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泰 孙晓京
“晚上,阿房宫电影院门口,电灯闪耀着奇幻的色影,一对年轻男女歪着脑袋挽着手走来,猛地一抬头男的就说:‘是陈燕燕演的《寒江落雁》呢!’‘怪酸苦有味的影片呵!’女的脸上挂着微笑,那么轻轻地答着。”①电影作为都市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其诞生之后不久便传入中国,并且以上海为大本营生根发芽,电影也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然而民国时期,由于西安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交通的迟滞,电影与西安的初次邂逅便要晚了很多。直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电影院的建设以及整体的电影消费环境才有所改善,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娱乐活动的主要选择。与此同时,电影院以及与电影有关的娱乐消费生活,也进入到西安的城市生活的脉络之中。由此,以区域电影史的视角进行切入,考察民国时期西安地区电影院的建设与分布状况,既有助于理解电影院本身的发展,也能进一步窥探近代西安城市社会生活与城市地理的变迁。
“新制活动写真电影开演:本园为输入文明起见,特从沪上购活动写真电影,凡天文、兴地、人体、生物以及各国名胜、美术、日俄战争等类,其样数甚多,不能备载,最足增长知识而动人观。凡我各界无不相宜,诚文明引线之一大端也。择定本月11、12、13日晚于南关外观音堂演。每晚七旬钟演,天明为止。并有新聘到头等名角及请客串,准演新剧外带火彩。请预先持资购取本园凭观票纸,以便接待,特此声明。本园主人启。”②
这是西安鸿升茶园刊登于《兴平报》的一则广告,也是目前有据可查的西安地区第一次与电影放映相关的广告,广告内容可以说明几个问题。首先,相比于上海等其他城市,西安的首次电影放映活动相当晚。上海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可以追溯到“电影初到上海的时间为1897年5月间,首演地点为礼查饭店”。③而西安则晚至1910年,与现代娱乐方式的结缘有很大迟滞。其次,此时西安的电影放映仍然是以新奇为主,并没有正规的电影放映场所,而是借助于茶园等传统的演出空间。从广告中可以看到,作为招徕顾客的方式之一,电影放映并不是当天晚上的唯一主角,重头戏还有“头等名角”等人的“火彩”表演。电影放映与传统戏剧演出共同出现,也是电影初入中国时,考虑到本地居民对西洋玩意的接受程度,在地化适应的一种尝试。此外,这一时间西安电影放映的片源相当有限,由于远离当时中国电影的生产制作中心上海,交通也不便利,西安放映的电影相对陈旧,且并无固定渠道引进电影,当时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天津、北京、山西等地来的私人电影放映商流动放映到陕北;二是1912年后,驻陕军队的一些单位来放映电影;三是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流动无声电影放映商人先后来陕西放电影。”④放映片源的不固定,自然也影响到电影院这样一种固定放映场所的建设。
此后,西安的电影放映仍然呈现出散落且不成规模的态势,1921年为了筹措经费,陕西省图书馆开始在易俗东社放映无声影片,为了招徕更多的观众前来募捐,现场放映时还有军乐伴奏。1922年开始,东大街青年会开始露天放映电影,主要映出英美等国的外来片,包括《长久之爱》《自由恋爱》《俄国太子》等。尽管由于放映设备老旧,导致电影时常停映,无法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现代电影放映局面,但这却的确成为大量电影院建设之前,西安地区放映电影的主要形式。然而,虽然有电影放映的多种尝试,但20世纪20年代西安的电影活动依然是比较单调和苍白的。1924年,内务部对当时全国电影院多放青年情爱、火盗劫掠内容影片表示了担忧,要求对新到影片必须经官厅检阅之后才能够放映,陕西对此的回应则是“陕西省电影事业尚未发达,此类查禁之影剧为数不多”。⑤此外,还有人在回忆西安电影院的肇始时指出,“西安之有电影院却远在十多年以前,最初是在案板街的‘宜春园’内——即现在的‘易俗社’,曾开映过些杂凑的外国新闻片或滑稽短片之类,间有幻灯呆照,当时是否是正式买票,现在有些记不得了,总之这是一个开始,西安人士之得知有‘电影’这确是第一次。但这只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没有了。”⑥这段话显然是作者对西安电影放映的个人记忆,但却道明20年代西安电影放映的间断性特点。然而,电影放映活动唯有持续且规律地放映时,才可以被视作成熟的娱乐生活形态。由此可见,整个20年代西安的电影放映依然不成气候,呈现出散落且未能融入都市的整体文化氛围之中。
究其原因,除了西安此时社会文化与外部沟通正处于摸索状态中之外,还在于20年代的西安,整个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亦才刚刚起步,而且进展速度相当之慢。王桐龄在游历了西安之后,如此评价西安的市政建设:“新式之马路尚未动工,旧有之路分两种:大街皆石路,用长四五尺,宽二三尺之大石砌成,多系数百年前旧物,高低凹凸不平,车行颠簸特甚。小巷皆土路,多坑坎,遇风则扬灰沙,下雨则成泥泞,行人裹足。”“虽有官厕,但稍微僻静之处,常有人随便出恭。路旁多尿坑及秽水坑,行人过者掩鼻。”现代化的路灯“大街仅有数盏,小街尚无”⑦这些描述无不说明,此时的西安的城市建设与生活设施依然较为落后,在基本的水电供应上无法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那么对于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资源以及对公共便利设施都有全面要求的电影院来说,西安的整体硬件显然无力满足。
这种情形在20世纪30年代时开始有了变化,随着城市建设与市民文化需求的推进,大量的电影院开始在西安的繁华地带建设起来。1930年,位于东大街的先声电影院和盐店街的秦光电影院开业,前者在青年会的基础上成立,然而遭遇设备故障在当年便停业,不复开张。后者则在1931年时,首次在西安地区尝试用蜡盘配音的方式放映无声片《歌女恨》。世界电影院在1931年6月15日开业,地址位于盐店街。这家影院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有楼上楼下座位可选。“从正牌的秦腔到改良的秦腔,从二簧京调到江东社的傀偏戏,从中国的老牌有声电影、皮影到西洋正牌无声电影,从运动会到国术表演,从双星剧团到清白剧社。”⑧这一时期,以固定且独立的空间形式,西安地区的电影院在这一年,逐渐开始以一种带有现代文化特征的方式逐渐改变着西安的文化消费形态。
1932年,对于西安电影放映行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西安共有四家电影院开张,国民大戏院(五味什字中州会馆,现西安市第六中学)、民众电影院(钟楼)、西安露天游艺场(易俗社露天剧场)以及规模盛大的阿房宫电影院(竹芭市街)。“电影之在西安,应以‘民众电影院’为嚆矢,也可说是西安电影的滥觞时期。”
这四家电影院中,尤以阿房宫电影院声势浩大,“阿房宫昨日开幕,到会五百余人,并映佳片助兴。”整个30年代,西安还有民光大戏院(马坊门)、陪都大戏院(东大街116号)、新民大戏院(尚仁路,现解放路)、明星大戏院(北大街路西,钟楼西北侧)、西京大戏院(东大街青年会露天场)等影院陆续开业。大量影院以或豪华、或低调的形态出现在西安的都市空间板块中,足见西安市民对电影这项新奇的娱乐事业的持续热情。也正是基于此,阿房宫电影院看到了此事业的有利可图,开始投入资金对原本的影院设施进行了升级,“为要赶上时代,为要投好观众的心理,遂不惜牺牲巨金,重新改组,于是‘阿房宫’的建筑开始矣。改换银幕、更改旧座、其色光声片,无不精益求精。一直费了四十多天,始告竣工。”⑨由此也可见,阿房宫电影院的魄力。
30年代是西安电影院成立的高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30年代之前的西安,始终处在军阀势力斗争的阴影之下,1926年之前,北洋军阀统治西安。1926年又经历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灾祸,直到军阀混战结束之后,西安的整体城市建设才在国民政府的指导下进行。1928年开始,西安市政府对城区进行重新规划,以旧城为基础开辟多条新街道,西安才得以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1930年至1937年,是民国时期陕西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以发展,文化开始振兴的黄金时期。造就这一黄金岁月的主要缘由,首先是因为握有重兵、倾向进步的杨虎城将军开始登上了陕西政坛。”⑩得益于此,西安的社会治安趋于稳定,经济水平也有较大的发展。
其次,民国时期陕西省的交通一直不便利。“截止民国9年(1920年),全国修建的公路已达1100余公里,而陕西境内尚无一条公路。”现代交通的不便利极大影响了西安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仅仅靠驿道等旧式官路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建设的各种物资需求。民国11年,伴随着西潼公路的开通,西安地区的公路建设才真正步入正轨,并且在规划的新城修建了汽车总站。进入到1932年之后,陇海铁路也开始正式向陕西地区延伸,1934年12月27日,西安站正式通车,由此也打开了西安与中东部更为发达城市的便利交往,就此西安的现代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提升了西安的商业环境和水平。
另外,西安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再加上天灾人祸等原因,导致西安人口一直较少。1926年,时任豫陕剿匪总司令的刘镇华对西安进行包围,长达8个月的围城导致西安城内物资短缺、民不聊生,据统计当年因战争而导致的冻饿死亡人数不少于5万。而当时西安的居民数不过10余万。此外,由于地处西北自然灾害频繁,且医疗卫生条件不足,也致使西安地区人口死亡率较高。交通通畅带来的经济发展为西安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根据省会公安局在清查户口后的统计,西安“所有住民男为七万一千七百七十七丁,女为三万八千一百一十二口,总数为十万九千八百八十九口云。”1935年,西安的城区人口增长到15万余人。相比1926年,增长了三倍有余。而伴随1937年抗战爆发,大量人口向西部地区迁入,西安的人口数量经历了再一次的增长。“自全面抗战的局面展开后,冀、察、晋、绥、鲁、鱼豫、江、浙、湘、鄂、赣、皖等省,先后沦为战区。大批流亡的青年,都蜂拥到西北去,雄踞在陕北高原而会为大家认为谜样的延安,已成为青年们到西北区的目的地,大家都假道西安。还有各地的难民、文化人、军政要员,也都麇集到西安来,造成了西安空前的繁荣。”大量人口流入为西安带来城市管理、治安等问题的同时,又创造了大量的消费需求,人员聚居区不仅逐渐改变了西安的城市格局,还为西安工业、娱乐业的逐渐兴起奠定了基础。
可见,社会环境的暂时稳定为西安电影放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整体的保障,公路和铁路交通的便捷为外来文化的进入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交通便利带来的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才有可能维持电影消费的持续与稳定。
进入40年代之后,西安新建影院不多,大多数都是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翻新重修,仅有银汉、宝珠、平安、星光等影院于1946年之后陆续开业。除了时局不稳的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抗战开始之后,西安城物价暴涨,“这种繁荣是畸形的发展,而并不是陕西农民购买力的增强。西安曾有过一度人口激增房屋告罄的现象,这是近几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奇迹。随着人口激增的影响,便是物价的飞涨,弄得平民叫苦连天。”附加于电影票之上的其他费用也是水涨船高。1935年,民光大戏院夜场最贵票价为6角,而1944年,在陕西省政府祝绍周的命令之下,民光大戏院的电影票价被限定为20元一张,较之前低了6元。至1945年,电影票价突破限令一路飞升到100元一张。战争致使的社会混乱,物价飞涨引发的民不聊生等等复杂的问题,共同使得西安的电影行业在“1945年左右,早期西安多数影院关门停业,电影业基本完全瘫痪”。
于电影院而言,选址何处是一个策略问题,关乎影院的实际生存与营运状况。因此,影院选址一般都需考虑到人流、租金、交通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地址。对于西安早期电影院的开拓者们而言,如何选址同样是个重要的问题。
基于此,有必要梳理民国时期西安电影院的空间分布,如下图:
可以看到,民国时期西安电影院分布有几个基本特点。首先,在1934年底,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之前,西安的电影院的新建围绕着南院门地区进行,先声电影院、民众电影院、西安露天游艺场等电影院并非新建,而是借助其他既有场所进行电影放映。选择南院门地区,首要原因在于,南院门地区历来是西安传统的政治、商业与人口中心,各类会馆齐聚。辛亥革命后,西安城区的人口继续向南院门地区集中,以其为核心,附近的马坊门、五味什字、粉巷等地,都是当时西安较为繁华的地方,分布着各式样的百货门店,并且形成了可供人们购物、休闲的首要选择之地。“此地最热闹的街市,只有竹芭市和南院门两处,自从马路修筑完成,大厦争建,市民增加,商业因此繁盛,金融亦有转机。”可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商业中心依然在发挥着自己重要的承载作用,人们也乐于在南院门一带进行购物与消费,也因此成为电影院建设的首要选择。
另一方面,在1934年之后,西安的新建电影院选址则倾向于向东移动,来到了东大街、端履门一带。西安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建立,不仅将更多的人口和现代工业带入西安,也逐渐改变了西安的城市格局。“1934年陇海铁路西展至西安,火车站成为新的对外交通联系的枢纽地,火车站正南所对尚仁路沿线成为商业发展的繁荣区域”。比如,东大街与尚仁路,离西安火车站和汽车总站更为接近,在交通上更加便利。这两条街道在民国后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钟楼东去,直抵长乐门,便是商务繁盛的东大街。那街道已经比旧道放宽了四倍,两旁都是新式铺面的建筑,陈列着近代的奢侈物品。”沿着火车站正对的尚仁路一路往南,有陇海路管理局、民乐园、北京饭店、广仁医院等西安重要的民生机构,东大街路南北,则有西京食堂、青年会、中央航空公司、华侨银行、西京饭店等重要机构,各种商业机构、消费场所的建立也使得这里逐渐成为西安市中心新崛起的商业区域。“满城的拆除,使东大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西主要交通道路,商业中心位移由南院门向东大街呈交通导向性发展。因此,顺应这一区位优势所建立的商业区是符合区位的择优理论的。同时,陇海铁路向西展至西安,使火车站附近成为城市新的空间增长点。导致了商业中心从原以南院门一带商业中心由东大街向尚仁路(解放路)一带的发展趋势。”西安城商业重心的变化,吸引了电影院建设的朝东移动。而另一方面,随着西安城市的建设水平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南院门地区的地价也愈发高昂,“昔夷平开发,地价大涨,于是谈西安精华者,不得不移其目光于新市区矣。”这也逼使新的文化投资者们将视野放在尚仁路等新兴空间。
可见,西安早期电影院的建设起步较晚,且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相当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民国后期西安的电影院的生存状况整体不佳。而另一方面,电影院所遭遇的问题,则又侧面反映出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尴尬之处。民国时的西安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城市特质。表面上,工业实力有了快速增长,经历了前期的建设储备,电影院硬件和市民文化消费水准也有所提升,公路与铁路的通达、高等教育机构的开设也让西安离现代都市更进一步。但另一方面,西安的城市生活设施依然相当传统,大多数市民饮用水源来自于水井,城内的道路依然以碎石路为主,主力交通方式依然是人力车。“街上辚辚奔驰着各种车辆,汽车、马车、人力车、自由车,络绎地来往着,显示着一种新旧的差异,和西京物质享受的不调和。”正是在这新旧的夹缝中,西安的电影院与电影文化也艰难地成长。
【注释】
①金芸.西安街景,茅盾.中国的一日[M].生活书店,1936:12-23.
②鸿升茶园广告[N].兴平报,1910-9-12(1).
③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3):109.
④刘小磊.从传入途径与方式看中国电影早期发展格局[J].电影艺术,2007(2):75.
⑤西安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西安电影志[M].西安:内部发行,1992:2.
⑥刘佩章.西安的电影院[N].西北文化日报,1937-7-10.
⑦王桐龄.第二章:长安之观察·长安之市政·交通器具[M].王桐龄.陕西旅行记,北平文化学刊社,1928.
⑧长安生活[N].西北文化日报,1931:6-26.
⑨从阿房宫出来,《西北文化日报》,1936.
⑩宏才.陕西考古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