本极低,但是经过深加工之后,一小盒药的价值就能达到100多元。
“航天科技军民融合最重要的是让航天技术实现最大的边际效益,地方政府应该把自身独有的资源与航天技术结合,以产生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能为扶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顾兆文的观点得到了现场与会者的赞同和肯定。
近年来,中国卫星应用“走出去”已经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一张靓丽“名片”。
王一然提出了卫星商业应用国际化的五个基本途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选择典型国家和地区,以具体需求为切入点,推动‘卫星应用+’”。例如,在埃塞俄比亚,卫星商业应用有助于提升甘蔗种植与糖厂管理监控能力;在古巴,卫星商业应用可以解决95%的家庭没有互联网、上网费用贵的问题;在马来西亚,卫星商业应用可以帮助实时监控管理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环节,确保食品安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途径是“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切实保护空间环境”。目前,太空中有1.5万余个人造飞行物,75%为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清除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国际宇航联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亚太办公室主任朱林崎指出,卫星商业应用国际化主要体现在集聚国内外专家资源,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共商卫星应用,以及推动国内外需求和供给的对接,推广卫星应用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人共享卫星应用的成果。
航天产业化发展得到了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航天专家的关注和支持。
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国家航天局原局长刘纪原,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等专家学者均亲自到场支持。张履谦院士为论坛题词“投身航天事业,投资航天产业”。
“今天会议开得很好,有很大的意义。”在听完报告和发言后,张履谦院士动情地说。作为航天老兵,张履谦31岁来到中国航天,如今已经工作了60年。他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以前是国家投资搞卫星应用,现在不管是‘天上’还是‘地下’都进入了产业化,进入到商业航天的时代。今后我们的任务一是要积极投身航天事业,二是要大力投资航天产业,深入进行军民融合的实践,进一步走向世界。”张履谦说。
10 月14 日,首届中国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化高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国宾馆芳华苑的门外秋意正浓,会议大厅气氛活跃。
来自政府部门、部队、研究机构、企业、投资银行、高等院校等近600名专家代表济济一堂,围绕“聚焦航天产业发展,助推航天强国建设”主题建言献策,共商中国航天产业军民融合先行先试。
责任编辑: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