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先生的花儿》:迷茫都市中的意志走向

2017-11-15 23:15栾莉舒
电影文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棉花内心

栾莉舒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电影《盛先生的花儿》上映后凭借良好的口碑获得2016年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电影改编自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讲述了保姆棉花与得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一家人的故事。影片中棉花因不能生育的问题而被前夫抛弃,却阴差阳错地成了盛先生的保姆。在照顾盛先生的过程中,棉花与盛先生的人生交错在一起。影片突出反映了女性在都市生活中的迷茫与坚强。同时,还引发了观众对男性社会责任与孩子内心真实需求的思考。

一、电影情节简介

影片《盛先生的花儿》高度还原了原著小说《养老计划》中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保姆棉花与盛先生一家之间的故事。出生在农村的棉花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进城务工的棉花却与自己的老板保持着暧昧关系。一次偶然的机会,棉花来到盛先生家,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在棉花照顾盛先生的过程中,盛先生一家的故事逐渐展现在观众视野之中。原来出钱请人照顾盛先生的女儿——盛琴,是盛先生抛妻弃子的孩子。盛先生插队时与盛琴的母亲相识相恋,却在回城后有了新的家庭。为了城市里的儿子与妻子,盛先生抛弃了盛琴的生母。这也成为盛先生心中一直无法释怀的隐痛。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甚至将棉花误认为盛琴的生母——苗华,心心念念要与棉花结婚。而此时棉花也意外得知自己怀了情夫何顺的孩子。盛先生的女儿盛琴却以为棉花与自己的父亲产生特殊情感。愤怒之下的盛琴逼着棉花堕胎,而逆来顺受的棉花却坚持选择留下这个被医生诊断可能会智障的孩子……影片将当代社会两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女性不孕与养老)融合在一起,将百姓的生活如实搬上大银幕,用最真实的故事感染观众,用最积极的思想引导观众,引发观众对处于迷茫都市生活中的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知。

二、从人设角度分析都市人的意志走向

从电影《盛先生的花儿》的故事情节设计角度来看,影片情节朴素而真实,从人物安排角度来看,简单却具有各自的代表性。细数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是当代社会中典型人群的代表。而片中主人公的故事发展,则体现出迷茫都市生活中人们精神以及意志的走向与选择。

(一)棉花、盛琴——女性的独立坚强与软弱

棉花与盛琴两位女性无疑是电影《盛先生的花儿》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两位的人设也代表着都市生活中两类典型的女性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不难感受到女性的软弱与独立坚强。

棉花的形象简单朴实,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形象。来自农村的棉花因和前夫结婚多年不能生育而被丈夫赶出家门。内心感到恐惧与自卑的棉花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逃避乡里人对自己歧视的眼光。棉花的背景身份在影片中的设定则暗示并还原了当今社会中不孕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而棉花的命运也正是大多数处于弱势的女性的真实写照。即使来到城市中的棉花似乎也逃脱不了内心的悲哀与恐惧,与自己的老板成为情人关系来寻找一份寄托感,即使本性善良单纯的棉花知道情人是有家室的。然而自我认同感缺失的棉花却对爱人的不忠选择容忍与接受。棉花的“小三”身份是被社会所诟病的,然而观众却无法对这样一位女性产生过多的苛责。生性善良、吃苦耐劳的棉花可以全力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用一颗博爱的心去接受盛先生女儿的刁蛮与苛责,这都是这位女性身上的闪光点。当女性内心缺乏对自我的肯定与认知时,她们通常选择将自己安置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即使这份安宁是有悖于社会道德的。对棉花的遭遇观众不免投去同情的目光。然而棉花的转变则让观众感受到了女性内心的伟大与坚强。

当棉花得知意外怀上情人的孩子后,棉花的命运发生了逆袭与转变。电影《盛先生的花儿》最经典的镜头莫过于棉花从医院出来的场景。得知自己怀孕的棉花冲出医院阴暗的走廊来到门口。棉花仰头面对阳光,面部神情由恐惧转向委屈,最终停留在灿烂的微笑上。棉花似乎终于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阴霾,心中那份禁锢已久的自信又重新拾回。当盛琴要求棉花打掉孩子、当情人威胁棉花选择放弃、当医生告诉棉花孩子极有可能为脑瘫的情况下,棉花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坚持生下了孩子。影片结尾,棉花离开情夫,带着孩子和流浪的小狗回到自己的家中,面对满地盛开的棉花,主人公棉花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而这个微笑背后则是棉花内心自我认同感的回归。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棉花的救赎来源于孩子的力量。这暗示了女性的坚强需要凭借外力因素的推动,侧面反映了女性处于社会弱势的现实。

而盛琴的形象则是当代社会中另一类女性群体的代表。在影片中,盛琴的出现总是带着对棉花的挑剔与苛责。从表面上看,盛琴风光无限,跻身上流社会。然而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观众对盛琴有了更多新的认识。犀利刻薄的外表与语言仅仅是盛琴自我掩藏的盔甲。物质生活充实的盛琴其实是个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抛弃的孩子;言语犀利的她同样也是被丈夫背叛的女人;表面坚强的她也是一位被儿子埋怨的母亲。无论作为哪个身份,盛琴都是不成功的。在父亲临终前,盛琴终于卸下自己伪装坚强的外表,透露出内心的脆弱。而盛琴的形象则代表着社会中的一群女性,她们拥有光鲜的外表、充盈的物质生活,内心却精神缺失,孤独无助。当然,盛琴最终选择放下对过去的怨念,重新生活,也展现了女性涅槃重生的勇气与信心。

(二)盛先生、何顺——男性的逃避与责任

在电影《盛先生的花儿》中,盛先生和何顺(棉花的情人)的人物形象设计体现了剧作人对男性家庭责任感的思考。在棉花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的过程中,盛先生口口声声念叨的都是盛琴的母亲——苗华。甚至误把棉花当成自己的妻子,总是半夜跑到棉花的床上与其一同睡觉。当盛琴与何顺都逼着棉花打掉腹中孩子之时,一直将棉花误认为妻子苗华的盛先生,却明确提出要和棉花结婚。这甚至让盛琴误以为棉花肚子中的孩子是棉花与父亲的孩子。然而,随着盛琴说出父亲曾为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而抛妻弃子的往事,盛先生在晚年的那些奇怪举动、口中重复的奇怪的对话也就都顺理成章地解释清楚了。

原来盛先生在年轻时,也曾犯下过抛妻弃子的错,这份情感也成了他心中无法坦然面对与释怀的愧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何顺来到盛先生家要求棉花堕胎时,会被盛先生揍了一拳的原因了。与其说盛先生打的是何顺,不如说盛先生教训的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在影片中,何顺的形象则代表着社会中那些没有担当与社会责任感的男性。何顺因得知棉花没有生育能力而放心大胆地与棉花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利用棉花内心的自卑与逆来顺受的性格,不负责任地玩弄棉花的感情。而当何顺得知棉花怀上孩子后,胆小怕事的何顺选择牺牲棉花和自己的孩子,理由则是“我的老婆不会饶过我”。可见何顺的无情与懦弱,缺乏身为男性的责任感。而影片在情节安排上的巧妙之处则在于,用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的行为与选择来引导观众产生正确的价值选择。

年轻时的盛先生与何顺犯下同样的错误,然而盛琴的母亲——苗华,也像棉花一样,坚强地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并抚养成人。时过境迁后,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放下了一切,却对当初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悔恨万分。盛先生在电影中的台词极少,却句句停留在盛琴出生前盛先生与妻子苗华之间的对话中。面对奄奄一息的盛先生,棉花装扮成了苗华穿着新娘装的样子,看到了“苗华”与自己成婚,盛先生最终也安详地离开了。盛先生之所以能够安详地离开,是因为多年的悔恨终于释怀。这便暗示了社会家庭责任感缺失的男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对自我的反思与救赎。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选择将自己犯下的错误掩藏,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自己内心的谴责与反思。而盛先生的转变则与何顺的懦弱与责任感缺失产生强烈的对比,亦是对当今社会存在同样问题的男性的讽刺与警醒。

(三)盛琴的儿子——孩子的需求与呼唤

在电影《盛先生的花儿》中,孩子的形象也同样反映了当今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的真实需求与呼唤。在影片中最明显的线索则是盛琴儿子这个人物形象。物质生活丰厚的盛琴为儿子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极其敏感与脆弱的。

在影片中,盛琴的儿子仅仅出场了两次。第一次出场时,盛琴的儿子戴着耳机,坐在电脑旁睡着了。当盛琴用宠溺的声音呼唤儿子,拿下耳机,并告诉他明天和自己一同去姥爷家,孩子却冷血地吼道:“要去你自己去,他太臭了。”而盛琴却对孩子的回答毫无反驳。这不禁让观众打了一阵寒战:面对患有疾病的老人,本性纯真善良的孩子却变得没有丝毫情感,仅考虑自身感受,哪怕是面对自己的至亲。而作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反应却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第二次出场时,盛琴带着父亲、棉花与儿子一同来到骑马场。当盛琴的儿子因为过于肥胖而不被允许骑马时,盛琴与工作人员发生激烈争执,而此时孩子又一次爆发:“我就是太胖了,你们从来都不知道关心我,张德顺(盛琴的老公)也从来不回家……”随后便甩手离去。

影片发展到这里,孩子的真实需求与呼喊引发了人们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的长时间思考。殷实的家境弥补不了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丰厚的物质条件填满不了孩子孤独的心。孩子本该是最单纯柔软的样子,然而当孩子存在感缺失时,则会用最为简单暴力的方式来引起大人的关注。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奔波在追求丰厚物质生活道路上的大人们,却不能够体会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求与呼喊。

在影片中,盛琴与盛鼓(盛琴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同样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了盛鼓,盛先生抛弃了已经怀有身孕的苗华,陪伴盛鼓长大。然而当盛先生晚年得了老年痴呆症后,陪在身边出钱出力的却是盛琴。甚至在盛先生弥留之际,盛鼓都没有出现。背后的原因不难推测:终日活在对盛琴母女的愧疚与悔恨之中的盛先生,无法全身心地去陪伴盛鼓的成长,更缺乏对孩子在思想上的引导与培养,盛鼓对父亲选择放弃和抵触。而盛琴的选择则表现出在缺失关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内心的另一种想法:从小没有得到父爱的盛琴,任劳任怨,对父亲的照顾无微不至,一直陪伴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因为她知道即使父母瘫痪或麻烦重重,孩子们最需要的,仍然只是父母的陪伴与关怀。

影片《盛先生的花儿》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来反映当代社会中孩子的情感走向,体现出影片传达的另一层主题思想——倾听孩子最真实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建设,重视孩子的德育与发展。

三、结 语

电影《盛先生的花儿》改编自美国华裔小说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2016年11月4日在中国上映后,影片凭借良好的口碑获得2016年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影片将当代社会两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女性不孕与养老)融合在一起,将百姓的生活如实地搬上大银幕,用最真实的故事感染观众,用最积极的思想引导观众,引发观众对处于迷茫都市生活中的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知。棉花与盛琴作为影片中的重要女性角色,代表着都市生活中两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意志走向体现了女性的软弱与独立坚强。而盛先生的转变则与何顺的懦弱与责任感缺失产生强烈的对比,亦是对当今社会存在同样问题的男性的讽刺与警醒。最后,影片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来反映当代社会中孩子的情感走向,体现出影片传达的另一层主题思想——倾听孩子最真实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建设,重视孩子的德育与发展。

猜你喜欢
老年痴呆症棉花内心
棉花是花吗?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延缓老年痴呆症 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哪些人易患老年痴呆症?
棉花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补肾活血方治疗老年痴呆症疗效研究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